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因素,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學科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因而在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方面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 創設情境 健全人格 健康心理
由于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等因素,學生的心理問題越來越多,心理健康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把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各學科教學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也是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語文學科是最基礎的學科之一,因而在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方面具有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結合自身的語文教學實踐,淺談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幾點做法和體會。
一、挖掘教材,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
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是語文學科人文特性的要求,是學生面向未來的需要。語文特級教師錢夢龍曾深有感觸地總結說:“優秀的教師無不都是優秀的心理學家。”語文教材涉及古今中外的優秀人物很多,他們的崇高品質和人格魅力是學生學習的典范,教師可充分挖掘教材中可教育因素,及時因勢利導,注重思想教育,培養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正所謂“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優秀人物良好的人格魅力、心理品質,能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感召學生,甚至成為學生的崇拜偶像、追求目標,并在不知不覺中內化為自己的心理品質。例如,人教版七年級《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是美國作家莫頓·亨特根據自己童年時的親身經歷寫成的,學習中我引導學生悟出生活的哲理:人生之路總是要靠自己走的,困難是難免的,只有善于把大困難分解為小困難,一個一個地認真加以解決,才能贏得最后的勝利。為了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樹立生活的信心,語文教師必須堅持“文道統一”的原則,既傳授知識,培養能力,開發智力,又要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在教學中,教育學生時刻以積極的生活態度,樂觀向上的精神,高尚的審美情趣,正確面對生活和學習中出現的矛盾、問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科學世界觀,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素質。
二、感受生活,積極進取,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成功感
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責無旁貸要讓我們的學生具備適應現代社會的閱讀和寫作能力。閱讀是一種心智過程,在閱讀與感受的基礎上,通過理解、分析、綜合等能力把自己讀后的體會講出來,把作者的藝術手法、文章特點等表述出來,進而運用于自己的寫作中,學生對此往往感到棘手,相當一部分學生感到心理有障礙。我在教學中,讓學生讀《三國演義》《西游記》《水滸》《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等名篇,引導學生在讀中品味、揣摩、感悟,把讀的內容用精煉的語言復述并盡可能的談出自己的理解與看法。每當學生發表獨立見解,我點評中不乏表揚,鼓勵學生積極進取,使學生感到閱讀的快樂和成功的愉悅。
一位學者曾說過,“語文的外延是生活”。在寫作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感受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打破“一寫作文就頭疼”的不健康心理瓶頸。誘發學生寫作的欲望,從生活中、實踐中取材,留心觀察身邊的事物,從中捕捉寫作靈感。如在初一年級,重點解決學生作文“無可寫”的問題,如引導學生寫《長大想當……》、《假若我是……》、《一次有意義的……》類似這樣的題目,學生寫起來就有話可說,時代感比較強,生活氣息也比較濃厚。同時鼓勵學生大膽地寫剖析自己的文章,想什么就寫什么。如出示《一件小事》、《可笑的事》、《害羞的事》、《后悔的事》等一組題目讓學生選擇,給學生一個寫作思維的空間。對學生的習作,我都予以肯定,指出不足的同時鼓勵學生積極進取。每一次作文,選出三至五篇優秀習作推向學生,或老師朗讀后點評,或讓作者談寫作構思,最后評出一至三位“寫作新星”,久而久之,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基礎上,相互交流切磋,作文不僅有信心了,而且能抒寫真情實感了,寫好作文的成功喜悅感與日俱增。
三、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穩定而樂觀的心理狀態
蘇霍姆林斯基說:“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激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情感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所以教師在教學中應努力創設輕松愉快、情緒激昂的學習氛圍,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世界多姿多彩,文學百家爭鳴,在教學中必須讓學生廣泛涉獵各類文學作品,吸取更多的營養,增加知識積累。我開設鑒賞、辯論課,提高學生的文學欣賞和辯論水平。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海倫·凱勒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老舍的《駱駝祥子》,高爾基的《海燕》,都成了初中學生的賞析對象。再如圍繞“看電視利大還是弊大”“怎樣才算文明上網?”“如何提高語文素養?”等話題開設辯論課。中下游學生普遍具有自卑心理和行為消極的特點,在教學中我多接觸、多提問他們,激發他們學習興趣,促使他們具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行為習慣。在這樣吵而不鬧、亂而有序的場面里,人人主動積極地參與其中,學生有所感悟,有所收獲,情有所感,心有所動。
四、欣賞學生,和諧相處,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隨著新課程的實施,我們必須用欣賞的眼光看學生。教師的欣賞正是他們勤奮學習和創新的目標和動力。也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句話就是一個孩子即將成功的基石。
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大多數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都不盡人意,課堂上愿意主動舉手發言的不太多。我想起心理學上講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對學生進行“說的能力”訓練時注意喚起他們的自信與勇氣,特別是對那些不主動的學生,更注意鼓勵他們抓住每一次機會鍛煉自己,對他們每一次當眾說話,都予以欣賞,逐漸克服其害怕當眾說話的心理。開始每周拿出兩節課,后來每節課拿出十分鐘加強口才訓練,結合問題情境,要求學生運用普通話脫稿說話,即興講話,促進思維的發展。一學期下來,學生口頭表達能力明顯提高。說的能力又能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很好的交流,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課前飯后,深入學生中間,或聊聊天,或解答幾個問題,班級氣氛活躍了,師生關系、生生關系融洽了,知識和能力得到很好的溝通,學生之間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風氣,更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
健康的人生才是快樂的人生,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在聽說讀寫幾方面重視學生心理素質的有效培養,引導他們到現實生活中體驗生活,培養他們對真、善、美的愛,對假、丑、惡的恨。只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的健康心理,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才能為學生一生的成長奠定基礎,才能將他們培養成現代化建設和未來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
(作者單位:山東東營市東營區勝園街道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