公平與效率是當前學術界爭論的熱點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必需要面對的難題??疾爨囆∑酵驹谏鐣髁x現代化建設中創造性的提出的社會主義本質理論中蘊含的公平和效率思想,對我們當前的討論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鄧小平公平效率思想的內涵
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始終把實現社會公平,提高生產效率作為奮斗目標。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批判地繼承和發揚了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公平效率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了創新。
1.把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奮斗目標
消除人們在生產資料占有關系上的不平等是公平和效率得以實現的基礎。鄧小平在領導中國人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始終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作為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基本原則加以堅持。鄧小平反復強調:“一個公有制占主體,一個共同富裕,這是我們所必須堅持的社會主義的根本原則?!鄙鐣髁x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边@個本質決定了社會主義既要有效率,又要有公平,是公平和效率的有機統一。鄧小平指出:“我們為社會主義奮斗,不但是因為社會主義有條件比資本主義更快地發展生產力,而且因為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消除資本主義和其他剝削制度所必然生產的種種貪婪、腐敗和不公正現象?!薄吧鐣髁x的目的就是要全國人民共同富裕,不是兩極分化。如果我們的政策導致兩極分化,我們就失敗了;如果產生了什么新的資產階級,那我們就真是走了邪路了?!?/p>
2.把統籌兼顧、利益平等作為社會主義的一項原則
利益平等是公平的落腳點,是社會發展的目標之所在,也是提高經濟效率的源泉。因此,鄧小平把它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一項原則,提出了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系的理論。他指出:“在社會主義制度之下,個人利益要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要服從整體利益,暫時利益要服從長遠利益,或者叫做小局服從大局,小道理服從大道理。我們提倡和實行這些原則,決不是說可以不注意個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暫時利益,而是因為在社會制度之下,歸根結底,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是統一的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是統一的,暫時利益和長遠利益是統一的。我們必須按照統籌兼顧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p>
3.把提高效率作為改革的重要目標
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表明,由于生產力的不斷發展變化,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總有某些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環節和方面,這些環節和方面阻礙著生產里的發展和經濟效率的提高。因此,必須進行經濟體制和政治體制改革,為生產里的發展掃清障礙。鄧小平根據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實際,更加明確和具體地提出了改革的目標就是提高經濟效率的思想。
二、鄧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啟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進入新世紀新階段以來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包涵多重含義的新概念,是集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建設于一體的社會。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必須從多方面全面推進。鄧小平的公平效率思想對我們的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如下:
1.公平和效率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
構建和諧社會,需要在很多方面堅持不懈地努力。其中,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堅持并實現公平正義,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目標,同時也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征。在保證效率的前提下公平正義的實現最為必要。以利益分配為例,改革開放后,我國將按勞分配的分配原則調整為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這符合我國目前生產力發展和生產關系狀況。在按照生產要素分配的原則下,勞力、資金、知識等等都是生產要素。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分配,并不僅僅是經濟利益的分配,還應當包括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分配。公民所應當享有的所有政治權益,對于各種生產要素的提供者來說,都是一樣的,必須一視同仁。公民所應當享有的經濟權益、文化權益,則應當區別不同情況,根據生產要素提供者所作出的貢獻,進行合理的分配。任何生產要素的提供者,都不應該當侵占其他生產要素提供者的權益。否則,就沒有公平可言,就必然導致矛盾的出現乃至激化,社會和諧也就無從實現。
2.正確處理好公平和效率的關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
公平是一個道德范疇,它體現著不同利益主體的不同價值判斷。因此不同時代和同一時代的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公平觀。在新階段,公平被賦予新的含義,即權力平等、機會平等、利益平等。所謂效率,從微觀方面看,經濟效率指單位時間內一定生產要素投入所取得的符合社會需要的產品和勞務。從宏觀方面看,效率是指各種資源在國民經濟中的利用程度即資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配置問題。一般來說,公平和效率是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一方面,公平是效率的前提和保證。另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和發展動力。讓一部分地區和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利用其示范效應和激勵機制,達到共同富裕之目標,即走由效率促進公平之路,是鄧小平的創舉之一。
3.大力發展生產力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途徑
“發展才是硬道理”,這是鄧小平的一句名言。只有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增加社會財富總量,才能提高公平的含金量,奠定和諧社會的物質基礎。進入新世紀以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進入了新時期。這個發展的新時期,既是發展的重要的戰略機遇期,也是各種矛盾的凸現期。許多矛盾的出現和突出同我國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有關,但是,歸根結底,這些矛盾的出現和突出,是發展不足的表現。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和社會生產力發展不足的矛盾。因此,從根本上說,解決我國當代社會發展面臨的各種矛盾與問題,最終要靠進一步的發展來解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基礎和前提是發展生產力,并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
綜上所述,深刻領會鄧小平同志的公平效率觀,對我們怎樣建設和諧社會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