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習職業道德有利于自己工作,有利于企業發展,有利于行風建設,有利于社會進步,同時也是黨中央和國務院向全黨全國人民他提出的要求,這是教育的責任。
[關鍵詞]職業道德 真實性原則 正面教育 空間教育 真情教育
職業道德是每一個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必須遵守的行為準則,它揭示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最為廣闊的關系。《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不少問題。社會的一些領域和一些地方腐化墮落現象嚴重存在。這些問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解決,必然損害正常的經濟和社會秩序,損害改革發展的穩定大局,應當引起全黨全社會高度重視。”《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的發布與實施,是我國全面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實施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方略的重大舉措。在舉國上下全面加強公民道德建設的今天,有效地對在校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不僅有利于學生今后更好地適應社會需要,而且對提高全民道德素養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然而,在職業道德教學中,往往會遇到一些問題,教師除了應積極引導使學生確立正確的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之外,在教學中還應認真貫徹真實性原則。這是提高學生職業道德的水平的有效手段。
教學中的真實性原則,是指教師在進行職業道德教學時要堅持理論與實際相符合的原則。也就是講實話、說實情、擺問題、講道理,如實地反映情況,客觀地分析現實,使學生感到教師所講的話真實可信,從而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師的觀點,學會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
一、堅持客觀反映現實的正面教育
世界紛繁復雜,充滿矛盾。現實中既有值得學生學習的先進模范,也有一些與職業道德要求格格不入的丑惡敗類。因此,不難理解學生會產生一些困惑。面對學生的困惑,該如何進行職業道德課的現實說理呢?此時,教師要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同時,不回避現實問題。因為各種心理品質的形成都是以道德認知為基礎的。無論積極的心理品質的塑造還是消極心理品質的矯正,都必須以提高學生道德認識、判斷和評價水平為突破口,引導他們正確識別與評價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與假惡丑,形成正確的是非觀、美丑觀和榮辱觀,做到既能正確認識社會,也能客觀地評價自己。為此,教師可針對學生的思想特點,靈活地運用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理解、接受的前提下形成正確的認識,修正頭腦中錯誤的和模糊的認識,從而學會客觀、全面地分析問題,對生活、集體和人際關系有正確的看法。
由于學生的心理變化總是需要一個教育過程,所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和正確認識必須注重每堂課的教育內容,才會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學中可采取列舉正反兩方面的事例進行對比教學。既講兢兢業業,忠于職守的任長霞,又講玩忽職守、不顧百姓生命安全的黑心礦主,……這樣,在尊重現實的基礎上積極開展正面教育,采用比較教學和提問教學法展來討論,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廣開言路,暢所欲言,使學生明確是非,辨清方向。
通過學習,學生對現實有了深刻的認識。正如一位學生在學習體會中所說的:我們不必為此多慮,因為社會自有公論。違背道德的行為將受到社會輿論的譴責,違背法律的行為終將受到法律的嚴懲,而為人民謀幸福的人將永遠受到人民的尊敬和愛戴。我們無法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
二、堅持貼近學生的空間教育
所謂空間教育就是教師在教學中要考慮到學生的多層認識、多層情感需要的教育。因為道德的認識需要一個過程,一般要經歷道德情緒、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三個發展階段。道德情緒是由某些具體的道德情景直接引起的,是一種簡單的、初級的道德情感,但又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情操的基礎。因此,教師要把了解學生、貼近學生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來研究。
在教學中要結合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愛所恨進行經常性的教學引導。通過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話題,采用實話實說的方式促使學生在思索與討論中形成健康的道德情緒。同時,注意在教學中所引用的例子應該接近學生的思想實際。如果教學中總是列舉偉人、名人的事例,雖然能激發學生的熱情,但時間一長,會使學生產生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漸漸地也就失去了學習的信心。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教師要善于用學生看到的、聽到的、親身經歷的事例拿到課堂上去分析,去激勵學生。為此,教學中可采取面對面教學,讓學生提出問題,教師解答;或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結合自身談真實的想法;或印發典型事例材料,讓學生自己去體會、感悟。
針對不少學生流露出的“畢業生找工作難,學習動力不足”的思想,教學中,教師可以列舉本校一些畢業生靠自己奮斗自謀出路的例子,來引導學生正視當前面臨的就業難。教師還應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的。對同學們的見解,教師要在尊重其積極參與的同時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學生客觀地分析現階段我國的就業形勢及自身就業的優勢和不足,指出現代社會需要什么樣的人才,怎樣提高自己的素質,現在應該怎么做,畢業以后走上社會要注意些什么等。通過經常性的思考、討論,強化了學生的道德情緒體驗,提高了道德認識。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生形成了正確的認識,能用一種積極的心態正視現實,奮發努力。
三、堅持以情感人的真情教育
教育學生不能模式化地敘述理論,而應賦予感情。列寧說:“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職業道德課,一方面是在向學生進行理論傳播,另一方面也是一種情感的交流。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職業道德理論融進道德情感中,用真摯的愛心去感染學生,,用榜樣的力量感召學生,讓學生真正做到旗幟鮮明,態度明朗。為此,教師在教學中,要自覺地、有計劃地創造各種方式的教育情景。這樣,使學生每次上課都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這種情感教育中,學生的思想趨于成熟,認識逐步提高。如,列舉了以美國為首的北約轟炸我駐南聯盟大使館,造成我20多人傷亡和館舍嚴重毀壞的事件,引發大家思考。
這種用真情感染學生、震撼學生的方法,使學生在一次次的感動中加深了對職業道德的理解,懂得了一個從業人員應具有的品質,也明確了自己今后的努力方向。
堅持職業道德教學的真實性原則,即教學內容上的真實、教學主客體之間的貼近及思想、情感上的溝通,使職業道德教學達到了積極的教育效果。一位學生在學習體會中寫道:通過對職業道德這門課的學習,引導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通過學習,我了解了職業道德在人生中的重要意義。每一次上課都給了我一次很好地整理自己思想的機會,原本幼稚的思想在不斷地學習、吸收、改正過程中日趨成熟。我深深地感到了自己的成長,第一次有了自己的“思想”。現在,我不再茫然,而是積極地面對生活、有了明確的理想。我想,這將使我受益終身
堅持客觀反映現實的正面教育、堅持貼近學生的空間教育、堅持以情育人的真情教育是職業道德教學真實性必須堅持的,只有這樣才能使職業道德教學取得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河北玉田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