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市場經濟日益發展,會計信息質量正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今日的會計信息,已經不僅是政府管理部門、國有企業的管理者借以改善經營管理、評價經濟狀況的重要資料,而且正在逐漸成為投資者、債權人以及社會公眾做出投資決策的重要依據。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后果是十分嚴重的,它將引起投資決策失誤和社會經濟資源的無效配置,使社會交易費用越來越高昂,最終導致交易的停頓,企業由于無法籌集到資金而紛紛破產,銀行倒閉,失業率高企,物資短缺,物價飛漲,整個社會將陷入嚴重經濟危機之中。1929年~1933年世界性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是會計信息失真所帶來的外部不經濟現象的最好例證。
一、會計信息失真的原因
1.政府行為不規范,經營業績考核及經濟利益驅動
在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者主要來自政府的委派和任命,而政府對企業經營者主要的監督和管理方式是簽訂“目標責任書”,因此創造良好的經營業績,既是一項經濟任務,也是一項政治任務,完成任務可能仕途光明,否則可能職位不保。經營者的經濟利益與政治利益都與會計人員提供的會計信息密切相關,效益好時將利潤打“埋伏”,完不成任務時就假造利潤,難免就會產生粉飾會計信息的動機。同時企業的會計人員主要是由經營者直接聘任的,工資報酬由企業經營者直接決定,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會計人員工作目的的惟一性,于是企業的利潤便成了“廠長利潤”、“經理利潤”,而不是企業經營成果的真實反映。他(們)故意違反法規制度,采用偽造、編造虛假會計紀錄、會計憑證,隱瞞、刪除或者虛擬經濟交易事項,編造虛假會計報告,私設帳外小金庫等手段。以達到追求本單位的經濟效益,自己多拿報酬、職務升遷,或貪污、挪用等目的。
2.法制觀念淡薄,執法力度不夠
《會計法》明確規定:會計憑證、會計賬簿、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必須真實、準確、完整,并符和會計制度的規定。但在少數單位負責人心目中,法律意識淡薄,長官意識濃厚,有法不依。虧損企業千方百計粉飾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效益好的企業為了自身的利益和防范今后市場不測,遮遮掩掩,隱瞞收入,截留利稅。盡管修改后的《會計法》對會計核算提出了嚴格的要求,也規定了違法行為應負擔法律責任,但由于在實際工作中,執法不嚴、違法不究的現象普遍存在,發現問題僅僅罰款了事,有的礙于情面和各種關系,甚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會計監督體系不健全,企業內部外部監督軟弱無力
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還在于會計監督不力。
首先,企業內部審計部門本來對企業內部的財務狀況進行獨立審計,從而履行職能,而內部各部門只是在企業主要負責人領導下行使職權開展工作的,故內部審計人員往往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無法獨立行使審計職能。
其次,企業外部雖有許多監督機構,但各自為完成自身任務,各有取舍,如工商部門對企業的監督,往往就是一年一次的工商年檢,而財政部門平時與企業幾乎無聯系,稅務僅監督企業是否如實納稅等,都沒有對企業會計工作實施具體全面的監督,企業外部未能形成一個對會計信息質量進行有效的整體監督的體系。
最后,從社會監督來看,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其獨立性遠未達到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一方面受注冊會計師隊伍素質方面的制約,未能充分發揮客觀監督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國家對會計師事務所、審計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管理的不規范以及一些中介機構出于商業的目的,給企業虛假的財務報告出具審計報告,如“銀廣夏件”就涉及會計師事務所,這樣助長了會計信息失真的惡性循環。
4.內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使會計舞弊有機可乘
完善的內部控制制度,是保證及時為企業經營管理工作提供可靠準確會計信息的基礎。然而一些單位沒有完善、有效的內控制度,致使會計資料在傳遞過程中,因相互脫節而發生錯誤或因兩個不相容職位缺乏相互制約,而發生舞弊,還有一些單位,雖然內控制度一應俱全,但在實際工作中,得不到有效的執行,使得規章制度形同虛設,流于形式,致使會計基礎工作不規范,出納與會計串通一氣,坐支、白條抵庫、原始憑證不合法等現象屢見不鮮,這些現象都會導致會計信息失真。
5.會計人員業務素質和職業道德意識不強
