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頂菊是一種外來檢疫性有害生物。一株黃頂菊一年就可以蔓延50畝的范圍,所到之處莊稼、樹木全部枯死,素有“生態殺手”之稱。
最新的數據顯示,河北省黃頂菊發生面積30多萬畝,其中農田5萬畝,危及7市47個區縣的上千個村鎮。因此,“我們有必要發動社會各界力量,打一場外來入侵生物滅毒除害的全民戰爭”。現將黃頂菊的一些特征介紹如下。
1 黃頂菊生物學特性及形態特征
黃頂菊屬于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原產熱帶地區的南美洲,也稱“野菊花”或“霸王花”。生長迅速,枝繁葉茂,其長相似洋姜。植株高低差異很大,高的可達到3 m左右,低的只有10 cm,莖直立、紫色,莖上帶短絨毛。葉子交互對生,長橢園形,長6~18 cm、寬2.5~4 cm,葉邊緣有稀疏而整齊的鋸齒,基部生3條平行葉脈。主莖及側枝頂端上有密密麻麻的黃色花序,花鮮黃色,非常醒目。11月份后,黃頂菊植株開始干枯。
黃頂菊的種子特別多。我們看到的“一朵花”,其實是一個頭狀花序。其頭狀花序多數于主枝及分枝頂端密集成蝎尾狀,它是由很多個只有米粒大小的花朵組成,每一朵花可以產生一粒瘦果,無冠毛。一粒果實中有一粒種子,種子粒小,每粒大小僅1~3.6 mm,但其繁殖力強,每一粒種子都可依托自然力(風、水等)和人類活動傳播,擴散蔓延的速度快,遇到適宜的環境迅速生長。黃頂菊結實量多,一株黃頂菊最多可結12萬粒種子,花果期夏季至秋季。
黃頂菊根系發達,最高可以長到2 m,在與周圍植物爭奪陽光和養分的競爭中,嚴重擠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黃頂菊的根能產生一種分泌物,這種分泌物能抑制其他植物的生長。一個地方只要出現一株黃頂菊,不出幾年該地就沒有其他植物了。可以想象,黃頂菊一旦入侵到農田里邊,對農業將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
黃頂菊的適應能力強。黃頂菊屬有C3、C4和兼性C3-C4植物,這在植物界是非常罕見的,反映出該屬極強的生理適應能力和進化趨勢。該屬植物通常含有硫酸鹽黃酮等次生代謝物,表明它們對含石膏和鹽分的生境具有良好的先天適應能力,從而使它們在生存競爭中處于優勢。黃頂菊為C4植物,抗逆性強,不怕鹽堿、不怕干旱、無病蟲不怕土壤稀薄,連磚縫里都能生長,而且它的種子從每年的4月份到9月份都可以萌發,每場雨過后,就會有新的黃頂菊幼苗從地里鉆出來。
2 黃頂菊的危害
黃頂菊能嚴重擠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并與其他植物爭水、爭肥、爭陽光,嚴重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特別是對綠地生態系統有極大的破壞性,使許多生物滅絕。黃頂菊一旦入侵農田,將威脅農牧業生產及生態環境安全,因此又稱為“生態殺手”。
3 黃頂菊傳入途徑
黃頂菊傳入我國的途徑目前尚不清楚。由于黃頂菊為C4植物,植物體內的黃酮類次生代謝物質具有一定的生理活性等因素,在植物生理和生化的研究領域里黃頂菊是重點研究對象之一,并且我國國內也有學者參與了這些研究。所以,不能排除因國內學者在合作研究過程中為了取樣方便而引種,試驗結束后由于疏于管理而使之逃逸,建立了野外種群的可能。
4 黃頂菊的防治方法
4.1 人工拔除
一是在11月到來年4月,鏟除并燒毀干枯的黃頂菊;二是在6月未結子之前,及時拔除,阻止黃頂菊進入農田。
4.2 化學防治
由于大部分植株生長高大,莖上帶有絨毛,一般滅生性除草劑效果不理想,建議選用活性高、無雜質、內吸傳導快的,并輔以高滲透性助劑噴霧防治。每桶(20 kg)使用74.7%農民樂50 g加杰效利(進口有機硅助劑)2.5 mL對水均勻噴霧;或可選用20%百草枯水劑,10%草甘磷水劑,19%杜邦巨將可濕性粉劑,38%杜邦愛將可濕性粉劑等化學防治。因黃頂菊剛被發現,化學防治只處于試驗階段,應在多次試驗成功的情況下,科學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