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錯” 教學資源 學習能力
很多老師都追求課堂的一帆風順、平靜無波。認為師生配合默契,學生回答問題正確,符合自己的意思,課才上得得心應手。其實不然,課堂是有生成性的,我們的學生是一個個靈動的生命個體,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和感悟是各具個性的,因此課堂上看似錯誤的回答,其實蘊含著契機,蘊含著智慧,蘊含著創(chuàng)造,教師應充分利用這種教學資源。
一、講清不明點
學完了《大作家的小老師》(蘇教版)的故事,我讓學生就蕭伯納是怎樣一個人發(fā)表自己的看法,結(jié)果不少學生認為他是一個因為名氣大而沾沾自喜、很是自夸的人,顯然這與文章的中心相差甚遠。學生錯誤的理解促使我馬上反思前面的教學過程。原來在指導蕭伯納與小姑娘娜塔莎的對話時,我著力引導學生體會蕭伯納說話時那種自夸的語氣,結(jié)果給了學生一個誤導。于是我又把學生帶進課文中,仔細品味描寫蕭伯納言行的語句,從整體把握人物的形象,使他們深切地體會到蕭伯納是在不經(jīng)意間流露出了自夸的語氣,但他很快意識到了,還深受教育,把小姑娘引為自己的“小老師”,實在是一位為人謙遜、品行高尚的大作家。
二、抓住訓練點
《水上飛機》(蘇教版)一課后面要求學生用“究竟”一詞造句,我借此機會對他們展開了句子訓練。首先告訴學生造句是要求我們能正確地運用詞語,而不是在句中引用這個詞語;然后在學生理解詞語意思的基礎上,引導他們調(diào)用與之相匹配的詞語和生活經(jīng)驗組合成句;最后變換句式、變換詞語的位置訓練學生能靈活多樣地運用詞語、表達意思。如將“究竟”一詞分別用在句中和句尾:王小紅兩天沒來上學了,她究竟怎么了?今天上學的路上,我看見前面圍著一群人,連忙跑過去看個究竟。學生不但學會了用詞造句,還感受到了句子表達的多樣性。
可見學生在課堂上出錯,能暴露出他們知識掌握和運用的薄弱之處,及時抓住這些訓練點,進行實實在在地練習,學生的基礎才會扎實,學習能力才會不斷得到提高。
三、巧用拓展點
《趕?!?蘇教版)一文的最后有這樣一段描述:“太陽偏西了,趕海的人們滿載而歸,我也提著'戰(zhàn)利品'跟著舅舅往回走?!蔽乙龑W生聯(lián)系前文,說說文中的小朋友會帶著哪些'戰(zhàn)利品'而歸呢?孩子們有的說會帶上撈到的海魚,有的說會帶上撿到的貝殼,有的說會帶上捉到的螃蟹、大蝦等。他們的爭論激發(fā)了我的創(chuàng)造靈感:何不進一步向深處拓展呢?于是我問:難道這個小朋友帶回去的僅僅是一些東西嗎?他還會帶回去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的思維也被激活了:他還帶回了趕海的快樂、帶回了對大海的喜愛之情、帶回了一段美好的回憶。文章的中心在拓展中得到進一步升華。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diào)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發(fā)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我們千萬不能忽略身邊信手拈來的資源,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的教師備課中未曾預設到的情況,正是我們教學中可生成的資源,能幫助我們更多地了解學生學習上的個性差異,從而不斷完善我們的教學過程,讓我們的課堂因孩子的“出錯”而實現(xiàn)智慧的碰撞,因碰撞而生成更多的精彩!
(作者單位:江蘇金湖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