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中學地理 主題式討論 合作探究 培養能力
“課堂主題式討論”教學法,即在教師的指導下,采用討論的方式促使學生在商討和辯論中互相啟發、互相合作來探究知識、培養能力的一種教學方法。新的地理學科倡導課堂教學要立足于學生的綜合發展,關注學生的學習體驗,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以學生為主體構建個性化的地理學習。因此這種教學方法越來越被地理老師所采用。
一、“課堂主題討論”的基本形式
1.全班討論。全班討論一般是教師就某一設定的教學內容或課堂問題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如在學習“資源問題及解決措施”時,老師就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充分的討論。
2.分組討論。開展小組討論,需要預先在班級里組織不同的討論小組,如左右前后的4人小組,或再增加到8人小組等,其組織人數主要根據論題要求以及便于討論為原則。
二、“課堂主題式討論”中教師的作用
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老師并不是一個旁觀者。教師巡視課堂,隨時觀察全班學生的討論情況,通過個別詢問、筆記檢查、參與討論等方式,及時掌握學生對問題的把握程度與解決問題的困難所在,鼓勵、啟發更多的學生參與討論、提出自己的見解,同時還要組織教學秩序,糾正偏離學習方向的討論話題等。
三、“課堂主題式討論”的內容選擇
1.議題要符合課程標準的要求。討論的議題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圍繞著課程設置的內容和要求,一般是一節課的重點或難點。通過討論活動,可以讓學生及時解決學習上的疑難,對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透徹,也為知識轉化為能力作堅實的鋪墊。
2.議題要貼近學生生活。如筆者在高中地理《水資源》一課中設計了這樣的討論議題:“我們學校周邊的河流中有哪些污染物?我們可以采取哪些方法和措施來解決這些污染問題?”學校周邊的河流是學生非常熟悉的事物,治理污染活動又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學生也都有擁有美化環境的愿望,于是這個議題引起了學生很高的興趣,討論的現場效果就很好。
3.議題的難度與范圍要適中。討論議題的難易程度應略高于全班的中等水平,這樣才能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議題討論范圍要適中,議題討論范圍過小,就不值得讓學生花費寶貴的課堂時間去討論;議題范圍太大,遠遠超過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學生無從談起,也是沒有意義的。
4.重視課堂教學中生成的議題。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常常會出現一些疑惑或錯誤。有些帶有共性特征的疑惑或錯誤,通過討論往往可以解決課堂的難點。
5.提供必要的
參考資料?!罢n堂主題式討論”是一種教學形式,其進行過程的意義遠重要于討論的結果,它體現了對學生主體的尊重。這種討論,能激發學生積極地投入學習,調動學生動腦、動手、動口,積極參與教學過程。學生也能從具體到一般,從表象到本質,找到規律性的東西得到一個科學的結論。通過有組織的討論,使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的過程中,主體性得以充分體現,人格得以完滿發展,學生在相互間的合作與交往中,在個體獨立的思考與判斷中,不斷實現自我改善,成為學習的主人。
(作者單位:山東曹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