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教育與新聞傳播活動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新聞事業的發展給我國的新聞教育事業提供了機遇,但也給我們提出了新的挑戰。新聞教育要能緊跟時代發展,滿足社會需求,為新聞媒體培養出高素質的新聞人才。本文根據我國目前新聞教育的現狀探討能夠適應時代發展需求的新聞教育方式,主要從教師、學生、教學方法、實習等幾個方面提出了建議,以期望能給我國的新聞教育事業提供一定的指導。
[關鍵詞]新聞教育 新聞傳播 教育方式
目前信息技術迅猛發展,網絡媒體、高清晰數字電視等新媒體進入了新聞業,給新聞事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社會的變遷和信息技術革命不僅給新聞事業注入了勃勃生機,而且也給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20世紀80年代,我國新聞類專業教育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的綜合性院校,到90年代,一些地方城市的綜合性院校也紛紛開設新聞類專業。到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新聞教育不僅在一些理工類、外語類、體育類、政法類、財經類院校中生根發芽,而且在一些民辦院校、高職院校中也遍地開花,新聞教育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新聞教育事業的急劇擴大,在較短時間內為我國的新聞事業提供了大量的可從業人員,但這也造成了當前我國新聞業人才競爭的加劇。在目前的媒介人才市場中存在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是具有新聞專業本科甚至是碩士學歷的人員難以找到工作,而另一方則是新聞媒介對高素質新聞人才的求賢若渴。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不得不來反思我國目前的新聞教育。新時代背景下,傳統的新聞教育方式已經跟不上時代潮流的發展,新聞院校要培養出高素質的新聞人才,就要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俱進,在新聞教學實踐中不斷調整教學方式。
一、解決教師新聞實踐經驗不足問題
新聞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新聞教育從新聞學學科自身特點上來說就不能脫離新聞傳播的實際。特別是近年來隨著新聞媒介的蓬勃發展,新聞教育事業也逐步壯大,在這樣的背景下,新聞教育更不能搞關門教學,需要與社會實踐緊密聯系,為新聞媒介、為社會提供既具有較高理論功底又具有較強實踐操作能力的高素質新聞人才。
教師在新聞教育過程中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而目前教師新聞實踐經驗不足是新聞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新聞教育要發展,要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新聞人才就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要開闊思路,在現實中尋找可發展之路。
1.聘任新聞業界的優秀記者、編輯為客座教師
這樣做可以彌補新聞院系教師的實踐經驗不足以及新聞教育與實踐脫節的問題,客座教師豐富的新聞實踐經驗也能給新聞教學增添活力,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此外,客座教師由于身處于新聞業界,能夠及時的把業界最新信息傳達給師生,業界客座教師與學生的教學情感互動還可以為今后學生實習積累良好的人際資源。
新聞院校可以先聘請本校畢業的新聞業界人士作為客座教師。因為本校畢業生從情感上來說,他也愿意到母校教學,把自己的實踐經驗地傳達給師生。進而新聞院校可以通過各種積極地方式,與新聞媒體形成良好互動,讓與學校建立良好關系的新聞媒體定期地推薦優秀的記者、編輯來學校授課。
2.鼓勵教師實質性地參與新聞媒體活動
作為新聞院校的教師,一般來說都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而實踐應驗不足是教師身上普遍存在的問題之一。鼓勵教師實質性地參與新聞媒體活動有利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緊跟媒介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能夠解決新聞院校教學中普遍存在的理論同實際操作脫節的問題,也能激發師生研究學習新聞知識的積極性。同時,一些城市的新聞媒體缺乏有生力量,媒體也希望得到新聞教育單位的支持和幫助。新聞院校與新聞媒體進行積極的合作,可以達到雙贏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雙方各自的需求。
新聞學的實踐性強,因此承擔新聞教育的教師不能與實踐脫節,否則很難教出能夠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新聞人才。新聞院校可以針對教師情況制定相應的實踐計劃,給教師提供實踐的機會,并且實行一定的獎勵制度,鼓勵教師積極參與新聞媒體實踐活動。
二、在教學中對學生因材施教
社會在不斷發展進步,作為給人們提供新鮮資訊的新聞媒體來說,需要的是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高素質復合型人才,因此社會對于新聞教育單位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在進行新聞教學的時候,不應再照搬老套的教學方式,要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尋找新的思路與方法。
