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迅速普及,網絡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文化生活方式。這既給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載體和工具,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因此,在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如何抓住時機,積極尋找對策,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已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當務之急。
[關鍵詞]網絡時代 大學生 思想教育探索
現代社會,網絡信息的迅速傳播給人們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沖擊著人們傳統的生活、工作方式。大學校園也不再是封閉的“象牙塔”,大學生也根本無法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相反,高校已經成為全社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區域,同時也是綜合信息量最大的焦點。數量巨大且來源廣泛的信息憑借網絡直接到達大學生身邊,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價值取向、政治態度和心理發展。因此,如何在網絡文化背景下加強大學生教育,促進大學生全面、健康的發展,使網絡真正成為促進大學生學習的工具,是目前高校教育所面臨的迫在眉睫的新課題。
一、網絡信息的主要特征
1.環境的開放性和虛擬性。互聯網是一個全球性的開放系統,它不獨屬于任何國家,任何民族和任何組織,毫無國家和民族界限。任何人都可以通過一臺聯網的計算機與整個網絡世界、與所有的“網絡人”進行交往。哪怕是生活在窮鄉僻壤的人們,只要坐在聯網的計算機前都可以及時高效地了解到全球范圍的最新信息。所以說,網絡文化有一個比較開放的環境。網絡使世界“變小”了,使人們之間的距離變短了。網絡世界同時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絡行為具有鮮明的隱匿性。現實世界表現的有限性與內心世界傾泄的無限性沖突都會在網絡行為中體現出來。真實與虛幻的界限在網絡世界中已經變得模糊不清。
2.內容廣泛、傳播迅速。網絡終端的任何一臺計算機都有可能為網絡加載、輸入信息,從而使人們的交往面擴大,交往內容急劇增加。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到烹飪技巧、體育賽事、股市行情、影視信息等等,形成豐富多彩的網絡文化。互聯網傳播速度之快,傳遞信息之新,即使相隔萬里,人們也可以便捷地“當面”討論問題、交流思想、交換信息,從而大大提高了人類信息資源的利用效率。
二、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
1.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積極影響。第一,網絡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傳統大學思想教育往往局限在課堂教學,傳統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影響占主導部分。網絡的出現,拆掉了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圍墻,把學生帶入到一個更為廣闊的天地。通過網絡,學生了解到大千世界的各種社會現象、思想觀點、文化思潮。第二,網絡使思想政治工作更具有針對性。網絡使我們了解到更為真實的學生思想動態,從而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特別是一些受到普遍關注的校園和社會熱點問題,大學生們會樂于在網上發表各自的觀點、意見,進行交流、討論,這都是學生真實思想的流露。教師可以通過收集、整理、分析這些網貼,從而找出對策。第三,網絡使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更快的傳遞速度。巨大的速度優勢,是網絡最重要的特征。人們可以從任何一個設有網絡終端的地方隨時獲取所需的知識,迅速了解國內外正在發生的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信息。
2.網絡對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負面影響。第一,網上信息豐富,但良莠不齊,可能使一些大學生失去理性思維,迷失方向。不可否認,網絡上大量的信息為人們學習、研究提供了豐富的資料,也開拓了人們的眼界,大大豐富人們的生活。但是這些信息良莠不齊,網絡上流動的各種冗余信息成為干擾大學生的“噪音”,影響了大學生對知識的正常吸收。由于人們的思想長時間浸泡在雜亂的信息中,其興奮點和注意力被信息的奇、新、異所吸引,那些漂浮不定、千變萬化的信息,許多人還沒來得及進行理性思考和判斷就已轉化為自己的東西。自制力較弱的大學生往往會出于好奇或沖動的心理,刻意地去尋找一些色情、暴力信息。而網絡的匿名性、即時性正好為他們提供了便利,使一些大學生輕而易舉看到那些低級庸俗的東西,進而可能引發諸如犯罪等社會問題。第二,網絡是一個虛擬的世界,網絡世界中人與人的交往與現實社會相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交往范圍更廣、關系更加平等等優點,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互相溝通。一進入網絡,就有機會與陌生人相識,并和志趣相同的人交流,猶如身臨其境。這種虛擬世界比現實世界自由,許多大學生利用網絡的隱匿性逃避現實,根據自己的需要任意創造網絡中的自我角色或隨意欺騙他人,這樣,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人際關系的信任危機。而一旦回到現實就會產生一種孤獨感,從而導致人格異常和心理障礙,不利于他們承擔本該承擔的社會責任,嚴重影響自身的心理健康。第三,西方網絡思想文化的侵蝕,扭曲了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少數西方發達國家憑借對網絡高技術的壟斷,推行網絡政治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通過網絡大量宣傳西方文化、思想等。近年,我國網絡有了很大發展,上網人數正以幾何速度增長,其中大學生上網人數占相當比例,由于大學生生理、心理等因素,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尚處于發展期,可塑性大,容易受到外界社會思想的沖擊。如果這些學生在網上長期得不到先進思想文化的正確導引,大量接受的都是西方文化影響和不良思想的侵害,就會因為喪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誤入歧途。使我們的思想教育工作效果受到極大的削弱。在某種意義上網絡環境比社會環境對大學生的影響還要大。
