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15日,一年一度的兩會在北京隆重召開。關注“民生”是2007年兩會最熱的話題。作為應邀參加兩會重要報道的IT媒體,我們的角度有些特殊,將目光聚焦在兩會上與IT產業相關的提案議案、以及IT技術在兩會的應用上。
上篇:兩會熱議IT話題
IT提案新特點
記者在查閱兩會的提案議案時發現,2007年涉及到IT領域的提案有幾個特點。
一是IT產業界的提案從IT出發,但并不局限于IT,譬如人大代表、浪潮集團董事長孫丕恕的提案和“企業自主創新”相關,政協委員、東軟集團總裁劉積仁透露自己的提案將和“人才培養”相關。
二是具體關注到IT領域的提案和議案并不多。截至記者發稿時,政協收到提案1500多件,其中涉及到科學技術領域的提案只有30件,和信息技術領域相關的不過十多件,人大收到議案數據還未統計出來; 而且這些提案、議案有相當一部分屬于老案重提,譬如3G、治理電子垃圾、人才培養等。
三是有部分IT提案并非由IT科技界和產業界提出,譬如電信資費、網絡監管,甚至行業企業信息化建設等問題,這些提案大都間接涉及社會問題、國計民生等。
之所以出現這些特點,政協委員劉積仁、人大代表施繼興等認為,其一,IT是服務于社會建設的重要技術手段,牽涉到社會各個層面和國家各個部門的協調,要解決起來比一些具體的社會問題要復雜得多。其二,和直接關注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民生問題相比,IT看上去似乎不那么迫切。其三,具體的問題比抽象的問題要好解決,涉及到一個部門的問題比多個部門的問題好解決。
“譬如鐵路春運是否漲價,交通部門就可以解決。” 劉積仁表示,“而包括軟件人才在內的人才培養,得涉及到幾個部門,解決起來難度大。”因此,委員們舊案重提,或根據解決問題的進展程度舊案新提。
3G舊案新提
65歲的人大代表施繼興是中國移動通信聯合會副會長,他應該算是IT領域中最為執著的建議者了,這是他第五次在全國人大會議中提出關于3G的議案,今年3月5日施繼興的署名建議是《關于創新體制加快發展3G的建議》。
施繼興認為,TD的技術及商用能力已經成熟,是體制束縛使得我國3G啟動仍然徘徊不前。而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在于:有關政府部門過度搶位、相關運營商無為失位、非國有資本無望進位、社會中介機構人士論證混雜亂位。因此他提出了加快發展3G的幾條應急建議:
首先,應該加快3G資源開發,迅速發放3G牌照,以免國有資源過度貶值或流失。施繼興認為,3G頻率和牌照等經營資源,其時間價值與評價時點與擁有的3G客戶群有關聯。在3G運營初期,由于客戶群較小,國有3G資源體現的價值也很低,但當客戶資源達到幾千萬甚至超億的規模,相當的股權可能具有數百億元乃至幾千億元價值,因此,“繼續推遲3G牌照發放,很可能造成3G國有資源價值巨額貶值或流失”。
其次,3G牌照選擇及3G移動網建設和運營的自主決策與經營權應歸于相關運營商。政府應該相信運營商的決策能力和決策機制,使其可以擁有3G牌照選擇及3G移動網建設投資和業務運營的自主決策與經營權。
再者,要嚴格履行為中國北京奧運會提供3G服務的承諾,在施繼興看來,奧運已經為3G發牌定下了最終的時間表,而積極發展3G增值業務則是推動3G發展的最直接的動力。他建議,應該由北京奧組委出面,緊急請求國家有關部門盡快發放3G牌照,而且除了奧運城市,旅游城市也應該覆蓋3G網絡。
“超IT”思維
3月6日,政協委員、東軟集團總裁劉積仁教授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還未提交正式的提案,但他表示,今年他所關注的提案和教育以及人才有關。作為一名政協委員,劉積仁的身份是多重的,他既是IT企業家,又是科技界人士,還是教育界人士。
