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品德教育在人的素質結構中具有定向和動力作用,是整個素質教育的核心和靈魂,就學生而言,家庭、學校是他們直接受教育的基地。因此,雙方的教育必須協調一致,才能促進學生的思想品德得到良好發展。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 協調教育 品德發展
一、問題的提出
在報刊上曾登載過這樣一宗新聞:一所學校的兩個二年級同班同學因在走廊追逐玩耍,相互拍打對方。碰巧放學的時候,其中一個學生的媽媽見狀,以為女兒被同學欺負,不問原因便狠狠地扇了另一個學生的耳光,這個學生很委屈地哭著跟老師、父母訴說,后來……
二、解決問題的觀點
在對孩子進行教育中,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都有著其不可替代的地位。學校教育對學生身心發展起著主導作用,但也離不開家庭的支持和配合。而家庭教育有其局限性,需要學校的指導和幫助。兩者必須通過建立多形式、多層次、多渠道學校聯系橋梁,達到協調統一,并相互依存,相互促進,形成家校互動教育合力。
三、家校協調教育的理由
第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才的搖籃。
依照孩子成長的空間看,家庭是孩子認識這個世界的第一印象,父母是孩子成長的啟蒙老師。人生良好的開端,抓好早期教育是極其重要的。然而,家庭環境對兒童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的結構、經濟狀況,家長的工作性質、社會地位、文化程度,成員的個性特征都對兒童發展起著潛移默化的影響。所以,家庭如能合理地組織家庭生活,提高家庭成員的素質,為兒童提供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兒童健康發展的重要條件。
第二,學校教育是孩子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導航。
心理學家認為,人的態度在群體中存在“同化”現象,無論是信念、意向、價值觀,都要受到群體其他人的影響。學校教育有別于家庭教育的是以班級為單位,對象是群體,屬于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系統地對孩子進行德、智、體、美等各方面的訓練與培養。并通過建設良好的班風,校風以及各種活動和機會,努力形成一個團結協作積極向上的集團氛圍,去影響感染學生,使不同的學生由家庭的特殊教育逐步融入學校的集體教育。
第三,家校教育協調一致,是品德教育獲取成功的關鍵。
我國古代的人們大都使用木制水桶,它是用幾塊豎著的條形木板圍成的。圍成的水桶的幾塊木板必須相互緊靠,立姿一致,否則,桶內就無法盛水,或者桶內水位至多和那塊最低的木板一樣高,其他木板在高也無濟于事,這就是所謂的木桶理論。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自我教育構成了教育的有機整體,頗像圍成木桶的幾塊木板,必須緊密聯系,保持一致,不然,就難以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人生最初的課堂,不是學校,而是家庭。父母是子女最貼心的老師,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健康成長。教好一個孩子,不是說只要學校教師教好就行,教育的靠家庭社會的共同支持,否則,學生在學校5天受到的教育效果就會的等于零。有一種現象很普遍,如果問家長:家庭與學校是什么關系?很多家長會毫不猶豫地回答“配合”,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里能尊敬老師、團結同學、懂得禮貌,但在家卻不尊重老人、不太聽父母的話;在學校講衛生愛勞動,可能家里什么活都不干……于是,孩子上學后,家長就認定教育是學校老師的事,家長只要配合老師就可以。其實,對于涉世不深,剛跨入小學校門或在小學階段學習的學生來說,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在人們的學習,生活中所起的作用都是重大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只有環境不同,沒有主次之分,而應該在教育過程中步調一致,取得達到教育的實效。
四、家校協調教育的途徑
克魯普卡婭說:“教育的復雜問題,只有在家長和學校的緊密聯系下才能解決,也只有在這種條件下,學校和家長才能克服新生代一代教育實踐中遇到的困難。”因此,我們必須在向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同時,做到有步驟、有計劃、有方法才能達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一,橫向聯系法。
學校通過家長代表座談會、家長大會等形式,傾聽家長心聲,宣傳學校德育工作的思路,并加強對家長科學教子的指導,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導觀。與此同時,還組織形式多樣的家長會。如請優秀的家長介紹自己成功教育子女的方法;召開“德育家長之我見”的座談會,全面的促進加扎更新教育觀、人才觀和質量觀,積極配合學校開展教書育人的工作。
通過家長訪問,與家長協作落實教育措施。班主任走訪家長,是最有針對性的寫作教育問題的方法。通過與家長的熱情、誠懇地合作,老師實事求是的全面向家長介紹學生的在校情況,學生的優點和缺點、家長談孩子在家的表現和對學校工作的意見,達到互相尊重、信賴,形成互動教育合力,取得家長在教育學生上的共識,達到相互協作、配合的良好效果。
第二,向師法。
從人類心理研究的分析來看,小學生在學校里通過對領導、教師較為尊重,會自然的以他們的言行舉止作為自己的道德行為的表率。所以,家長也應根據這一特點,結合學校教師的有關要求以及一些規章制度對孩子的駕馭做到因勢利導,讓學生更能在心目中建立學校、老師的威信和形象,是德育開展得以水到渠成,假如不明確教育的意向,變為弄巧成拙。
一位班主任王老師因為班上幾個后進生的問題,一直都非常關注他們的學習以及其他方面的表現,經常與家長聯系并利用課余時間為學生義務輔導。結果,由于家長的不同態度,致使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發生。
情況一:幾個家長很配合、支持王老師的工作,認為自己由于對孩子疏于管教,使孩子養成懶惰、不好好學習的不良習慣,幸好班主任的關心,表示今后盡量用心地關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現。
情況二:其中一位家長不但沒有理解老師的工作,而且在老師每次找他談情況時,他都冷漠的說:“我女兒是這么懶的,沒得教的,我管不了她,如果你要輔導她,那隨你喜歡。”結果他女兒上課無精打采,愛吃、愛玩,王老師覺得長此下去,不是辦法,便用較嚴重的語氣提醒家長,假如再這樣考試是沒有效果的,平時不管不學,索性別參加考試,考試又有何意義呢?其實王老師目的是想引起這個家長的重視,但這位家長卻認 為老師不讓女兒考試,并理直氣壯地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完全推到學校上來。
從家長的不同認識與做法中,其子女所受的影響是截然不同。某些學生所接受的家校教育因不是協調一致,相互矛盾,就自然在成長的過程中思想造成混亂,無所適從。我們可以想象得到,第二種情況的學生在素質如此的家庭,他的前途又將會是如何呢?
盡管學校教育到位,也因家庭教育的不配合支持而前功盡棄。
由此可見,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有著各自的優勢,各自的特點和各自的功能,三方面缺一不可。因而,我們一定要充分認識,使兩者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相互協調,內容和方法上優勢互補,方向和目標上保持一致,形成一個協調、統一、高效的整體教育網絡,為學生良好的品德發展建立堅固平臺。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馬坡鄉王莊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