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生 數學問題 理論與策略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解決問題的第一條就是:“能結合具體情境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同時還提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數學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主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認知結構中,才能成為有效的和用得上的知識。這些要求都表明,要使數學教育真正走進新課程就必須解決:問題從何而來?怎樣才能提高學生數學問題的提出能力?
一、中學生數學問題提出能力的現狀
千百年來,中國學生“學答”能力不斷提高,卻掩蓋了一個讓世人震驚的問題:我們的學生不會發現問題,被教成了沒有問題的學生。《中國婦女報》近期公布的調查結果顯示學生提出問題能力不強。目前這種現象已引起了我國教育界的普遍關注和高度重視,已把“提出一個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放到了突出的位置,然而,教育現狀仍不容樂觀,教師創設問題,學生回答問題又成了新課改下的一種時尚。如何讓學生掌握提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還遠遠沒有落到實處,為此我們有必要下大力氣進行探究和實踐。
二、科學認識問題提出
為更好地貫徹施實新課程標準,開展科學探究式教學,第一核心問題就是鍛煉學生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為此我們首先需要理解什么是問題?把握構成問題的先決條件,深刻認識為什么要強調問題提出能力的培養?
1.問題概念。所謂問題,就其本質而言,即人們思維中產生的矛盾。這種矛盾也常常被稱為“疑難”或“困惑”。它屬于認識的范疇,只有在人和客觀事物、現象發生磨擦時才能生成。
2.構成問題的先決條件。當人產生了一種需求或愿望,而客觀事物、現象發生卻一時不能滿足這種需求或愿望的實現,這就形成了問題。只有當人們通過思維活動認識到了這種差距,也就認識到了問題。如果沒有某種愿望或需求,就構不成問題,有某種愿望或需求卻很容易實現也構不成問題;如果只認識到差距而沒有確定奮斗目標構不成問題,有目標而沒有出現一定的差距也構不成問題。
3.問題提出的必要性認識
要想解決好問題提出除了解定義、掌握構成外,還必須充分認識到問題提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為,創新來源于“問題的提出”,“數學問題的提出是數學發展的源頭”,“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這些名人名言都告訴我們:一個善于提出問題并表現出非凡的“提問”才華的人,其發展前景將是非常樂觀的。縱觀歷史發展,任何一項重要發現或發明都來源于問題的提出。
三、以心理學理論——“同化順應平衡說”為理論基礎,指導學生提出問題
1.同化過程中的問題提出。同化是個體通過自身的邏輯結構或理解,將感受到的刺激進行組織并納入原有的認知結構的過程,其包含觀察、激活與精加工三個階段。
2.順應過程中的提問。在接受新知識時,新知識常與已有的認識結構發生矛盾,這時人們仍試圖重新構建先前的認知結構,以保持其原有的機能,這是就會導致新的認識失衡;就必須調節或創造新的以融納析刺激的認知結構。
3.平衡式提問。當認知活動歷經了同化、順應后,認知結構達到了一個新的平衡,這時一方面要用新知識創設新問題,解決新問題,另一方面還要注意克服愉悅和滿足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啟迪發展思維,拓寬聯想思維,將短暫的知識平衡、思維平衡、心理學平衡扭轉到更高層而后非平衡上來。
(作者單位:河北邢臺縣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