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桂林旅游景區的可持續發展對廣西乃至國內外的旅游業都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通過對桂林景區開發歷程和影響景區可持續發展的主要問題分析,針對性地提出了桂林景區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 旅游景區 可持續發展 桂林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風景游覽城市和歷史文化名城,它旅游資源十分豐富,古往今來一直是令人神往的游覽勝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桂林以其得天獨厚的風景資源和歷史悠久的人文資源受到了國家高度的重視,其旅游業發展起步早,起點高,可以說桂林旅游是中國旅游業發展的典型代表。
一、桂林旅游景區開發歷程分析
桂林旅游業從1973年正式起步,其旅游景區開發歷程可以劃分為如下四個階段:
1.初級階段(1973年~1977年)
1973年5月,桂林市作為國務院確定的24個旅游開放城市之一,正式對外開放。當時開展旅游工作的目的是加強對外交往,屬于官方和民間友好往來范疇。憑借歷代遺留下來的風景名勝,景區開發始于為外事和公益需要而整理的漓江、蘆笛巖、七星公園等觀光景點,當時景區設施簡陋,服務單一,如漓江游覽僅有木船三艘。此時的景區開發多是沿襲古代名勝,因地制宜,景點多屬巖溶風光和公園類型,內涵相對貧乏。
這時期桂林旅游景區的開發屬于舊貌換新顏的改造和整理。重友輕利,重政治輕經濟,“外事接待型”的旅游發展模式決定了景區建設簡單,服務配套設施遠遠不能滿足需求。
2.開拓階段(1978年~1988年)
1979年國務院明確規定桂林為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1982年國務院將桂林列為首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1985年在全國十大風景名勝評比活動中,桂林山水僅次于長城而名列第二;1986年國務院將桂林列為“七五”期間全國七個旅游重點建設城市之一,并撥專款加強旅游景點配套設施的建設,在我國被國務院冠以“社會主義風景游覽城市”,“歷史文化名城”和“旅游重點建設城市”三項桂冠的首推桂林。特別是1986年旅游業被正式列入國民經濟計劃后,桂林旅游業發展迅速,景區得以進一步開發與利用,旅游大環境更為廣闊、優美、清潔、安全。
這時期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桂林景區開發得到了積極發展,逐步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主題的觀光旅游產品體系。景區開發工作由單純的保護轉變到擴大景點數、改善景區環境質量和擴大環境容量上來,并注意發揮旅游資源優勢,有計劃地重點建設一批富有傳統山水文化持色的旅游項目。
3.曲折發展階段(1989年~1997年)
由于受1989年6月北京風波的影響,加上外界新聞報導對我國的歪曲宣傳,使桂林旅游業受到嚴重挫折。1989年10月,由桂林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編著的《桂林旅游發展前景研究》公開出版,提出了強調桂林山水這一主題,并不排除旅游資源與產品開發的多樣性和旅游活動的豐富性,合理開發風景資源,抓住游覽主題,重視人文資源,擴大游覽范圍,豐富游覽內容,建立大桂林風景游覽體系等極富遠見性的措施。在此景區開發指導思想的影響下,桂林旅游產品發生了明顯的改善,一個以觀光旅游為主,兼有多種游覽方式的游覽格局基本形成。
這時期桂林景區面對嚴峻的旅游形勢,在困難中努力前進。旅游景點項目逐漸呈現出多元化格局,形成了以桂林山水為特色,以百里漓江畫廊為主題,兼有古文化觀光、民俗風情、登山探險,動植物觀賞、休閑、體育、修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項目,極大地拓展了旅游空間。
4.提升階段(1998年~)