劉積仁認為,IT企業對于民生來說,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IT服務是可以解決就業缺口的行業,也是解決高附加值就業的行業,因此,“發展人力資源,比構造社會福利更為基礎、更為重要!”他認為,中國在向服務性轉型的過程中,最大的障礙是人力資源的發展,不能夠提供大量的與市場相結合的人力資源。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有2500萬在校學生,即平均一年有600多萬大學生畢業,大學生越來越多,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但是如何把這些人才變成價值,避免人才浪費,是目前最具挑戰性的問題。“我的一個提案是,建立一種適合中國在融入到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面向市場、面向就業教育培訓的新型體系。”
劉積仁認為,應該積極扶持和發展非學歷教育體系,除了需要中央政府明確政策扶植和環境支持外,各地方政府也可以通過設立就業中心等機構,以資格認證為手段,有組織、有計劃地形成一套完整的培訓體系。
不過,劉積仁對自己的提案能否得到快速、有效的解決并不那么自信。因為人才培養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他個人認為,發展人力資源至少需要勞動保障部門、商務部門的參與。
下篇:IT提升兩會效率
技術服務民主決策
每年的兩會,IT技術的應用是我們關注的一個重點。由于電子投票表決系統、互聯網技術、視頻音頻技術的創新采用,使得2007年兩會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透明和公開。在某種意義上講,正是IT技術手段在提升兩會的效率。
最為典型的一個例子是電子投票表決系統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計名投票。據人民代表大會工作人員介紹,代表們按了席位上的表決鍵后,屏幕上顯示的只是票數,而不會顯示投票者的姓名資料,連投票者的位置都不會顯示出來。
為了讓兩會代表更好更全面地參政、議政,大會為代表們配備了《國家社會經濟統計電子地圖》,這個電子地圖實現了統計信息與地理位置信息的結合,代表們只需要用鼠標在電子地圖上輕松點擊,反映我國各省、市、縣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狀況的各項統計數據以及直觀的分析圖表便會立刻“躍然圖上”,同時還提供了“空間定位”、“智能搜索”、“統計分析”、“輸出打印”等多種實用功能。而以前兩會信息咨詢服務主要是通過印制成厚厚的紙質資料發放,或是把整理好的信息以網頁的形式調出來,綜合的社會經濟數據是海量的,想要全面掌握翔實的數據比較困難。
博客助推民眾呼聲
“公平、公正、公開”是社會民主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而博客更是成為了推波助瀾的重要武器,這一點在今年兩會上體現得尤為明顯。從去年起,不少政協委員和兩會代表在互聯網上開通了自己的博客,在今年兩會前夕,引發了開博高潮,從而使得今年的提案議案出現了一些變化。
首先,博客讓議案提案變得更加厚實。一些開通博客的代表認為,博客是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可以讓自己聽到不少老百姓的呼聲。事實上,在一些代表和委員的博客中,部分網友實名上網回帖,并留下了聯系方式。 在回帖中,網友們拋出了房價、教育、社保、醫療、壟斷行業等熱點難點問題,希望與代表交流,而代表和委員們也都非常重視這樣的要求,總是認真回復。
其次,議案內容更貼近基層、更貼近民生。建立在信任基礎之上的公共平臺,能夠增加人民群眾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的有效溝通,更好地收集提案議案資料,把原汁原味的民情民意傳遞到兩會上去。而和網友們的交流,會讓代表和委員的議案、提案來源更加寬泛。而博客的包容性和自由性,無論網友來自哪個階層、哪個領域,更無所謂“貧富貴賤”,只要想說,都能自由地吐露心聲。
再者,議案提案內容更透明了。普通網民可以通過委員和代表們的博客,知道誰在為自己關注的問題說話,說了些什么內容。網民可以在博客上提出很多合理的建議和要求。記者在人民網上的強國博客上,就充分地感受到了,政協是人民的政協、代表是人民的代表。
宣傳工具全面“IT化”
