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文是人文科學,本質上應具備文學浪漫的想象空間和現實的批判矛頭。它是激情的化身。在素質教育的呼聲日漸高漲之際,我們應有拼搏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用自己的教學交出素質教育的完美答卷。
[關鍵詞]語文教學 激情回歸 素質教育
語文是人文科學,本質上應具備文學浪漫的想象空間和現實的批判矛頭。它是激情的化身。然而,長期以來在應試教育的重重重壓之下,語文漸漸失去了本身的活力,變得黯然無光,幾乎成了枯燥的代名詞。
如今,素質教育的呼聲一浪高過一浪,然而在高考的指揮棒下語文教學仍然履步唯艱。身處逆境,我們更該有拼搏創新的勇氣和智慧,用自己的教學交出素質教育的完美答卷!
要感動別人,先要感動自己
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百分百全身心地投入。首先,要愛你的工作,要記住你所做的是最有意義的最有創造性的工作。其次,學會轉變你的身份。記住你不是一個人人都可以做的教書匠。在你備課的時候,你是一個天才的創意家、設計師。在你上課的時候,你有時是一個杰出的導演,有時是一個雄辯的演說家,有時是一個妙語連珠的主持人,有時是一個優秀的演員。在你檢課的時候,你是一個鐵面無私的法官。
語文教師應具備瘋子的境界。他應該有瘋子的執著,有瘋子的癡迷,有瘋子的狂熱。
語文教師更應超越瘋子的境界。瘋子總是沉浸在自己虛設的幻境里;而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卻不僅沉浸在而且真實地把握著自己所創設的意境。不過在這個過程中,請不要急于求成,請記住:只要有一個學生跟你瘋,就是你的成功。
你輕松一點,學生就輕松多一點
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能為調動師生情緒創造良機。
要創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應學會放松自己。上課時有意識地松弛自己的面部肌肉,放松自己的心情,給學生一個笑意盈盈的你。教師還應學會站在學生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不要為難學生,在教學中要學會放棄,特別是對一些既深奧復雜又無關緊要的問題要敢于大膽舍棄。此外幽默的力量是無窮的,它會為你的課堂增色不少。如果你不是一個天生幽默的人,就請你在備課時有意識地設計一些幽默的環節。經常這樣做,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變成一個真正幽默的人了。氛圍有了,師生對話便會輕輕松松。輕松的環境最易激發人的靈感和創造性。你的課堂就又向成功邁進了一步。
“雕蟲小技”為你錦上添花
語文教學雖是率性而為,需要我們自由舒展;但畢竟受時空環境的限制,離不開人為的設計。而我們在課堂這一環節中如果有意識地使用一些小技巧,在課堂上我們便能更得心應手、游刃有余。
我在教學中喜歡這樣一些小動作:
1.形式多樣的朗讀
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恰當的朗讀教學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情感;而且還能集中學生精力,活躍學生思維。但倘若使用不當,學生便只能讀其形而不能會其神,因而白白浪費寶貴的課堂時間。
朗讀教學切忌形式單一固定。首先,不要搞范讀到底或齊讀到底。因為這樣會因缺少新鮮感而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其次,朗讀的時間不宜過長,時間長了,學生易產生倦怠心理。因此在朗讀教學中,我們只讀精華,并且要豐富多彩地讀。讀的方式可以是教師范讀,也可以是學生范讀。而我最喜歡的有兩種:一種是分角色朗讀法。但在此過程中教師不是旁觀者而是角色之一,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活躍課堂氛圍。另一種是教師領頭學生剎尾法。關鍵部分的朗讀,教師在讀前提醒大家,自己只領頭,至于該在什么地方結束這一部分內容由學生自己把握,這樣才能引發學生的思考。
2.見縫插針的練筆
多數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只注重自己的講,學生的聽、說和讀,卻忽略了另一個重要的板塊——寫。教師習慣于把這一板塊孤立出來放到單獨的作文教學中,并希望通過幾堂作文課便能使學生的寫作水平突飛猛進。然而結果往往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寫作是一種個性化的活動,因此在這個方面教師不宜對學生管束過多。我認為教師在這方面的教學中只需做好兩件事:一是讓學生有寫的沖動,二是讓學生有寫的習慣。
對于這兩點,并不是本文要論述的重點。只是在教學中我發現語文課堂上有意識地多安排學生練筆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途徑。讓學生從課堂上寫片斷開始,認識到生活中時時可寫,事事能寫。比如,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前,我就讓學生先刻畫自己心中的荷塘月色。學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個夢想》時,我就讓學生用“我夢想有一天……我夢想有一天……我夢想有一天……我今天有一個夢想……我今天有一個夢想……”的句式抒寫自己心中的夢想。學聶紺弩的《我若為王》時又先讓學生自己設想:“我若為王,這世界將是怎樣的一種光景?”然后讓學生用排比句回答。
諸如此類的練筆,往往既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認識,又活躍了課堂氛圍(學生寫后可自由展示),還訓練了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3.無所不在的展示
我們都知道良好的學習風氣意味著什么。語文教學當然也不例外。所以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為形成良好的語文學習風氣加一把勁。
努力激發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熱情是語文教學走出死胡同的當務之急。為此語文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心中就應裝著每一個學生,要相信每一個學生都是天才的創造家。教師應是慧眼識珠的伯樂,教師應盡量為每一個學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臺。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教師一定要花足心思,有意識地設計一些能發散學生思維的問題,讓所有學生都有自己的話說。學李樂薇的《我的空中樓閣》時,我讓學生挑戰作者,為文章重新命名,然后引導學生思考作者之所以如此命名的原因。結果那一堂課上百分之八十的同學都發表了自己的意見。在講朱光潛的《咬文嚼字》時,讓學生舉出生活中語言錘煉的經典例子加以分析,如汽車背后的“小心,別吻我”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通過語文教師的精心設計,我們都能將某一堂語文課裝扮得花枝招展、異彩紛呈,令學生情緒激昂、回味無窮。然而有一個問題卻困惑著我們前進的腳步——怎樣才能使學生永葆語文學習的熱情。
在高考的壓力下,學生不會再有閑情逸致去體會文學的崇高與悲壯。因此在數理化的多做幾個題就可能多增加幾個得分點的收效面前,在外語、歷史、政治的多背幾遍就能多得幾分的成果面前,語文相形見絀。語文需要的是耐心、是雅興,是慢功出細活的精致、是潛移默化的積累。可學生哪有這么多精力,哪有這么多的時間。于是怎樣才能迅速提高語文成績成了我們永遠的困惑。于是最沒有成就感的語文學習逐漸讓學生冷卻了熱情。
語文,我們本該對你有的激情何時才能回歸?
面對這樣的現狀,作為一個語文教師,我常常覺得力不從心。我只能在我有限的課堂內多給學生一些鼓勵和贊美,讓他們獲取些微的快樂和安慰。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作者單位:四川眉山市眉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