由于旅游的產業化、黃金周的出現,雙休日的實行,尤其是1998年9月,經國務院批準,桂林地市行政區劃合并,桂林市與周邊12個縣合并為大桂林市,擴展了桂林山水為核心的景區內涵與空間。1999年以來,以中山大學旅游發展與規劃研究中心為主的國內旅游規劃專家,著手編制《桂林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提出了提高桂林觀光型旅游產品的市場競爭力,實施旅游精品工程,促進旅游產品的結構轉型與升級,構建桂林山水為核心、以觀光度假型為主導的復合型旅游產品空間體系。開發建設了一批高水平的旅游景區項目,如樂滿地、愚自樂園、印象·劉三姐、“兩江四湖”等景區。
這時期桂林景區的開發進一步向深度發展,旅游產品結構進一步優化,重視自己獨特的內涵發展。開發方向上逐步由過去的以參觀為主轉變為參觀和參與相結合,提高旅游活動的靈活性和旅游產品的吸引力。
二、桂林旅游景區概況
截至2003年底,桂林擁有1處國家級、3處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3處自治區級旅游度假區;1處國家級、10處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8處國家級、71處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4A級景區有8個,3A級景區有7個。經過30年的發展,桂林旅游景區開發初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歷史文化、民俗風情、會展旅游、生態旅游、現代主題公園為主的六大特色的旅游產品,以及以中心城區“兩江四湖”開放型大景區為代表的城市旅游優勢。
三、影響桂林景區可持續性發展的主要問題
1.多頭管理
部分旅游景區管理長期處于權力分散、職能交叉的狀態,管理中的權責不清、扯皮現象造成了景區管理的混亂現狀,使旅游者不能獲得滿意的旅游消費,這從根本上影響了景區的市場形象和長遠發展。
2.重復建設,旅游產品差異性不大
桂林以旅游立市,因此強烈的政府主導推進行為促發了各地方的景區開發熱潮。各地方都希望能憑借“桂林山水”的品牌效應,將本地方的旅游資源投入開發,以獲得經濟增長的機會。但缺乏景區開發的全局觀念,產品的同質性高,各地景區開發多以觀光型旅游產品為主,這不僅增加了桂林旅游業內部的競爭強度,同時也削弱了桂林旅游業的外部競爭力。結果是投入的景區越多,則對本地景區的破壞越大,其社會和經濟效益越差,更是對“桂林山水”的形象的削弱,破壞了“桂林山水”的品牌。并不是所有的旅游資源都有開發的價值,也不是所有的資源在同一時刻都有開發的價值,更何況具有旅游價值的資源也并不等于表明用于景區開發是資源價值的最佳體現。
3.景區缺乏競爭力
主要體現在:(1)產品層次單一。目前的景區旅游產品多是向消費者提供滿足特定旅游需要的基本服務、利益及其實體和產品外觀,也就是核心產品和形式產品部分,而對于富于競爭優勢的附加產品和擴展產品如消費者之間及與環境的互動等方面卻涉足甚少,從而使得景區間的競爭更加激烈。(2)資源與產品不匹配。很多資源是一流的,例如巖洞、山體,但形成的旅游產品卻多是二流、三流甚至是末流的,使得潛在的吸引力轉化不成現實,形不成競爭優勢。(3)服務水平不高。相對飯店和旅行社服務而言,景區服務質量差的反差較突出,這是一個急需改進的問題。
4.景區開發缺乏整體開發意識
所謂整體開發意識,就是注重整體的協調性,共同促銷。桂林景區之間缺乏合作協調,往往喜歡單兵作戰,勢力單薄。如東線游各景區不是旅游團必去的地方,被作為旅行社的“加點”來對待,本身知名度就不高,促銷困難。東線游的各景區不利用地域相近的便利,協同作戰,提高整體實力,反而是各自經營自己的,單打獨斗。其實東線游各景區互補性極強,靖江王陵,堯山索道,茶藝園和山水高爾夫球場都各有特色,且地理位置極為接近,如靖江王陵與堯山索道相隔僅百米。搞聯合促銷,通票游覽,將會增強東線游的吸引力,讓旅游者有選擇,覺得內容豐富多樣,值得一看。但現狀是各景區屬于不同的部門如文化局,供電局等,單位性質有事業、企業、外資等,合作經營的困難較大。
四、桂林旅游景區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
1.以可持續理論為指導,增強宏觀調控
可持續發展是旅游發展中最深刻、最全面、最理性的思想,應以此為切入點和突破口,實現旅游景區開發的整合與優勢疊加。