在3月3日政協會議開幕式上,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發言中指出,要運用互聯網等媒體擴大對人民政協的宣傳。事實上,用互聯網的形式宣傳兩會已成為主流。人民網、新華網和中央電視臺網站在人民大會堂新聞發布廳設立了直播工作臺,讓全國網民和代表委員們在同一時間內同步獲悉兩會進程。
據了解,用互聯網的形式宣傳兩會早在幾年前就開始了,但發展到今天,技術與網絡環境與當年已有天壤之別。從2001年的兩會開始,人民網就采用現場采寫、發稿的形式及時報道兩會。可那時根本稱不上什么工作臺,手提電腦就放在記者們的腿上,沒有專門的通信線路,只能依靠信號極不穩定的手機上網卡,通過郵件把現場記錄下來的一條條新聞發回總部,再由后方編輯發布上網。有時現場突然沒有通訊信號了,記者們只好舉著電腦沖出會場,四處尋找電話線,希望能在最短的時間里把新聞發回去。
而現在的兩會網絡直播,發布方式也實現了現場遠程發布; 報道形式也日見豐富,不僅有文字、圖片,還有音頻、視頻。新華網更是在今年兩會期間,推出了“手機報兩會”手機頻道,以文字、圖片、論壇、音頻和視頻等豐富多彩的表現形式,第一時間發布全國“兩會”的最新消息,展示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將會議盛況濃縮為可隨身攜帶的“手機新聞臺”,其社區功能還為讀者發表觀點、建言獻策、與代表委員溝通互動提供了良好平臺。
除了互聯網成為提升兩會透明度的催化劑外,不少參與兩會報道的平面媒體記者們更是被IT設備全副武裝起來,以便在兩會新聞戰中發揮戰斗力。
智能手機正在逐漸替代筆記本電腦,成為記者們捕捉兩會信息的的新武器。在政協和人大的一些分組討論會的現場,記者發現,有相當一部分的記者利用智能手機拍攝、接收郵件、處理新聞稿件。一位使用多普達手機的日報記者說,他在出差或者在重要的會議期間,基本上是用手機替代筆記本電腦的工作,感覺非常方便和快捷。而另一位使用諾基亞智能手機N73的記者,直接用手機替代數碼相機拍攝,聲稱能滿足報紙新聞插圖的需求。
隨著這幾年技術的發展和價格的一路下跌,早先屬于各報社高檔設備的數碼相機,已逐漸發展成為平面媒體記者的必備武器,而800萬乃至1000萬像素的高配置數碼相機,可以同攝影記者手中傳統的專業像機媲美。
鏈接:部分IT提案
全國人大代表孫丕恕提交《發揮政府市場導向作用,促進企業自主創新》議案
企業能否真正成為創新的主體,關鍵是企業要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機制,自主創新成果要成為面向市場具有競爭力的自主品牌產品,使企業具有持續創新的能力。針對政府對國產品牌的支持問題提出建議:盡快出臺配套的法規、政策、措施。重新界定政府采購的范圍并將國家財政資金支持的項目納入政府采購工程項目的范圍,加大對自主創新產品的采購總量。完善現有的政府采購模式、程序,并加大政府采購的管理力度、建立廣泛的監督機制。通過建立健全公開、透明的監督、監控機制,形成健全的社會監督網絡和良好的社會監督氛圍。
全國政協委員陸錫蕾、田惠光提交《關于規范電信業資費方式的建議》提案
我國電信資費、雙向收費等問題爭議不斷,各移動電信企業不斷地推出名目繁復的“資費套餐”,表面上給予了消費者優惠,但實質上只是企業的宣傳促銷手段,且有誘導消費者之嫌。因此該提案建議,基礎電信資費必須相應地做出調整,廢止雙向收費制度。如果目前廢止該制度的條件尚不完善,建議電信行業實行12秒以內的被叫電話免收費方案,此方案基本不損害運營商利益,又對消費者權益有較好保護,還可以為有關部門探尋更好的收費方式提供一個緩沖的平臺。
全國政協委員陳鐸《建議盡快實施數字鍵盤漢字輸入國家標準》提案
目前我國擁有手機用戶4.6億,絕大多數手機中使用的都是美國的T9輸入法,國內手機企業也不例外。陳鐸委員表示,國外的漢字輸入法破壞了我們使用漢字的傳統思維習慣,導致漢文化洋化、異化、退化; 國外公司的編碼字量只有 6763個,遠低于我國27484個字的強制性標準,造成漢字使用混亂、漢字文本信息失真,甚至于影響了國家信息安全。根據調研,他推薦了由中國人自主開發的國筆輸入法,以扭轉我國手機漢字輸入技術受控于國外公司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