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職“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嘗試以任務引領為主體的專業教學課程教學改革,在堅持學科知識循序漸進的同時,以任務為中心,選擇和重組課程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做中學”,實現在整合課程資源中提高教學質效。
[關鍵詞]電子技術 任務教學 實踐反思
“電子技術”課程是中職機電或電類專業的核心課程。目前大多數學校還是按照傳統進行教學,即依次以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課(技能)縱向門類排列展開教學。當然,中職“電子技術”的課程建設經歷了“增加實踐比例、課程整合、模塊化教學”等形式的教學改革,但往往忽略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授課具有一定的隨意性,課程與職業缺乏聯系。
在專業課程學科體系內部,理論是實踐的基礎,課程內容以靜態形式排列等,系列要學完整才能可以應用,內容相互重復,然而實際情況并不按照人為預定那樣發展,培養目標難以實現。本人在“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嘗試以任務引領為主體的專業教學課程教學改革,在堅持學科知識循序漸進的同時,以任務為中心,選擇和重組課程教學內容,促使學生“做中學”,實現在整合課程資源中提高教學質效。
本文提出的任務教學,就是通過具體任務的提出,學生自主制定計劃、自主開展學習探究,并以完成工作任務為主要學習方式的課程教學模式。該模式試圖加強課程內容與工作之間的相關性,整合理論與實踐,提高學生現實學習能力和未來職業能力。
一、任務教學的實踐探索
1.教材內容有機重組,實現理論與實踐教學的有效整合
目前“電子技術”課程安排,如《電子技術基礎》《電子線路》《電子測量與儀器》《電子技術工藝與實訓》等。通過設計具有典型功能的器件為任務,在完成這實踐性任務過程中,我們發現以上教材內容中電子技術、使用設備等相關性程度很高的,從以上教材中選擇相關內容,并通過任務形式整合教學內容,把他們合并成“電子技術與設備檢測”這一門課程。
任務僅僅提供了框架,課程計劃表,設計實踐性問題等,要考慮學生的知識基礎和職業能力的發展水平,使其相適應。我們可按難易程度為基本線索,加以系統組織和排列教學任務。如在鉚釘板上用分立元件制作與調試器件,如下(表1)所示。任務一是“制作與調試晶體管穩壓電源”,在前基礎上施行任務二教學,即“制作與調試單結晶體管調光電路”任務。
表1 課程部分任務計劃表

為了防止任務過大,不利于任務教學實施,如制作與調試晶體管穩壓電源任務中,對于這較大的任務可以按照單元電路的功能和應用分成子任務(見表1),另外以免支撐的理論知識太多,需要耗用大量課時(教師參與授課時間)而最終陷入到傳統的知識教學模式中去 ,并且在課堂層面上課程并不能產生根本性變革。也以便于學生學習并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另外,這樣的任務分解,要注意盡量保證每個項目的內容在一個教學單位內,比如連續的兩個課時或是四個課時內可以完成。在任務中要充分體現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等和質量控制內容。通過動態的拓展教學內容,有針對性更新教學內容,并進行層次化和結構化合理安排。如整流二極管,教材上均以2CZ為列,而現在電子市場上常見的是新材料IN400X系列等元器件。
各任務之間在知識點上起到相互銜接,在技能要求上有所貫通,在部分理論知識和實踐要求上有所重復,但正是這種重復,起到了復習鞏固的作用,使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螺旋上升。注意的是,這種重復不能僅僅滿足于重復性動作技能訓練,而應該關注通過完成任務來獲得的知識與技能,重點培養學生在復雜的工作環境中進行分析、判斷、并采取行動的能力。
2.教學方案精心設計,為任務教學做好充分準備
任務教學是以任務為載體,在每一任務教學中整合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教學過程呈現動態結構,具有很強的靈活性。因此,教師必須進行充分的授課準備。
每個任務模塊在結構上以工作任務為起點,在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以實踐知識為焦點,以理論知識為背景,以拓展性知識為延伸。內容包括工作任務、相關實踐知識、相關理論知識、拓展性知識、練習和學習結果評價,如表2。
表2 任務教案設計思路

讓學生完成任務,教師須在此前多次實驗,將容易出現的問題考慮周全,如教前準備階段的情景創設,如較好地解決任務中理論和實踐整合的問題,又如教學任務的描述、學習目標的確定等。
學習目標是學生經過完成任務過程中的每個環節之后的學習結果的行為描述,是任務教學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教學目標一定要描述清楚,明確學生在教學過程之后,應“有能力做什么”,具備一定透明度和可操作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用行為動詞表示:如分析、考慮、應用、計劃、制作、啟動(調試)、評價。具體目標包括理論、技能、行為意識(學習態度、責任感等),如晶體管穩壓電源子任務整流電路學習目標(見表3)。
表3 整流電路任務的學習目標

3.教學方案實施,是任務教學的關鍵所在
(1)設計引導性問題,促使學生由感性認識進入理性認識
任務教學的關鍵是實施實過程。經過教學處理,在方案實施中充分發揮任務教學中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任務盡可能促使學生自我學習與實踐反思。教師根據中職學生的認識水平和技能情況,設計具體框架任務下的引導性問題。設計引導性的問題,一方面可以提起學生學習興趣,使其目標明確,培養對電子技術的自覺意識,增加對感性了解和責任心;另一方面可使學生在此導向下,提前查詢預習相關內容,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這樣就促使學生課前收集資料、課中以解決問題為任務要求自主學習與實踐,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如在晶體管穩壓電源子任務整流電路中的引導性問題內容,應該促進學生對職業實踐的整體性把握,包括對技術的、安全的、經濟的、法律的、生態的、社會的等多種因素的考慮(如表4所示)。
表4 任務整流電路的引導問題

