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依據高校貧困生思想現狀和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分析,本文對高校貧困生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進行研究,提出相應的教育對策;對貧困大學生表現為自卑、消極情緒體驗多、負性情感較多等現象,積極提倡“能力脫貧”和“心理脫貧”教育,提高高校貧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最終實現貧困大學生的全面成才、健康成長。
[關鍵詞]高校貧困生 現狀剖析 教育對策
一、對貧困大學生現狀調查研究
本次調研以沈陽藥科大學、沈陽師范大學、東北大學三所高校的本科生為例,通過訪談和問卷的形式,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方便取樣的方法發放問卷600份,收回有效問卷585份。其在性別、專業、年級、家庭狀況等人口學變量上的比例分布如表1。
表1 問卷調查被試分布表

表1可見在貧困生群體中,大多來自農村和非獨生子女家庭。
1.學生所在地區、家庭經濟情況及思想狀況
表2 據你看來,你家所在市、縣、城鎮社區或村的生活水平在全國范圍屬于以下哪一種:(%)

表3 你認為你的性格

表4 你是否介意“特困生”這一稱呼

2.心態調查與分析
表5 貧困生與非貧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差異檢驗

注:顯著性水平:*0.05,**0.01,***0.005
表5是貧困生、非貧困生的心理健康平均分布數和三個分量表的平均得分,通過T檢驗可以看到,貧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顯著差于非貧困生,但這種差異還沒有達到顯著水平。
表6 貧困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性別水平上的差異T檢驗

可見,女生的焦慮水平明顯高于男生,自我肯定程度明顯低于男生,這一現象同時存在于大學生整個群體中。
筆者在訪談中了解到:他們大多數人都能獲取獎學金,僅有小部分人有不及格現象。但是,也有部分貧困生由于經濟拮據,生活清貧,難以維持基本的生存,承受著巨大的心理負擔和精神壓力。有的貧困生在生活無奈和無助時禁不住社會上多元思想的誘惑,受錯誤價值觀的影響而選擇錯誤的生活方式。
二、對貧困大學生現狀的深層剖析
1.經濟貧困。在實際工作中我們發現,貧困大學生在校期間最大的心理壓力來自于經濟上的困難。貧困生一般來自于農村或城鎮下崗職工家庭,父母為了供孩子上大學往往都節衣縮食。因此貧困生普遍都存在著將來如何通過自己的成就改變家庭經濟狀況的壓力。
2.文化落后。落后文化并不等于消極文化,它只是生活于其中的個人或群體的社會心理的反映, 是他們認為理所應當的信念、習慣和思維方式等。貧困大學生在進入大學后仍帶有自己家庭所屬的社會身份特征,其中表現最突出的就是自卑感。
3.成長期的差異。兒童早期的經驗對其人格、情緒和交往能力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大多數生活條件不好的家庭會較早地讓孩子參與到分擔生活重擔的行列中來,甚至于不少家庭讓學業上很有希望的孩子早早輟學;但與之相反的是大多數特困生的父母是寧可負債也要堅持供養孩子讀書。這些學生在早期的學習生活中備受教師的呵護,在學業上也可以說是一帆風順。這一切使他們在自己的生活環境中成了“知書識禮”“見識不凡”的人物,受到不僅來自于同齡人,甚至來自于父母長輩的“尊崇”,在心理上被嬌縱的程度比起來自于普通家庭的學生更甚,可以說他們從未遇到過真正的挫折,縱然大學通知書上高入學費用會帶來不安或驚慌,但應對這一困難的是父母。
三、對貧困大學生的若干教育對策
1.關心其成長歷程,強化良好的道德品質
能從貧困的環境中走出來,成為天之驕子的大學生,他們身上一般都具有意志力強、能吃苦耐勞、有進取心、有抱負等優秀品質,肯定并贊賞這些曾經給困難學生帶來成功的良好品質,是和他們溝通的最好語言。關心困難學生,最重要的就是和他們心靈的溝通,要積極引導特困學生強化這些優秀品質,幫助他們消除對這些品質能帶來成功的疑慮,樹立對未來生活的信心。
2.大力開展勤工助學活動
勤工助學又稱勤工儉學,是指在校大學生利用課余或假期在校內或校外參加的各種有償實踐活動。勤工助學活動中心,它可以在有關部門的支持和幫助下設立,是一個既安全又規范,而且還能代表自身利益的校方中介機構。依靠大學生自身力量來解決問題,對于大學生尤其是特困大學生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
第一,幫助高校特困生解決生活困難。為了不使特困生因家庭貧困而失學,國家從經濟上給予了多種資助,但這些資助畢竟有一定限度,而且作為具有一定勞動能力的大學生,單純的等待別人來資助也是不足取的,靠自己的勞動去換取報酬,解決生活困難是每一個特困大學生都能做到的。
第二,通過勤工助學,樹立起自立自強的精神。勤工助學,本身就是自立自強的表現,作為特困大學生,最要不得的就是依賴心理和自暴自棄的想法,應該依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直面人生中一切艱難險阻,自尊自強,精神飽滿,充滿信心。
第三,通過勤工助學,進行社會實踐,提高自身素質。勤工助學是社會實踐活動的一種,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樣或那樣的困境,通過不斷地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學生的心理素質,勞動能力,道德意識都會逐步提高,為日后走出校門,進入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綜上所述,高校不僅要在物質上幫助特困學生,更要在心理上、精神上幫助他們學會開放自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減少他們心理上的壓力;教育他們進行恰當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調節;幫助他們在逆境的熔爐中鍛造成才。
參考文獻:
[1]張人杰.國外教育社會學基本文選[C].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Z].2004.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