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許多學生進入高中后物理成績明顯下降,直到高一結束成績才稍有反彈。據有關數據分析表明,初高中的物理過渡教學上出現了“臺階”, 剛升入高中的學生普遍不能一下子適應過來。本文對如何搞好初高中物理過渡教學,跨越初高中物理的學習“臺階”提出了幾點看法。
[關鍵詞]初高中物理學習 學習“臺階” 物理教學
要想搞好初高中物理過渡教學,跨越初高中物理的學習“臺階”,首先要分析了解學生面對的“臺階”。
一、學生初高中物理的學習面對的“臺階”
(一)初高中教材跨度較大
初中教材難度小,趣味性濃。物理現象一般都是從實驗或生產、生活中來,大多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對于物理規律,主要是定性分析的多,定量計算的少,形象具體,易于接受。許多物理規律在我們的生活現象中隨時都可以得到驗證和親身體驗,所以學生也不容易忘記;而高中教材內容以敘述為主,兼以議論、實驗等,形式相對單調枯燥。對物理現象、規律經常是做模型抽象、定量說明、數學化描述等,所以學生覺得難度大,不易接受理解。
(二)思維方法要求的提高
從思維方法上,高中要求學生從形象思維進入抽象思維,完成認識能力的一大飛躍。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近幾年高考內容的改革,也體現了注意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初中研究物理問題比較具體形象,而進入高中后,要引導學生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如“電場”“磁場”等場物質的教學。更需要較高的空間想象能力,所有這些高層次的思維要求,對于剛入高一的學生來說確實難于適應,再加上這些規律和物理模型很少在現實生產生活中親眼見到,所以即使當時理解了,之后也容易忘記。
(三)各種能力要求的提高
從能力要求上,高中比初中提高了一個檔次,重點是理解能力、推理能力、應用數學工具處理物理問題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實驗動手能力等。
比如理解推理能力要求高了:在初中,物理規律大部分是由實驗直接得出的,以常識性介紹、說明為主要學習內容。而高中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因此推理和判斷能力要求大大提高。例如:加速度、速度、位移的變化關系。由于三者都是矢量,一個量變化另外兩個量的變化情況就比較多了。再如,應用數學工具的能力要求高了:初中定性判斷的多而定量計算的少,對數學工具有應用只是簡單的觸及。而在高中,例如:在學習和掌握力的合成和分解時,涉及到三角函數。在學習“第二章物體的運動”涉及二次函數以及幾何圖像的處理應用,就要求有較強的數學運算能力和數學表達能力。
(四)學習習慣、學習方法要求的提高
初中學生更多地習慣于接受知識,復現知識,對概念規律大部分習慣于死記硬背。進入高中后,既要重視學習結果的記憶,更要重是對知識的理解,要能夠自學鉆研,消化知識;要重視邏輯推理,能進行縱橫判斷、假設、歸納等一系列更為高級的思維活動,這對習慣于直覺和套公式的初中生而言,當然存在“臺階”。
二、跨越“臺階”的根本出路
(一)明確初高中的銜接知識點
1.作為高一的物理教師首先得熟悉初、高中教材,明確銜接部分。把握好高中在哪些方面更深更廣了,哪些方面提法更嚴密了,從而適時地分散難點,突出重點,抓住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順利地利用舊知識來同化新知識,這樣就有意識地減緩初高中知識內容銜接的坡度。
2.加強直觀性教學、提高物理學習興趣。充分準備,做好幾個演示實驗,上好高中物理的第一堂課——緒論,抓住絕大多數同學都“更要努力”的向上心態這一物質基礎。注意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設置新情景,把課上得生動活潑些,不斷地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采取多鼓勵、多表揚的方法維持住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并幫助他們樹立學好物理的信心。
(二)改進課堂教學,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水平
1.在課堂教學中,改掉原用滿堂灌輸的方式,按照物理學概念和規律建立的思維過程,設法創造思維情境,即有啟發式的提問,組織學生進行思維活動,引導學生運用分析、比較、抽象、概括、類比等思維方法,對感性材料進行思維加功,抽象概括出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基本規律,從而達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水平的目的。
2.讓“物理模型”深入學生的腦海。物理學上為了使研究問題的簡化,往往需要將某些對象進行理想化,如高一的質點、輕桿等;研究過程進行的理想化如勻速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勻速圓周運動等;研究條件的理想化,如無摩擦的光滑面、絕熱容器等.然而這些理想情景實際是不存在的,一定要引導學生認識到:需要考慮的是主要矛盾,次要矛盾可以忽略。否則將出現“鉆牛角尖”的現象,使問題復雜化而不能得到解決。
(三)培養學生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和實驗研究能力
1.要對物理量和物理規律進行全面深入的定量研究,需要綜合運用數學知識進行推理,需要運用數學語言、符號、圖像等數學工具簡明確切地表達問題。如:在學習“機械振動、機械波”“平拋運動”“動量守恒定律的驗證”涉及到直角坐標系;學習運動學公式就涉及到二次函數的知識等等。在進行以上章節的內容教學時,讓所有同學特別是初中數學中下成績的同學對這些函數、坐標圖像等知識不要害怕,并擠出時間有針對性的補一補這些欠缺的知識。而后再講其在物理學中的應用,讓學生詳加分析,反復練習,認真揣摩,讓同學們充分認識到數學工具對物理解決實際問題的重大貢獻,最終達到培養他們科學運用數學工具解決實際問題的目的。
2.重視實驗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現代教學方式正由封閉式向開放式轉化,教學活動不能再局限于課堂范圍之內。所以我們要充分利用課外活動時間以年級為單位,在學生中開展“小制作”“小實驗”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一方面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掌握、應用教材上實驗的目的;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
(四)培養學生養成積極主動自學的學習習慣
1.在新課教學過程中處處以學生為主體,采用各種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由教師設計任務,給學生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使其集中精力調動各種能力完成任務,并為進一步的交流和互動奠定基礎。就要求學生思維要嚴密,物理情景要深入,徹底改掉原來只憑表面列方程求解的習慣。
2.在解題方法上加以改進:由于高中物理題目類型多,方法靈活,上習題課時,可以采用一題多解或一題多變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策略的選擇能力和靈活運用物理知識規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教師在收集、整理后,再引導同學們一起分析、比較、歸納,指出有些學生的錯誤的思路及解法,分析出為什么錯并及時給以糾正。最后同大家一起用最簡單的方法就把剛才還覺得十分復雜的問題解決了,這樣就讓學生心里有喜悅和驚奇的感覺,同時對這種物理題型的思維過程、解題方法的印象也會十分深刻,達到了掌握運用的目的。
(作者單位:山東青島市高科園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