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新課改 歷史課教學 教學問題
歷史教學如何推陳出新,在課堂中給學生以發展空間,達到基礎知識、能力培養、思想教育三位一體,是每個新老教師應思索的問題。認知指導實踐,許多教師在這個思想指導下在教學中嘗試改革,出現了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興趣小組等各種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但也有不少教師走向了片面化,這里我想簡單地談一下在歷史課教學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教師重活動、輕學生
教學中,許多老師認為要開展多樣化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往往忽略了學生的實際能力,不考慮教材的實際,于是上課從頭到尾,都是各種各樣的活動:討論、辯論、觀察、分析……忙得學生焦頭爛額,一會兒要抬頭看錄像,一會兒又要展開辯論,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另一方面就是活動設計過于簡單或復雜。過于簡單還是過于復雜地設計課堂活動,會使大部分學生閑置,限制了參與課堂教學的學生,不能使每個學生的潛力發揮出來,也就談不上達到預期的效果。
二、教師過于看重出新,輕視歷史的科學性
歷史上存在著許多爭議的問題,但這些史實史論都是編寫教材者的謹慎選擇后編入的,基本上代表了大部分史學家的看法,具有科學性。而有些教師在上課時追求標新立異,通過活動得出的結論有別于教科書甚至相反,把少數人的意見當作真知灼見,忽視否定了基本史論、基本史實。這樣,一方面會使學生產生錯誤的認識 ;另一方面很可能對發育成長的中學生產生負面影響。
三、教師過于重視課堂氛圍、輕視課堂教學實質
在新的教學理念的指導下,不少歷史教師都對原來的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創新,也有一些人形成了一種意識:即認為一堂好課就是把學生調動起來,積極參與課堂教學,而把學生調動起來的標志就是到處是學生的聲音,課堂氛圍好,氣氛活躍。在這樣的意識指導下必然會沖淡教學的主題,應該掌握的知識一無所知,能夠培養的能力一無所有。這樣的活動要了又有何用,多了又有何益。
四、教師過于看重研究、輕視學生基礎掌握
研究性學習、探究性學習成為一種嶄新的教學模式后不少教師都在嘗試使用,但也存在不少問題。從理論上來講,研究性學習確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有助于學生對所學歷史知識的深化理解。但這只是一種方法和手段,并不能“草木皆兵”,每時每刻都想著要研究。因為過分熱衷于這種專題式的研究必然影響基礎知識的學習和掌握。同時,學生的時間有限,這種學習方法分散了學生大量的精力,搞不好會一業興百業廢。歷史教學應該在適當的時機進行專題研究,使其充分地發揮在學習基礎知識時的作用,從大局著想,為重點服務,才能更具有生命力,在教改中立足于不敗之地。
再者,以往的教學都是要學生學,如今強調的是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不少教師誤解了這一觀點,也就是把過去的填鴨式教學變成了所謂的“開放式教學”,讓學生講故事、分析人物、事件、討論問題、進行辯論等等,全部由學生包攬,成為變味的開放式課堂教學,反而違背了教學規律。
(作者單位:山東菏澤牡丹區大黃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