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大學教師關注程度的與日俱增,研究大學教師角色的重要性日益增加。本文以社會發展對大學教師角色的要求為參照,分析當前中國大學教師角色的現狀并指出存在的問題;最后,根據中國大學教師角色的問題制定相應對策,從而縮短大學教師的現實角色與理想角色之間的差距。
[關鍵詞]大學教師 角色現狀 角色對策
一、我國大學教師角色現狀及問題
(一)大學教師作為教育者,對于教書育人的職責重視不夠
首先表現在教學工作上。目前不少大學教師存在厭教、棄教情緒,他們經常“身在曹營心在漢”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學上,上課來,下課走,在崗位不出力,在教不安心,敷衍應付教學任務,把教師的首要職責置之腦后,而將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職業或者炒股、撈外快上。
其次,大學教師缺乏對于學生的價值關懷。目前普遍存在只管教學不管育人的傾向。具體而言就是大學教師只注重對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傳授而忽視了對學生德行養成、人性完善的職責。大學教師在知識傳授過程中沒能很好起到教會學生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了解生活意義、懂得人生價值的作用。
(二)大學教師作為研究者學術精神的缺失
首先,大學教師學術獨立精神的缺失。具體表現在大學教師在從事學術研究過程中,與政府機構、企業、基金會等的合作日益頻繁,在合作者手中得到越來越多經濟回報的同時,其研究視域卻日益狹窄,逐步納入了政治意識形態與經濟效益的軌道之中。作為研究者的大學教師目光短視,名義上還承擔著科研任務,但事實上卻逐漸失去了對人類高瞻遠矚的價值關懷,走向了學術政治化與學術經濟化,本應表現出的學術獨立性與自主性喪失殆盡。誠然,大學教師學術獨立性喪失也有其自身的原因,即部分大學教師對學術權威的盲目崇拜,惟命是從或一些學術權威的“學霸”作風導致學術獨立性的喪失。
其次,學術創新精神與學術奉獻精神的缺失。創新精神是最能夠體現作為研究者的大學教師的價值關懷的,但是,在今天中國的大學校園中,許多大學教師從事科研活動不再是從挑戰性、創新性、對學科發展的意義、對增進人類幸福的作用等角度出發,而是從自身能否獲得高額回報的角度出發。當今中國不少大學教師耐不住治學的艱辛與寂寞,為學術而獻身的精神日益缺失。具體表現為有的研究人員不甘于長期從事基礎研究或冷門研究,一心追求“短平快”或轉向易出成果、經濟效益高的研究領域。具體表現在學術研究過程中大量學術垃圾和學術泡沫的產生,有的大學教師專職從事。
(三)大學教師作為多重角色承擔者的角色沖突
首先,大學教師作為研究者與教育者的角色沖突日益劇烈。教學與科研統一于大學教師的職業職責,它們之間相互促進,但是在一定的現實情況下,也會引發沖突。由于人的精力與時間有限,而此兩種角色客觀上要求大學教師投入相當的精力。在這種情況下,具有科研潛能的大學教師將角色扮演傾向于科研,希望將更多的時間精力投入到研究當中,用于教學的時間精力相應減少。
其次,可以說大學教師是一個角色過多的忙碌者,所有這些角色均使教師面臨著巨大的工作壓力,若不能及時協調這種壓力,必然會使大學教師產生角色模糊,喪失應有的自我角色意識,進而難以圓滿的完成自身的角色任務。
二、實現大學教師角色的對策
(一)完善大學教師培訓制度
加強大學教師的培訓,一方面可以培養學校需要的各種專業人才,為學校的持續發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另一方面能夠充分發掘教師的個人潛力,促進大學教師角色意識和職業意識的成熟,及時縫合角色與社會和學校要求之間的差距。
第一,完善我國大學教師資格制度。當今我國的大學教師資格基本上可以通過兩條途徑獲得,一是具有研究生學歷或本科學歷,二是通過教師資格考試。顯然,我國大學教師的資格要求基本是與學歷要求等同,這與大學教師任教的根本要求是不相符合的。作為一名合格的大學教師應包括思想品德、學歷、教育教學能力與科學研究能力幾個方面的條件。有些人雖然具有研究生以上學歷,但并不一定具有教育教學能力,也并不一定具備應有的教師道德與修養。就是這些基本素質的缺乏,造成當今一些大學教師教育教學水平低下,甚至師德修養缺乏,導致作為教育對象的大學生不滿情緒高漲。
第二,實施大學教師職前培養制度。目前,我國高校教師來源的主渠道并非師范院校,更多的是由一些非師范性大學,特別是綜合性大學來承擔培養大學教師的任務。因此,各個高校應在進一步加大研究生培養規模的同時,對有意向加入大學教師隊伍的研究生,開設相應的教育教學知識技能方面的課程,讓他們了解大學教師職業的特點和要求,掌握基礎的教育科學知識、教學技能和方法。
(二)革新大學教師評價制度
對于大學教師在這種角色沖突中,大多自愿或者不自愿的做出了“科研全力以赴,教學隨便對付”的個體選擇,甚至更有大學教師干脆不參與教學,僅僅從事科研工作。只要科研做得好,個人才有更多的職業發展機會。但是,從大學教師的產生之日起,她首先就是作為教師的角色而存在,隨后才發展豐富,產生科學研究以及其他角色。因而,大學教師教書育人角色之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在當今的美國大學中,為了解決這種角色沖突,將教學系列與研究系列分開,實行職務“雙軌”制,即大學中的教職人員分為教學人員與研究人員。進入教學系列的教師,一般沿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的軌跡發展,最終得到終身教授職位。大學明確要求教學系列的教師,不僅要承擔教學和研究的任務,而且要承擔所在單位的事務性工作。而進入研究系列的研究人員,則簽訂聘任合同,有科研任務,才能獲得聘任,拿不到科研課題,就得不到聘任。但是,研究系列人員也可以參加教學系列的競聘,獲得聘任后轉入教學系列。這種做法或者體制,形成和穩定了大學教職人員的骨干隊伍,每一系列人員可以明確自己的責任與義務,對自己的地位、待遇和發展方向有明確的定位。這種制度在某種程度上也同樣適應中國的現狀。
(三)培育學術獨立意識
學術獨立意識是大學精神的核心,是學術界的核心價值觀。學術獨立意識其本質就是一種求真的意識。對大學而言,求真是壓倒一切的主流價值觀。
建立學術獨立意識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從學者自身而言,學者要致力養成超然性的品性,虛靜守一,專心致志,惟真理是求;學者要有強烈的自我角色意識,對自身角色地位、角色行為規范有一個準確的把握,認識、理解與體驗其自身的角色扮演,從而形成穩定而深層的角色觀念。另一方面,要求社會培育學術寬容的精神,尊重學術的獨立與尊嚴。寬容作為一種社會心理氛圍對學術活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學術活動是探索未知真理,故常常處于已知與未知的邊界上,每一個真理的求得都是在千百次失敗的基礎上達成的。因此,如果沒有社會對失敗的寬容,學者勇于開拓的創新精神便會窒息,從而危及學術的發展。培育學術獨立意識需要雙管齊下,但學術的獨立歸根結底有賴于學者自覺的維護,學者人格的獨立是學術獨立的前提,做人的尊嚴是治學尊嚴的基礎。
參考文獻:
[1]李盛兵.高等教育市場化:歐洲觀點.高等教育研究,2001.
[2]王秀芝.對大學教師角色認知和角色適應的思考.教育導論,2000.
[3]趙婷婷,鄔大光.大學批判精神探析.高等教育研究,2000.
(作者單位:廣東佛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