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新的互聯網模式和網絡經濟大潮,你想不想知道三五年后的商業機會正在何處興起?誰在驅動互聯網向前?技術、需求或者僅僅是一個創意? 10位國際互聯網領域的頂尖人才給出了答案。
在中國山西省的一個山區農村,農民最大的享受就是晚上看看模糊的電視。后來,中國移動建議把信號站建在山頂上,或者拉光纖到村里,這樣既能看有線電視還能寬帶上網。農民說,自己年收入只有300塊錢,裝不起也用不起,送他們計算機他們也不會用。于是,山西省各大學動員1000多名大學生下鄉,既教農民如何上網,也教他們如何通過網絡把當地的胡蘿卜“出口”到山外。農民一邊上網一邊數錢,忍不住感慨道:“外面的世界真精彩!”
中國工程院副院長鄔賀銓院士向臺下3000多聽眾講起這個故事的時候,很多人深有感觸,紛紛鼓掌。人群中還有人驚嘆: “原來互聯網在農民伯伯的眼中是這個樣子。”
互聯網還可能是什么樣子?3月2日舉行的“Internet+互聯網世紀論壇”上,互聯網之父溫頓#8226;瑟夫(Vinton G . Cerf)博士透露了一個秘密,某些東西一直在驅動互聯網向前發展。
IPN上演“星球大戰”
你在互聯網上使用過Google Earth嗎?從外太空看過自己的家或辦公場所嗎?如果沒有,請趕緊去體驗一下。因為不久之后,溫頓#8226;瑟夫將把互聯網架設到火星之上,然后是太陽系的各個星球。如果互聯網上演“星球大戰”之時,你才去嘗試體驗,那就晚了。因為那時宇宙中成千上萬的星球將讓你目不暇接。
“我們對地球有很多的了解方法,我們有水面、陸地、水下和軌道傳感器,通過這些傳感器可以了解地球的生態系統。其實像其他的星球,比如火星,我們也非常感興趣。我從1998年開始就在美國噴氣推進實驗室做一個項目,那就是星際互聯網(簡稱IPN)。”溫頓#8226;瑟夫回憶說,IPN的構思是在1976年人類發明火星探測器之后。
噴氣推進實驗室有3個天線接收器站點,一個是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個在西班牙,一個在澳大利亞,這三個大型的天線能夠與圍繞行星運行的宇航飛行器進行聯系。“1997年實驗室向火星發送了第一個探測器,2003年又發送了兩個探測器。”溫頓#8226;瑟夫表示,探測器這些年完成了大部分的探測工作。同時他還向聽眾展示了近距離看到的探測器照片,探測器表面全是感光材料(把太陽能轉化為電能為蓄電池充電),探測器在IPN架設之后的作用類似于各城市間的無線信號塔。
“我以前設計的TCP/IP協議在星際間是完全無效的,所以最近我們做了重新編程并設計針對IPN的傳輸協議。我們能夠把探測器收集的信息發射到軌道飛行器上,然后從軌道發行器發回地球上的實驗室。”溫頓#8226;瑟夫解釋說,“這和傳統互聯網的工作原理是一樣的,實驗室希望能夠把互聯網擴展到整個太陽系當中,在外層空間制定互聯網的標準。”
但是科學技術總是有其相應的弊端和滯后性,IPN的架構將脫離傳統的路由器、網線和主干網等等設備。“一個視頻信號從地球到火星要用光速來走的話,也至少需要20分鐘的時間。IPN的標準協議至少能夠容忍在外層空間通信中出現長時間的延遲,甚至考慮一些中斷。當探測器轉到星球另外一邊的時候,你要等到探測器通過自轉轉回地球一面時才能收到信號。”Cerf同時笑著說,實際上火星上經常有沙塵暴,而且遠比北京的要厲害。
“假以時日,我們就能以IPN支持無人或者載人太空飛行的各種使命,而它跨越的將是真正的巨大行星。”在采訪中溫頓#8226;瑟夫對記者坦言,這次來北京也是想發現幾個對此感興趣并有網絡技術專長的學生,一起實現這個宏偉的夢想。
電子設備完全互聯網化
