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學數學 解題思路 實踐應用 培養能力
學習數學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數學解決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就需要引導學生從實踐中學習數學,教師要運用各種教學方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過程,指導學生掌握學習和思維的方法,切實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成為學習的主人。
一、引導學生認識概念的形成
小學生學習數學要經歷一定的學習過程,才能在頭腦中形成數學認知。概念是數學知識的基礎,引導學生掌握概念是小學數學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材中的概念往往是以定義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面前,學生看到的只是抽象的結論,這就需要教師在引導學生認識概念形成過程中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比較、綜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活動形成和掌握概念。
二、引導學生掌握公式的推導
為了使學生形成正確的空間觀念,從學生的知識特點出發,組織學生操作實踐,探求規律,推導公式。我們在教學中突出兩點;(1)操作:在教學正方形面積公式時,先用教具演示,然后板書,在黑板上畫一個長方形,讓學生說出它的長和寬各是多少,并計算出它的面積,長6分米,寬5分米,,6×5=30(平方分米)。(2)推導:讓學生將剛才長方形的長和寬縮短1分米,想一想,“當長和寬都是5分米時,這個圖形是什么圖形?”“長和寬變成了什么?”學生通過實踐,很快發現正方形和它的邊長之間關系,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
三、課堂上應留給學生思考空間
多年的課堂實踐使我們體會到,在提出有難度的問題或講到重點、難點、關鍵外,要留給學生思考時間,讓學生獨立思考或討論。當學生解答后,還要留出一定時間驗算。凡是學生能想、能說、能做的就放手讓學生去想、去說、去做,讓教室成為學生探討的空間。例如:某服裝廠計劃一個月生產襯衫20000件,如果上半月完成5/8,下半月完成的與上半月同樣多,這個月生產的比原計劃多生產多少件?不少學生列式為20000×(5/8+5/8)=25000(件)。解完后我讓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20000×(5/8+5/8)表示的意義是什么?已知條件是什么?問題是什么?接著提問,你們所列算式是否符合題意?學生通過反思,馬上發現問題是求“比原計劃多多少件”,而剛才所得算式應是20000×(5/8+5/8-1)=5000(件)。從上述我們看到同學們沒有認真審題,沒有分清題意,教學實踐證明,學生解答不出應用題,主要困難在于對題意不理解。
四、教給學生學習方法
在數學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學生用復述題意來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弄懂題目的意思。復述不等于背誦,可以變動字詞,也不必要求說出具體的數字,但是題目的意思一定要說清楚。如教學“較復雜的反比例應用題時”,首先引導學生初讀:了解題中告訴了哪幾種量?它們之間的關系是什么?再讀弄懂為什么是反比例關系?列比例式的依據是什么?再讀:就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較復雜的反比例應用題與簡單的反比例應用題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它們之間的解題思路和方法有什么聯系與規律?學生有了充裕的讀書時間,在教師的指導下能較快的找出規律和注意點,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從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者單位:山東曹縣古營集鎮李樓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