會計人員是會計信息這種“產品”的“生產者”,他們的職業道德意識和素質高低直接影響會計信息的質量。另外我國會計人員的整體素質卻不高。一方面,在一線從事財會工作的具有大專以上學歷的人員為數甚少,會計后續教育缺乏力度,許多會計師并不熟悉新的會計制度,一些年輕的會計人員缺乏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熟練的業務操作技能,對比較復雜的會計業務很難較好地處理;另一方面,會計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不高,道德自律不夠,堅持原則、嚴格執法、敢于同違規違紀作斗爭的少,相反對違規違紀熟視無睹,甚至主動為領導出謀劃策的多。因此,造成了會計信息質量低下和會計信息失真。
綜上所述,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的形成有著深厚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基礎,有效消除會計信息失真現象,需要全方位著手,綜合治理。具體地說,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二、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對策
1.轉變政府職能,改進考核機制和激勵措施
確實有效地實行政企指責分開,政府對企業地經營投資不能過多地干涉,使企業有充分地經營投資自主權。在完善業績考核評價機制方面,要全面公正客觀,除利用企業會計報表披露地會計信息為依據外,應考慮增加一些涉及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非財務指標,如企業產品地市場占有率,企業持續發展地后勁,環保工作地好壞,以及將其任期內企業地遵紀守法情況,建立一套全面、完善的考核指標體系,從目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程度、環境保護程度、產權保護狀況等方面綜合考查。在改變激勵措施,防止經營者的短期行為方面,將長期績效補償與短期工薪支付分開,使經營者所得的利益與企業目標約束掛鉤,從而有助于提高會計信息質量。
2.加大執法力度,加大對會計違法行為地懲治
我國近年來先后制定并發布了一系列會計法規,盡管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但只要嚴格執行,基本能夠保證會計信息的質量。對會計信息失真的治理,要做到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加大對提供虛假會計信息的處罰力度,充分發揮法律對會計信息造假行為的震懾作用,除了對有關的財會人員處罰外,特別要對指使造假的有關領導進行嚴厲的處罰,制定相應的民事賠償治理了造假的源頭才能大量減少會計信息的失真。
3.建立健全內部外部監督體系
強化內部監督,改革現行會計人員管理體系,對單位主要會計人員實行委派制,全面負責企業會計核算工作,監督企業經營成果,而其個人利益與企業利益分離,解除會計人員秉公執法的后顧之憂,從根本上保證企業內部會計監督的順利實施,鏟除會計信息失真的根源。
發展和完善注冊會計師審計制度。注冊會計師作為市場經濟的“經濟警察”,應充分體現其職能和作用。應采取如下有效措施:(1)會計師事務所按國家要求脫鉤改制,要真正成為市場的主體,獨立承擔審計責任和風險,徹底消除行政干預審計,(2)建立完善的審計法規體系,確保審計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3)加快注冊會計師隊伍建設,以滿足市場經濟對信息鑒證的要求;(4)建立注冊會計師的再審制度,對出具虛假審計結論的機構應吊銷其營業執照,并對有關責任人做出取消其執業資格的處罰,造成嚴重后果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處理,以提高中介機構的社會責任,讓失真的會計信息難以過關。
4.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
內部控制是指單位為了保證各項業務活動的有效進行,確保資產的安全、完整,防止欺詐和舞弊行為,實現既定管理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具有控制職能的方法、措施和程序。健全的內控制度能為提供真實的會計信息奠定良好的基礎。各單位應建立健全本單位內部審計監督制度;各單位應根據法律法規的統一規定,按照會計準則,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制定內部財務管理制度;各單位會計機構內部應當建立稽核制度等,以便會計人員遵照執行,減少漏洞。如實際工作中的“錢賬分管”原則,不相容的職務必須相互分離、相互制約原則。規范單位會計行為,保證會計信息的真實、完整,離不開內部控制制度。
5.加強會計培訓,提高會計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思想素質
提高會計人員素質是保證會計信息質量最直接、最基礎的環節。一方面隨著我國會計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必須加強對會計人員進一步的業務培訓,不斷充實和更新其會計知識,提高其專業技能,使他們能對各種類型的經濟業務做出正確的會計處理;另一方面,應當定期對會計人員加強職業道德教育,使會計人員樹立高度的職業責任感,堅持原則、廉潔奉公、嚴明執法。同時,實行會計人員持證上崗制度,經過考核只有具備良好的業務素質和道德素質,才能取得會計資格,并且由會計管理部門對會計資格進行年檢,對于違紀違法的吊銷其資格證書,直至追究其法律責任。
會計造假污染了我們翹首盼望、來之不易的投資環境,敗壞了我們中華民族勤儉節約、廉潔奉公的優秀傳統。因此,剖析其原因,并尋求整治的措施已顯得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