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狀況,加強艱苦創業意識教育非常重要。學校要積極開展這方面的教育,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學生到基層施展才華。
[關鍵詞]大學生 創業意識教育 就業困境
隨著大學畢業生數量的迅猛增加,“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就業其實也并不是都難。調查中我們發現:縣、市中小企業急需人才,部分畢業生不愿去第一線、去基層,有業不就的錯位現象大量存在。面對這種境況,如何引導大學畢業生走出困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筆者深深感到:學生的艱苦創業意識非常重要,加強艱苦創業意識教育,應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一、問題的提出
1.艱苦創業意識被淡化
一段時期以來,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我們的德育教育工作者錯誤地認為:講大道理,不如講實惠。因此,在給予學生就業指導時,注重介紹職業知識、求職技巧,忽視思想教育,尤其忽視艱苦創業意識教育。而學生在求職時,也偏重講實惠,不顧實際地過分追求個人價值,追求安逸、高薪的職業,不愿涉足條件差,需要加以開創的企業。有的寧可待業、失業,也不甘心到自己認為不理想的地方、行業、單位就業,形成了有的工作沒人干,有的人沒工作干的局面。
2.依賴心理嚴重
現在畢業的大學生,幾乎是80年代后出生的,很多還是獨生子女。
長期以來,由于事事都有父母呵護,因此,到了找工作仍然依賴父母。我們經常看到,人才市場找工作的大學生后面經常有家長陪伴。這種長期以來養成的依賴性,嚴重影響了大學生就業意向成交率。同時也磨去了大學生自我奮斗的勇氣,當父母“包”不下去的時候,仍在等,不愿用自己的雙手去開創一番新事業,拓展一片新的職業領域。
3.學生缺乏艱苦創業的精神
這一點在新形勢下表現得尤為突出:
①把鐵飯碗作為追求的目標,一味強調到國有企業、事業單位,希望尋找一個安穩的能賴以終生的職業,一聽說是民營企業和私營企業便搖頭。
②求職面試失敗一兩次,便垂頭喪氣,放棄追求。
③不愿從事需自己去開拓市場的職業,如營銷、保險業等。當這些行業向他們敞開大門,展開雙臂歡迎他們時,我們的大學生卻退避三舍。
④求職時,首先考慮有沒有底薪,若無底薪,薪水得從自己的推銷額中提成,便止步不前。
總之,怕艱苦,只希望在別人已開辟的沃土上勞作;怕開創,只希望在別人建筑了的大廈里紡織。凡此種種,嚴重地影響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因而給家庭帶來了負擔,給在校學生帶來了負面影響,甚至給社會帶來了不穩定的因素。由此看來,改變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狀況,加強艱苦創業意識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學校要積極開展這方面的教育,指導學生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自己,拓寬就業渠道;鼓勵學生到鄉鎮企業施展才華,到邊遠地區去創業;指導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與技能,自己去開拓新的工作領域。
二、解決問題的一些方法
1.端正思想,加強教育
首先,作為教育者,必須端正思想:艱苦創業教育不是過時了,而是非常重要和必要。艱苦創業教育不僅在就業指導時講,應貫穿到在校幾年的德育教育中,列入輔導員每學期的工作計劃,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有方法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幫助學生了解國情及經濟形勢,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就業觀。讓他們知道,國家的繁榮富強需要我們年青一代去建設,個人的前途和發展需要自己去辛勤開創。幫助學生克服享樂主義的不良意識傾向,培養學生高尚的職業道德,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精神。
2.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迎接社會挑戰
缺乏自信是自強自立的一大障礙,是畏縮不前的主要原因。因此,要培養學生艱苦創業的精神,就要培養學生的自信心,通過一系列的活動,如競選班干、知識競賽、辯論賽、求職面試模擬、推銷商品模擬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積累經驗,在失敗中經受鍛煉,磨煉出百折不撓的意志,從成功中看到光明,樹立自信心,進而能勇敢地去接受社會挑戰。
3.轉變觀念,獨立自強
學生不愿到艱苦的地方工作,很大程度還來自傳統觀念的束縛。很多學生乃至他們的父母認為,在大城市工作體面,在山區工作沒出息。在這種觀念束縛下,許多學生把眼光盯在了大城市。殊不知,基層大有可為。“猛將必拔于卒武,賢相必起于郡縣”,自古是之。2005年6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的《關于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從制度層面上固化了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渠道和途徑。因此,要向學生宣傳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與他們座談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就業領域發生的變化及發展趨勢,幫助學生認清形勢,轉變觀念,自強自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勇于到基層鍛煉成長,善于在艱苦、復雜的環境中脫穎而出。
4.磨難教育
所謂磨難教育,就是有領導、有組織、有計劃、分層次地在學生中設計一些困難,讓他們遭受挫折,在同困難和挫折作斗爭中經受磨練。因此,在校期間,多組織一些這樣的磨難活動,如:長途拉練、假期到條件簡陋的地方去實習,到貧困地區進行社會調查等,讓學生在與困難作斗爭的歷程中,提高心理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能力、適應環境能力,培養學生能吃苦,能戰斗的意志。
5.加強艱苦創業先進事跡教育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們仰慕先進人物,欽佩先進人物。在先進人物的事跡中,人們往往受到鼓舞,獲得一種激情,一種動力,一種嘗試的決心。因此,我們要抓住正面教育,組織學生通過電視、錄像、報刊、雜志學習先進人物艱苦創業的先進事跡,邀請校友回校談他們艱苦創業的體會,用先進事跡激勵學生樹立艱苦創業的思想,堅定勇于開拓的信心。
6.艱苦創業具體工作體驗
親臨實踐的體驗是十分重要的。通過體驗,能夠獲得創業的感性認識,積累一定的經驗,為畢業生走向社會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因此,在校期間,鼓勵學生走出校門,利用雙休日嘗試推銷商品,利用假期自找工作,勤工儉學等。通過實踐,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能力、應變能力、開拓意識、創新精神。
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大學畢業的同學們,只要不怕艱難,勇于創新,相信定會走出就業的困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光明大道。
參考文獻:
[1]《破解就業難題之策:理性分析畢業生就業形勢》.《中國教育報》.2006.
[2] 榮建華.《當代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及調適》.《中國大學生就業》.
(作者單位:廣西國際商務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