要能跟上時代的發展,新聞工作人員必須要有豐富的知識,能夠積極主動地涉獵多方面知識,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聞工作的需求。在新聞教學過程中,不應只簡單的讓學生掌握新聞學及相關人文類知識,還要大膽地鼓勵學生跨專業、跨學科選修其他學科課程,為今后的新聞工作奠定基礎。廣博的知識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選擇新聞實踐,并且發現、分析新聞事件中蘊涵的價值。在教學中可以配合學校實施學分制、選課制,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注重對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以適應社會對新聞傳播人才的需求。
目前我國大學教育中普遍采用的仍是中小學式的群體課堂教學。要求學生必須在相同時間在同一地點接受同樣內容的課程。不論學生個人對某一課程是否感興趣,課表上排定的課是必須要上的。這種群體課堂教學被我們很多新聞院校采用,當然它有可取的一面,但是這種做法在某種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個性的發展,不能照顧到學生的個人興趣與知識需求。
實施學分制、選課制有利于因材施教,優化學生知識結構。學校可以統一制定相應的教學計劃,要求學生達到一定數量的學分,從宏觀上保證學生在校期間學習定量的知識。在此基礎上,選課制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選課的過程中,學生必然會遇到一些問題,需要老師的指導和幫助,老師應該根據學生個人情況的不同,給學生提供指導意見,幫助學生很好地完成選課。
三、對課堂教學方法進行創新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一味地采用灌輸教學的方式,在教學方法上要不斷地借鑒先進經驗并且積極地進行創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培養他們的思考問題的能力。在諸多教學方法中,討論式教學與案例教學尤其適應于課堂新聞教學。
討論式教學可以讓教師與學生互動起來,學生不再像以往那樣只是被動地聽講,而可以親自參與到對問題的討論,充分表達個人觀點、看法。這種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敢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的能力。通過教師與學生的討論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不同的思想可以進行交流與碰撞,產生出新的火花。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深化了對問題的認識,也加深了對所學新聞知識的理解。
案例教學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為教材,在教師指導下,運用多種方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提供的客觀事實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斷和決策的一種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20世紀初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和法學院最早開始運用案例教學法,目前在我國,案例教學法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新聞教學中來,它能夠加深學生對抽象的理論的認識。案例教學不是簡單的理論加例子,而是讓學生參與到真實的案例中,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這是新聞課堂教學與新聞實踐活動緊密結合的一種教學方式。
四、積極建立教學實習基地
我國很多院校在新聞教育上大多采用的是群體課堂教學,這種傳統的教學方式影響了對新聞專業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在我國目前大多數的新聞教育實際操作中,學生對所學內容極少有上手操作的機會與條件,進而造成學生到新聞媒體工作很多東西都要從頭來學。通過新聞專業的教學要能夠使學生熟悉新聞媒體工作程序,了解新聞傳播工作基本規律,掌握新聞傳播的基本技能。這些僅靠課堂教學和書本知識是難以完成的,只有學生親自實踐到新聞傳播工作中才會有深刻的體會,從而更好地學習新聞知識。
因此,在新聞專業學習過程中,到新聞媒體實習就成為學生學習的重要一環。目前我國的新聞教育單位、新聞專業學生數量不斷增多,而新聞媒體對于實習生容納的數量總是有限的,以至于很多學生難以找到實習的單位,或者找到了實習單位,但往往一位記者要帶好幾個實習生,學生在實習過程中難有實踐操作機會。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新聞教育單位發揮積極的作用,主動地與相關媒體建立良好的關系,簽訂協議,建立自己的實習基地,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以保證學生能夠較好地進行實習。
此外,新聞院校還要充分利用各種資源,積極建立多個教學實習基地。現在很多大學都有自己的廣播臺、電視臺、校報、系報等等,甚至學校的一些社團也有自己的傳播刊物。我們都可以利用這些資源,把它們作為新聞專業的教學實習基地之一,從而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習機會,讓他們參與新聞實踐,為將來的工作積累一定的經驗。學校還需要在此基礎上建立詳細的學生實習管理制度,并且制定學生實習考核標準,在學生實習結束后,校方需要根據實際情況認真地對學生的實習效果進行整體評價,從而規范學生實習制度,提高學生實習效果。
新聞教育與新聞傳播活動具有相互促進的作用,新聞傳播活動為人們的現實生活提供各種新鮮資訊,可以對千千萬萬個人產生影響,因此新聞教育問題需要我們嚴肅認真對待,新聞教育方式要跟隨新聞傳播活動的發展進步而不斷地革新,只有這樣新聞教育單位才能為新聞傳播事業提供合格的新聞人才。
參考文獻:
[1]蔡雯.《新聞傳播人才培養模式觀察與思考》.《國際新聞界》.2003年第1期.
[2]何梓華.《新聞教育的四大問題及對策》.《中國記者》.2005.
[3]楊華.《新聞傳播專業中的教育問題》.《當代傳播》.2006.
[4]俞遠宏.《改進新聞教學的思考》.《當代傳播》.2006年第1期.
(作者單位:陜西西安體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