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內容,是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和保障。按存在形態、產生和來源、空間分布、功能特點、認識程度、表現形式、行業特點、承載載體和時效性等不同,可將生物課程資源分為不同的類型。學校應加強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的管理,學校、教師、學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開發課程資源應拓寬渠道,利用課程資源應講求有效性、目的性、可操作性,應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有利于將抽象變為直觀,有利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交流討論,有利于喚醒學生原有認知。
關鍵詞 生物學教學 課程資源 生物學教材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1 課程資源開發的目的和意義
課程資源是指達成課程目標所需的科學文化信息和物質、經濟、人力及自然條件等。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體現在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的整個過程中,也只有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的教育價值才能體現出來。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對課程建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方面,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基礎和內容。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課程資源是人與自然、社會和自我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直接和間接經驗所構成的課程實施的內容體系,是課程實施的基礎。當課程資源被開發利用時,課程資源本身就作為課程實施的內容,也就成為教學的內容。教材就是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結果,但教材本身在內容和結構方面存在地方差異,具有地方局限性。如何在課標惟一性和教材多樣化的前提下用好教材,就需要地方、學校和教師開發適于學生特點、適于地方經濟發展的課程資源,充實教學內容,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重要工作。只有在課標的指導下,結合教材,將我們周圍的課程資源在深度和廣度方面進行開發利用,才有利于教學,才能更好地用好課標和教材,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另一方面,課程資源是課程實施的前提條件和保障。首先,課程資源開發為豐富教學內容提供條件和保障。與教科書相比,課程資源是豐富的、大量的、具有開放性的。聯系學生生活、自然實際開發和利用課程資源,可豐富教學內容,滿足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其次,課程資源開發為教學的實施提供條件和保障。課程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改變過于注重教科書、機械訓練的傾向,加強課程內容與現代社會、科技發展與學生生活的聯系,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發現、交流合作,就必須開發利用一切課程資源,為實施新課程提供環境,為教學的實施提供條件和保障,為探究性學習和實驗教學提供條件和保障。
2 生物課程資源的類型
教材是一種較為典型的課程資源,但教材的時效性和適應性不強,與地方實際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內容固定,與地方實際聯系不緊密。因此,在生物課程實施中,就有必須開發當地的生物課程資源來充實教學內容,彌補教材的地方局限性。認識課程資源是開發和利用的前提,適合于少數民族貧困地區開發和利用的生物課程資源的種類較多,分類的方法和角度不同,課程資源的種類也不同。
2.1 按存在形態劃分
按生物課程資源存在的形態分,可分為:物化形態課程資源和意識形態課程資源。物化形態的課程資源就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課程資源,如教材、教輔、實驗設備、自然環境等資源。這類課程資源往往人們容易理解,用得較多。意識形態的課程資源是指看不見、摸不著的課程資源,它存在于人們頭腦中,屬于人的潛意識范疇的課程資源,如人們的認識、體會、心得、經驗、方式方法、技能、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目標等等。在教學實踐中,這類課程資源往往會被人們所忽視。