三、網絡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教育的探索
網絡已成為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時代潮流。而對網絡的挑戰,高校思想工作者務必抓住時機,積極尋找對策,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揚長避短,開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天地。
1.搶占網絡教育陣地,充分發揮高校教書育人的優勢,建設受學生歡迎的思想政治工作網站。在網上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傳播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確保思想政治教育進網絡工作有一個正確的政治導向。同時要圍繞一些重大的政治問題、意識形態敏感問題、影響穩定大局的問題,旗幟鮮明的發表評論,進行積極的引導,對錯誤思潮敢于開展批評。充分發揮好網絡教育的主導作用,弘揚先進文化,唱響主旋律,倡導高尚情操。讓教育“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在潛移默化中達到我們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2.引導大學生提高政治信息的鑒別力。互聯網政治信息的泛濫、多元和良莠不齊的傳播給大學生的政治知識學習產生了極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需要對大學生在互聯網上的政治信息的接觸進行正確的引導。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鑒別、選擇政治信息。政府、學校和家庭要通過集中與分散相結合、專門化與生活化相結合的教育方式引導大學生正確地鑒別、篩選政治信息。另一方面,要引導大學生有效地學習政治知識。引導他們根據自己對政治信息接收能力的實際狀況、自身政治知識系統的完善情況、對未來政治角色的定位情況等因素來進行理性的選擇,而不是盲從、隨大流或隨心所欲地根據政治信息的視覺可觀性和可接受程度來進行選擇。
3.建立一支高素質的網絡思想教育師資隊伍。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更新觀念,轉變角色。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順應時代發展,開展網絡知識的培訓與學習,了解網絡發展,掌握網絡特點,及時更新觀念。思想政治工作者自己也要經常上網,了解國際動態,掌握事實政治,查閱學習資料,用事實去引導學生,而不能光靠直覺、憑經驗,想當然的處理事務。
4.開展豐富多彩的網上活動,加強校園網站吸引力。網站的生命力是點擊率,可以精心策劃開展融思想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的網上校園文化活動來吸引學生的目光,凝聚學生。同時還要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手段。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在網絡時代必須有所改進,有所創新,這主要體現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須進網絡,也即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網絡化。針對各個時期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和學生迫切渴望了解的問題,如開設網上論壇、建立班級博客等,讓學生自由討論,發表意見。也可以建立一支網上學生黨、團員骨干隊伍,將網絡文化建設納入到校園文化建設軌道上來,通過開展積極、健康的網絡科技活動,如舉辦個人網頁及網絡技術應用軟件大賽等形式,以網絡技術推動為主題,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主動適應網絡的能力,增強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能力。要選擇那些政治素質高、責任感強的學生黨團員、干部擔任論壇和BBS版主,重點扶持幾個在學生中影響大、教育作用好的網站,保證網上信息的導向性和方向性。可以利用聊天室、BBS、Email、MSN、QQ等與學生直接交流,充分發揮網絡的優勢,利用新辦法,解決新問題。
5.加強對信息網絡的監控和管理,防堵有害信息對大學生思想的侵襲。面對國際互聯網上的泥沙俱下,地方政府要對網絡信息做好防范,強化對上網信息的監控,過濾虛假、有害、錯誤、反動的信息;制定網絡規范,糾正網上違章,懲治網上犯罪。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杜絕一切有害信息的滋生和蔓延,對重點部門要嚴密監控,發現非法信息及時制止,并依法嚴處。學校和家庭要積極配合政府部門做好網上把關工作,要把那些會對學生思想產生消極影響的信息過濾,消滅在萌芽狀態。
總之,互聯網絡時代的到來,已經給高校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較大的沖擊。但科學對于人類的利弊,根本上是一個人們如何利用的問題。只要我們緊緊地把握時代的脈搏,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的手段,把思想政治教育同日新月異的科學技術革命潮流更好地結合起來,就能夠化被動為主動,化不利為有利,不斷地開創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任秀玲.論網絡對大學生思想教育的影響[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7(3).
[2]關陟平,劉偉.論網絡文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7(7).
[3]李明宇.高校學生思想道德教育網絡化探析[J].沈陽大學學報,2007(2).
[4]蔡學鋒.淺論網絡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江蘇教育學院學報,2005(11).
[5]高金環.網絡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郵電學院學報,2007(1).
(作者單位: 河南科技學院;河南科技學院信息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