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語文教學 研究性學習 積極作用 教學程序
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對人的科學素養要求與日俱增,與此同時,傳統教學的束縛被打破,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培養正在不斷地加強。為此,許多教學方法相繼推出,研究性學習是一種能適應新形勢的需要,能讓學生在科學研究的活動中,培養創新意識和激發創造動機的新興的教學理念。
一、研究性學習在語文中的積極作用
首先,研究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學習方式的優化。學生學習的方式通常有“教師——學生的單向型”和“教師——學生間的雙向型”。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往往側重于對學生“單向型”與“雙向型”認知學習方式的養成,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處理事物時常表現為“按部就班”。而研究性學習是讓學生養成“研究型”認知學習方式的有效途徑,在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以學生為與主體,其知識獲取的途徑來自于自身的研究活動。
其次,研究性學習有助于課堂上師生角色的轉換。學生在課堂上只能從教師到活動中獲得知識的一部分,并不能滿足自身對知識的整體需求,所以教師在課堂上培養學生借助自身的潛能,主動地去獲取知識就顯得更重要。傳統教學模式偏重于教師對現有教材知識的傳授?!敖處熤v學生聽”已形成了一種定勢?!傲晳T”無形地束縛了學生和教師,研究性學習教學方法的引入,打破了這種定勢,研究性學習讓學生模擬科學研究的過程,自主思考,自主活動,而教師則更多的是活動的關心者與合作者。
二、探究性學習進入課堂的教學程序及其實踐
研究性學習的教學程序,應在教與學的過程中大大增加背景性、活動性、綜合性、創新性、決策性等教學內容,教學程序可為:教師提供一部分現成的知識內容,而學生則必須通過其研究活動以各種途徑去獲得知識的全部,對獲取的知識進行運用、拓展。課堂教學流程可包含:相關知識導入(講授),提出有關問題,學生研討活動展開,研討、分析、總結問題,也包括進一步的拓展練習。以“第一場雪”這篇閱讀課為例的教學程序,可如下:
第一步:教師提供相關背景材料(1):1962年的冬天,連續三年久旱未雨的膠東半島終于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這給渴望豐收的人們帶來了豐收的希望。相關背景材料(2)到:播放CAI ,欣賞雪后美的景色,感受雪中人們的歡樂。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1)閱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哪些內容?按什么順序?(2)這些內容主要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3)你最喜歡其中哪些語段?
第三步:學生的研究活動,這時教者需要大膽放手,對學生思考、探究問題的方式不作限制,可以互相討論,可以大聲誦讀,也可輕聲默讀……
第四步:學生也可以闡述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建議或遐想。
第五步:利用研究成果,學以致用,如《第一場雪》教學中,利用學生在本文中學到的景物描寫知識做一小練筆:觀看課文插圖,結合自己生活實際描寫一場雪景。
三、關于研究性學習的再認識
首先,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研討性學習,能創設課堂教學的活潑情景,學生則通過分析、研究、討論來獲取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而教師則真正成為學生學習的引路人。
其次,研究性學習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在鉆研教材,鉆研大綱的同時,既要不斷學習,充實本學科專業知識,更要彌補其他學科知識的不足。
再次,研究性教學存在費時太多的問題,相對應實行彈性教時,所以并非每一堂課都用這種方法,而應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
(作者單位:河北大名縣普明灘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