2.2 按課程資源產生和來源劃分
按生物課程資源的產生和來源分,可分為天然課程資源和人為課程資源。天然課程資源是指不因人們的意志而存在的課程資源。如自然環境、河流生態、森林生態等。人為課程資源是指人為創造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教具、學具、農田、人工養殖基地、環境污染等。在教學實踐中,實驗室、教具、學具等課程資源,人們的重視程度還是比較高的,而農田、養殖基地等課程資源被人們重視的程度相對低一些。
2.3 按空間分布劃分
按生物課程資源的空間分布來分,可將生物課程資源分為學校課程資源和校外課程資源。學校課程資源指存在于學校內部的課程資源。如實驗室、圖書閱覽室、教室、校園綠化、校內醫務室等屬學校課程資源。由于這類課程資源在存在的空間上接近學生的學習環境,教學中這類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較多一些。校外課程資源指存在于學校外部的課程資源。如農田、森林、河流、醫院、菜市場、田間地頭、樹林、草地、池塘、河流、耕作方式變革、新品種引進和推廣、病蟲害防治、先進農業技術的應用等課程資源。校外課程資源往往因其與學生學習環境較遠和其它某種原因,開發利用程度較低。但一般說來,這類課程資源因其與學校距離的遠近不同,開發和利用的程度也不同。
2.4 按功能特點劃分
按生物課程資源的功能特點分,可分為素材性課程資源和條件性課程資源。素材性課程資源是作用于課程,并且能夠成為課程的素材和來源,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是課程實施的目標和結果,是課程的要素。素材性課程資源如:知識、技能、經驗、活動方式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目標等。條件性課程資源是作用于課程卻并不是形成課程本身的直接來源,并不是學生學習和收獲的對象,但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課程的實施范圍和水平,是保障課程實施的物質經濟條件。條件性課程資源如:直接決定課程實施范圍和水平的人力、物力、財力、時間、場地、媒介、設備、環境等。素材性和條件性兩者兼而存在的課程資源,包含課程素材和課程條件的資源:圖書館、實驗室、互聯網、人力和環境等。
2.5 按人的認識程度或課程資源的表現形式劃分
按人的認識程度或課程資源的表現形式的不同,可將生物課程資源分為顯性課程資源和隱性課程資源。顯性課程資源是指可以直接用于課程教學的各種資源。如信息資源、教學儀器和設備、課程標準、教材、教學用書、教輔資料、音像制品等。這類課程資源知識目標明確,內容清楚,課程價值明顯,而且以不同的形式被表述或承載著。這類課程資源由于其存在的形態較為明顯而被人們認識、利用和重視的程度較高。隱性課程資源相對于顯性課程資源,它沒有被直接表述或物化出來,是隱藏于某些事物和文化信息資料內,與課程教學沒有直接關系,但可以被開發并利用于課程教學的課程資源。它存在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如:沙漠、枯樹、荒山、布谷鳥、教師和學生生活經驗及所了解的生物科學信息等。這類課程資源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或不被意識到,但只要有課程意識,這類課程資源就可以被開發并利用到相關主題的教育教學活動中來,發揮它的教育價值。
2.6 按行業劃分
按行業的不同,可將生物課程資源分為:農業、水產、畜牧、林果、煙草、糧食、園林園藝和花卉、環保、醫藥和防疫等課程資源。對于農村學校,這類課程資源應是相當豐富的。
2.7 按承載課程資源的載體劃分
按承載課程資源的載體不同,可將生物課程資源分為:書本類、報刊類、電視、網絡類、場館類、自然環境等課程資源。
2.8 按生物課程資源存在的時效性劃分
按生物課程資源存在的時效性不同,可將生物課程資源分為長效性課程資源和時效性課程資源。長效性課程資源相對穩定,可以長期存在,隨時可以開發和利用,如森林生態、河流等。時效性課程資源將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發生變化,具有一定的時效性,在生物教學中要抓住有利時機開發利用,如農事活動、物候變遷、家蠶飼養等。
3 初中生物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策略
課程資源開發應注重針對性、實效性、可操作性,課程資源開發應與學科教學、研究相結合,課程資源的利用講求策略性、目的性和直觀性,課程資源的利用應有利于轉變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課程資源只有利用,才有開發的價值,資源只有利用到教學中,為教學服務,才能稱為課程資源。有效利用課程資源,應從以下幾方面加以考慮。
3.1 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管理
