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在上海參觀了Dell設計中心。
“這款筆記本電腦的燈可變換不同的顏色”、“請留意這款電腦機殼的質感和特別的花紋”、“這款臺式機的造型很有沖擊力”,Dell的工作人員相當自豪地向我們介紹,自始至終沒說一句關于性能、功能之類的話,仿佛是在引導我們欣賞一件件藝術品。
信息領域的藝術化風氣由Apple開創,iPod、iMac令人過目難忘,喬布斯由此被人稱為“商業藝術家”。如今,連Dell這樣的公司也開始關注藝術了。
房子本來是用來住的,大約1萬年前被藝術化了;衣服本來是用來穿的,大約8000年前被藝術化了;器皿本來是用來裝東西的,大約2000年前被藝術化了;汽車本來是用來代步的,大約50年前被藝術化了;電腦本來是用來處理事務的,現在也出現了藝術化的跡象……
上小學的時候我們被告知,勞動創造了人,后來才知道所有的動物都得為生存而勞動;上中學的時候我們被告知,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使用工具,后來才知道包括烏鴉在內的很多動物都會使用工具;現在最新的人類學研究指出:人與其他動物的根本區別在于藝術。迄今為止,還沒有發現其他動物能夠創造和欣賞藝術。
IT產業最近呈現的藝術化趨勢令人愉悅,一出生就屬于人類的IT族群終于可以期待本該屬于人類的待遇了。
按照經典的定義,藝術是由人類所創造的,能夠在感官、情緒和靈魂上產生審美體驗的事物。福柯說,生活本身就應該是由審美體驗構成的藝術品,比如在獨具特色的酒吧和朋友小聚就是審美體驗,就是藝術。格羅皮烏斯參觀了第一屆萬國博覽會,對丑陋的大工業制成品相當痛恨,提出了“藝術與技術結合”的包豪斯工業設計思想。二戰以后,包豪斯理念將工業品和工業品消費藝術化了,并成為后現代藝術的基石。
藝術與技術的結合契合了人類天性,給冷酷的現代工業注入了人文的暖色,展現出無比的市場潛力。藝術與技術類似,都是工業的核心競爭力。有位朋友就曾這樣歸納藝術在工業中的地位:“三流企業搞制造,二流企業搞技術,一流企業搞藝術。”
對于藝術,法國與德國覺悟得最早,日本緊隨其后,它們先后提出了藝術是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口號。韓國自20世紀80年代啟動藝術教育,經過近20年的努力,韓國藝術家終于可以在銷往全球的大屏幕電視上刻上自己的名字了。
說到中國,可以說“相當可憐”。藝術教育欠缺,全民藝術素養不高,看看我們周圍的樓宇就能明白這一點。信息領域,單靠技術創新最多只能爭到二流的位置,怎么辦?CXO們需要補藝術課,80后、90后們需要補課,官員們需要補課。
補課藝術,是中國信息領域的當務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