(2)師生專業對話,制定完成任務的具體計劃
教師提前布置工作任務,把該任務具體的學習目標、引導性問題書面或口頭告知學生情況下。學生在目標與問題要求引導下,自主建立學習小組,合作查詢相關資料,開展小組討論等,為技術實踐與技術理論做準備。如,識讀、閱讀、儀器使用,學生明白所要完成的內容,自己要做什么,最后達到什么要求。并且對完成任務有了初步計劃。
經過準備,師生專業對話的展開就順利多了。在師生專業對話中,教師重點是把握講授的運用時機,對任務中電路和元件的原理內部結構,常以掛圖、多媒體、仿真等直觀輔助教學,操作的示范,解決疑難問題的引導。
通過師生專業對話,學生在理解任務要求和掌握一定的相關知識后,學生從整體上理解任務,將所列計劃具體化,并通過收集處理元器件的材料清單,明確輔助設備、操作要求、測量方法、故障分析與排除等要求,制作完成任務得計劃進度表,如學生用書面填入表5。
教師依據學生自己制定的工作過程計劃、器材單和引導性問題解答的是否滿意情況,來決定學生是否重新完成計劃,如在最終確定說明項中沒有新的內容和計劃,則學生可以實際制作任務。
表5 任務計劃進度表

(3)教師參與輔導、評估,促使學生實施計劃并完成任務
學生任務計劃中的獨立實施這一實踐活動,不但使學生體會到了任務完成的完整思路和方法,而且強化學生理論學習和實踐能力,培養應有的工程素質。各小組中學生獨立實施任務,按照自己的分工和設計計劃、準備清單,按照計劃進度表,通過對所選擇元件檢測,焊接,整機調試。為培養系統解決問題能力,在整機調試時,用書面形式把調試過程情況填入表6。
表6 調試過程分析表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注意收集學生實施計劃各個環節情況以及操作是否合乎規范,用專業術語向解釋學生,并指出其可能出現的缺點,并共同探討那些問題在重復出現,指出以后如何避免等。
學生實施任務計劃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習評估,引導學生總結評價和反思活動。教師評價制造的工件與學生自我評價的結果,評估內容是任務實物、圖紙、說明書、步驟等,但同時要舉辦答辯活動,如各小組可以推舉小組長作為代表主講整個制作思路和制作過程,其他組員作為陪講要在講臺就座,回答其他同學提出的問題。通過評估環節不僅可以聽取其他同學意見使本組制作更加完善,而且也可使其他同學開闊眼界,擴展思路,同時通過講解也可以鍛煉學生的膽量,培養演講能力及應對處理能力。
在學生完成教學基本任務后,教師根據學生任務完成質量情況,適當地進行任務拓展,即在已有基礎上進行技術理論與技能拓展,教師運用各種銜接性語言,把前后不同的工作任務出現的理論與技能銜接,將所學知識點串接起來,讓知識盡可能的系統化。
學生通過任務學習,能使學生在任務所學知識得到延伸,實現課內與課外的有機整合,如組織學生在課外以服務形式,為社區居民排除電子設備故障等。
二、任務教學的實踐反思
在中職“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采用任務引領性教學,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為中心,超越課程內容的技術理性而上升到人文理性層面。任務教學強調學生思維引導,促進了學生自主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
由于有了明確具體的課程和任務目標,學生不再是被動的接受者,他們有更多的機會選擇感興趣的話題,表達自己的想法,選擇自己喜歡的材料,建構自己的知識領域。在完成任務中,他們體驗成功,認識不足,成為自主的學習者……
教師在任務教學中更多的是一種學生學習的資源,教師角色發生轉變,教師變成是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是一種媒介、橋梁,是學生活動的伙伴。任務教學中,教師更關注受教育者獲取知識的方法,以及學習知識的過程是否有利于學生學習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對知識是否能夠靈活遷移并善于用來解決實際問題。但在任務型活動中,
但是,我們必須同時看到,采用任務教學,電子技術課程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課程標準,電子技術課程所屬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和目標之間的關系需要崗位工作任務分析,以及任務教學需要開發新的教材(包括開發教師教材與學生教材等)和學生
參考資料缺乏;
為了保證教學的順利實施,任務教學的主要教學場所是實訓中心,而現在實習室大多是按照傳統學科體制建立的,實訓建設需要按照任務所調整布置或建立教學專用教室和項目工作室;
任務教學的主要教學方法為理論實踐一體化教學,理論教師與實踐教師必須共同參加教學項目組,加強教科研能力,形成教育合力。同時,理論教師與實踐教師應重新定位和分工,如在課程任務設計、任務實施、任務評估中;
任務教學對教師的知識結構與能力結構要求很高,如要理清學生能力組合方式與任務完成過程間的關系,及其任務教學過程中的學生的能力分析與開發;任務教學不僅考慮到了理論上的突破,需要有著非常深厚的理論基礎支撐,而且需要在學校管理在體制機制上實行改革和轉變等大班化教學直接影響教學級效果,學生的評估采用階段考核與課程考核等等,這些方面還需要在我們教學實踐 不斷探索、總結,并逐步規范和擴展。
參考文獻:
[1]徐國慶.工作結構與職業教育課程結構[J].教育發展研究,2005,(8).
[2]蔣慶斌,徐國慶.基于工作任務的職業教育項目課程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05,(22).
[3]姜大源.學科體系的解構與行動體系的建構[J].教育研究,2005,(8).
(作者單位:上海市奉賢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