在演講中溫頓#8226;瑟夫特意強調,星際互聯網跨越的是真正的行星。更令人驚訝的是,其實互聯網在改變傳輸介質的同時也改變了網絡載體: 最初是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后來延伸到了手機和PDA,接下來是能接收IPTV的數字電視……
“你想過家里的冰箱能接入互聯網嗎?我們給它加一個液晶顯示器,通過RFID識別技術,它可以自動識別帶有標簽的蔬菜、肉類和水果; 它會自動上網搜索與食物匹配的菜譜,并把可供參考的菜譜和做法發送到你的手機信箱里,等你下班后查收。”溫頓#8226;瑟夫得意地摸著胡須說,“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周末去海邊度假的時候突然收到家里冰箱發來的一條短信,提醒您冰箱里有一瓶3周前放入的牛奶,再不喝掉就可能壞了。”
在科學家眼中,冰箱、洗衣機、電視機、CD音響、游戲機等所有家電都可以接入互聯網,并實現智能化操作。“每一個家庭都是一個局域網,你只需要在網上給它們發送操作指令,任何聯網的電子設備都可以同時操作并自動完成任務。譬如你想看最新的《哈利#8226;波特》,拿出手機點擊娛樂菜單,家庭影院系統將自動下載并立即播放。”溫頓#8226;瑟夫的描述的似乎是他導演的一部科幻電影,所有網民都能享受到比爾#8226;蓋茨獨有的智能化豪宅服務。
為了讓人們相信這一天并不遙遠,溫頓#8226;瑟夫展示了幾個試驗成功的例子: 美國加州圣地亞哥的一位沖浪高手發明了一種獨特的沖浪板,可以一邊等著海浪卷起,一邊Wi-Fi上網娛樂; 日本的一位肥胖者在浴室發明了一種聯接到互聯網的地秤,洗澡前后秤一次,相關身體信息會自動發送到私人醫生的辦公室,作為醫療記錄定期備案。“你可能某天會收到地秤發送的短信,要你減肥或者建議你吃某種食物更加有效。”
溫頓#8226;瑟夫認為,30年后的互聯網應該做到一點: 任何設備、任何地方、任何時間都能接入并承載互聯網,人們不用帶沉重的筆記本電腦滿世界找網線的接口。“中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璀璨的文明,但是現實社會中95%的信息不在網上。Google可以幫助人們捕獲這些信息,并按規則建立索引方便人們需要時查找。”
他勸告部分互聯網創業者說:“當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成本廉價到一定程度,新的商業機會便會應運而生。譬如現在,本地定位和本地搜索在無線領域已經露出金山一角,而電子商務市場將隨著互聯網的延伸而成倍增長。互聯網上發明的應用還不到1%,99%都在未來。”
IPv6推動第二代互聯網
“我在1973年開始架構Internet的時候,已經肯定將來會有一些新的通訊技術,但當時我和同事都不知道這些技術會在什么領域出現。所以我們認為自己的設計應該能夠經得起未來技術的挑戰,希望Internet連接到任何通信的系統,并可以使用任何通信服務。我覺得這一點我們基本上做到了。”30多年前,溫頓#8226;瑟夫和同事羅伯特#8226;卡恩(Robert E. Kahn)設計TCP/IP協議的初衷,是讓電腦和電腦之間的溝通更便捷、甚至敞開和透明,盡管當年世界正處于冷戰的頂峰期。
“20世紀70年代以來確實發明了很多新的技術,比如新的光纖技術、新的交換技術、衛星通信的技術等等。這些技術都可以承載互聯網的流量。但網絡交換機本身并不知道自己傳輸的是什么樣的信息,可能是音頻,可能是錄像,也可能是網頁。”
溫頓#8226;瑟夫坦言,因特網的信息包和因特網本身并不了解它們利用系統承載什么樣的應用。“我們把這一點稱為‘端對端的原則’,就是說網絡并不了解應用,但是網絡邊緣的電腦知道它們傳輸什么樣的信息,而且也知道它們執行了什么樣的應用。”
此后的20年,伴隨互聯網光纖技術的廣泛應用,無線通訊技術也從軍事和科研專業領域走到了普通社會之中。“我們設計的時候并沒有預計到,民用的無線應用會發展得如此之快。人們也要求在移動中上網,所以傳統的IPv4協議所支持的IP地址目前出現了分配不足問題。為了應對越來越多終端入網的需求,我們又有了一個新的網絡門戶地址,叫做IPv6。”