在認真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建立適合于當地實際情況的課程資源研究、開發、利用、管理機制,在課程資源的利用、開發、管理、評價等方面制度化、合理化和高效化。以年級組、教研組為核心的課程資源開發群體,以學科為單位開發課程資源,全員參與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建立健全課程資源開發利用管理制度,細化管理指標,將課程資源開發建設列入教學常規,作為一項長期工作。加強過程管理,應做好課程資源的收集、分析研究工作,形成課程資源庫,讓教師共享。
3.2 課程資源開發主體的建設
課程資源開發的主體是學校,是教師,是學生。課程資源開發和利用應是一種常規的教學行為,應是教師、學校、學生一種自覺主動的行為。課程資源的開發重在認識,開發課程資源不是編教材,也不是編書,而是要將我們身邊的資源加以利用,來輔助教學。教師應加強學習,提高對課程資源的認識和了解,應恰當、靈活地結合調查研究、案例分析、專題研討、實踐探索等多種活動方式,認真總結經驗和規律,摸索那些便捷和高效的開發利用模式與方法,倡導一種資源多角度、多功能、多層次地開發,避免簡單重復,使教師逐步具備鑒別、選擇、利用、改造和開發各種類型課程資源的能力。
3.3 拓寬課程資源開發渠道
3.3.1 學科內部和學科間的資源重組
學科內部的資源重組。如單元整合、知識點整合、教學順序的調整以及集體備課、學科內教師聽課、評課等都屬于學科內部的資源重組。教師應以教學設計為切入點,對課程資源進行通盤考慮,科學設計,保證教學的有效性,提高教學效率。
學科間的資源重組。加強學科間的資源重組,通過聽課、評課、觀摩、匯報展示等方式,在教法、學法和對課程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加強探討和研究,相互交流、相互借鑒。
3.3.2 校內外開發相結合
樹立社會即課程、自然即課程、學校即課程的思想。實驗室、遠程教育設備、圖書閱覽室、學校內部環境等都是課程資源,河流、山川、森林、社區環境等也都是課程資源。學校要重視現有資源,解決好現有課程資源的有效利用、改造和再開發問題。要在新的課程資源觀的引領下,深入挖掘、合理配置和利用資源,避免資源的閑置和浪費。在開發利用校內課程資源的同時,有針對性地開發利用校外課程資源。
3.3.3 媒體資源的有效開發
一是建立課程資源庫,構建課程資源信息網絡。二是充分利用網絡課程資源進行輔助教學和培訓教師,提高教師教學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學效率。三是充分利用電視媒體資源,如動物世界等。
3.3.4 教具學具制作和實驗改進
從有利于教學需要,教師成長和學生發展的需要出發,充分調動廣大師生自制教具和學具的積極性,根據新課程的要求,結合學校現有實驗教學設備情況,加大教具、學生開發和研究力度。對實驗的改進也是課程資源開發的一項重要內容,對實驗的改進需要考慮實驗的目的是什么,根據實驗的目的,一方面,我們可以采取替代實驗的方法來改進實驗,如草履蟲對食鹽的應激性實驗可以用植物的向光性實驗替代。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整合實驗,幾個實驗進行整合,如幾個顯微鏡的實驗可以進行整合。再一方面,還可以在原來教學進度的基礎上,調整實驗時間,如教材上家蠶的養殖安排在上學期,我們可以調整到春季學期開展。
課程資源開發利用應做到幾個有利于:一是課程資源利用應有利于達成教學目標。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一章“周圍的生物世界”,第一節“我們周圍的生物”,其中一個目標是“舉例說出常見生物的名稱,……”,教材上安排一個討論活動,提供了一些“常見生物”的圖片,這些“常見生物”在某些地方是見不到的,那么,為了達到目標,教師就可以利用教材之外的一些生物資源進行教學,同樣能達到教學目標。從這一點來看,教材已不再是惟一的課程資源,因此,教師應轉變課程觀,樹立社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學生即課程的思想。二是有利于轉變教學方式。課程資源的選擇應結合教學需要,應有利于組織教學,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應考慮是否有利于讓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和交流討論,轉變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式。三是有利于喚醒學生原有認知,喚醒學生潛在的意識,將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和情感進一步升華、拓展和內化。四是有利于將抽象變為直觀。教具、學具的制作,多媒體展示,生物實驗,觀察動植物等活動,都有利于將抽象的知識直觀化、生動化、形象化,有利于學生通過參與活動獲取知識,懂得學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