桂林景區以自然山水喀斯特風光為主體,是不可再生性的旅游資源,提倡可持續發展更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目前景區在景觀環境保護對策、旅游環境質量標準等各方面取得一定進展,但也還有許多方面的工作有待進一步深入,如生態旅游區的質量評價,旅游環境質量評價指標的確定,生態環境的保護與修復方式,可持續發展的旅游規劃等仍要積極探索。
在可持續理論的指導下,桂林景區發展還須加強宏觀調控的力度,突出“防勝于治,防先于治”的管理思想,使旅游景區環境保護工作宏觀地貫穿旅游規劃、開發、發展和鞏固各個階段,對那些將會給資源和環境帶來危害的旅游項目進行重估、修改和完善,并向與生態保護有關的項目的投資傾斜,切實避免旅游開發中重產值,輕環境的短期行為。
2.培育好景區文化應用力、產品促銷能力、旅游服務能力和顧客滿意能力
首先應加強對景區文化底蘊的挖掘和整理,凸現景區的文化特色,其次要展開有效的促銷活動,使顧客樂于接受,同時對外要作好市場調研,對內練好內功,具備為目標顧客提供特殊服務的能力,形成一種與眾不同的使顧客滿意的技能與技術,滿足顧客差異化、個性化的需求。
3.建立學習型組織是營造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學習型組織是以共同愿景為基礎,以團隊學習為特征,對顧客負責的扁平化橫向網絡系統,它有崇高而正確的核心價值、信心和使命,具有強韌的生命力與實現共同目標的動力,能不斷創新,持續蛻變。旅游景區建立學習型組織旨在依靠自身資源,從內部扎扎實實地培育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其通過組織創新和管理創新,不但可以提升景區的整體素質,創造景區文化,還可以生產出獨特的產品和服務,從而培育出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使之實現景區可持續發展。
4.重視人力資源開發是打造景區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旅游景區的競爭,實質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短缺是景區競爭能力差的重要因素。人才資本豐富的景區即使身處不景氣的市場環境中,也能較好地把握市場機會,去滿足目標市場顧客的現有需求或創造出新的需求;而人才資本匱乏的景區即使面對大好形勢,也可能坐失良機,走向衰敗。因此必須重視人力資源的開發,主要可以采取如下途徑:第一,注重現有員工培訓,提高員工素質;第二,創造條件,積極吸引、用好高層次的專業人才;第三,建立有效的激勵機制,包括以管理技術入股、員工持股等長期的激勵機制。只有重視人才的培養,才能真正達到景區可持續發展的目的。
5.以“據點一軸線一網絡系統”模式,整合桂林各縣域景區主題特色
桂林景區空間開發正處于軸線開發向網絡開發的過渡階段。沿發展軸線的幾個重要的景區已得到開發,取得了比較理想的效果,例如興安的靈渠和樂滿地景區,龍勝的溫泉和梯田景區,資源的資江和八角寨景區等。在發展軸線的帶動作用下,各個區域的旅游資源逐步得到開發,當景區空間開發網絡形成的時候,一個理想的“大桂林旅游圈”就會出現,“大桂林旅游圈”會將桂林市及其周邊地區景區以整體形式推出,為桂林旅游業的發展樹立一個嶄新形象。圍繞桂林山水這一核心旅游品牌,各縣域應從本地旅游資源優勢出發大力發展旅游業,目前興安、龍勝、資源、靈川、恭城、陽朔等縣域景區已分別初步形成了以歷史文化、民族風情、丹霞地貌、美食文化、生態旅游、休閑度假等為主題的不同旅游品牌,要持續加強推進旅游產品的區域化,塑造旅游產品的區域特色,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主體旅游產品,這樣才能持續實現桂林景區的互補和共榮。
參考文獻:
[1]保繼剛鐘新民:桂林市旅游發展總體規劃[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2]衛旭東周旗:區域內旅游景區市場競爭力測評[J].資源科學,2004,7
[3]崔鳳軍:中國傳統旅游目的地創新與發展[M].北京:中國旅游出版社,2002
[4]黃家城:桂林旅游史略[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
[5]桂林市人民政府經濟研究中心:桂林旅游發展前景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