溫頓#8226;瑟夫來中國的第二天,就去清華大學參觀了中國IPv6的實驗案例CERNET2運行情況。“我很驚訝CERNET2建設如此之快,雖然中國的骨干網建設起步晚于歐美國家,但中國在執行開發IPv6方面發揮了領先的作用,我希望鼓勵其他國家和其他人都能夠學習中國這個榜樣。”
其實,在IPv6的設計過程中除了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地址短缺問題以外,還考慮了在IPv4中解決不好的其他問題。IPv6的主要優勢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擴大地址空間、提高網絡的整體吞吐量、改善服務質量(QoS)、安全性有更好的保證、支持即插即用和移動性、更好實現多播功能。
“我們將可以通過IPv6的源地址認證技術,有效識別數據包的來源,從模擬的虛假信息中找到用戶真正的身份和上網地址,傳統社會的實名制和法律約束力將在網絡世界同樣發揮作用。”溫頓#8226;瑟夫認為,很多網絡效率和安全問題今后可以通過IPv6技術來解決,但不是一步到位。
采訪手記:互聯網新風暴
我早已經厭倦了各種高峰論壇上贊助網站15分鐘輪流演講的模式,我不相信如此商業化的演講能有多大名堂。Google估計明白這一點,所以當互聯網之父溫頓#8226;瑟夫帶著一幫Google工程師和國際互聯網專家,專程來北京參加3月2日首屆“Internet+互聯網世紀論壇”時,注定將給中國互聯網帶來一陣新風。
面對北京3000多名大學生,溫頓#8226;瑟夫捻著胡須把近30年的互聯網歷史娓娓道來。服務器翻了幾百倍,網民增長了幾萬倍,面對海量的數據信息和快速即時的傳播方式,人們不知道互聯網將帶領我們走向何處。
接入網絡的IP地址快用完了,溫頓#8226;瑟夫告訴大家,“IPv6不僅可以解決IP數量的問題,還能提高網絡的效率和安全”。垃圾郵件和流氓軟件層出不窮,溫頓#8226;瑟夫坦言“互聯網只是一面鏡子,你使用它在里面干什么,它就如實反映什么”。國內互聯網缺乏創新應用和商業模式,溫頓#8226;瑟夫指出“其實我們網民應該轉變成網絡信息的生產者,而無線技術將開拓互聯網的另一片天地”。
作為一名科學家,溫頓#8226;瑟夫提醒用戶,互聯網的底層架構協議和上層技術應用必須不斷更新。作為互聯網專家,溫頓#8226;瑟夫安慰創業者,很多新興的商業增值模式即將誕生,互聯網將與傳統社會更緊密地融合,使新的商業經濟效益發揮到極限。
為了滿足大部分技術工作者的需求,溫頓#8226;瑟夫還在演講中與大家分享了最新的“星際互聯網”的最新進展。在太空中,傳統的TCP/IP協議將徹底失效; 相隔數千萬公里如何實現網線連接; 信息傳輸為何要容忍30分鐘以上的延遲或中斷; 星際互聯網還需要路由器發送數據包嗎?人類在火星上瀏覽地球上的新聞和圖片將是何種體驗?溫頓#8226;瑟夫的演講恐怕讓人驚訝不已。
惟一讓記者感到遺憾的是,下午的3個技術分論壇都沒有安排中文翻譯,估計臺下的聽眾都是一知半解,我也不能回憶并報道出當天的演講細節。而演講的嘉賓卻全部是國際互聯網的“牛人”,Ask.com的首席科學家楊濤、核心Java類庫架構師Joshua Bloch、AJAX技術發明者Jesse James Garrett、Mozilla公司首席執行官Mitchell Baker和社交網絡Orkut的創始人Orkut Buyukkokten等等,他們都是互聯網領域的巔峰人物。
我不知道下次見到這些互聯網“牛人”會是何時,倒是希望下一場互聯網技術風暴會來得更猛烈些。(文/ 朱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