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中政治課教學擔負著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等任務。縱觀幾年高考,筆者認為當今政治課突出了以下學科特點:前瞻性、開放性、遷移性、思想性和實用性。
[關鍵詞]政治課 高考動脈 學科特點
高中政治課教學擔負著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心理素質、社會適應能力和分辨是非能力等任務。從知識角度,是向學生傳授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哲學觀點,從能力角度,是培養學生運用理論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辨現實生活中的正誤觀念的能力。從覺悟角度,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縱觀幾年高考,我認為當今政治課更突出了以下學科特點。
一、學科的前瞻性
縱觀幾年的高考試題,做為選拔性的高考,測試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命題方向,以人們所關注的現實問題和社會熱點為切入點,突出強調了知識的活學和活用,使試卷具有很強的時代感。這體現了高考對學生認知能力的考查,并以此來激發和引導學生對關乎人類共同命運的重大現實問題的思考和探究,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憂患意識,這貫徹了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
2006年高考的文綜全國試卷的試題,均與社會熱點緊密相扣,這些熱點問題不僅在答案中有集中體現,而且許多問題直接成了選擇題的背景材料。如,在客觀題中,第30題從哲學角度考查病逝不久的歌手叢飛的人生價值,第32題從下游政治學角度考查美國的大選 中存在的金錢民主,第33題從政治學角度考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中涉及到的我國現行政治體制改革和政府的職能,第34-35題從政治學角度考查我國修改的個人所得稅法。在主觀題中,第38題分別從經濟學和哲學角度考查學生對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認知能力。
由此不難看出,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試卷也為創新素質和能力的考查提供了物質基礎。我們在今后的教學中,必須密切關注現實社會熱點,關注社會生活,將這些問題引入課堂引導學生進行分析討論,注重創新思維和能力的引導。激發學生興趣并提高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學科的開放性
首先是試題涉及背景的開放性。在政治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更需要我們的學生具備開放意識,這無疑需要引導他們去關注國際社會中的大事,學會用更開放的視角觀察世界,觀察人類自身。
其次是問題的開放性。開放性試題最能考查考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力,如在01年的文科綜合卷中,最典型的表現是40題第五問:“為什么要鞏固和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如何加強?”。這類開放性試題,給學生提供了列廣闊的思維空間,使得學生都有東西可寫,較好地體現了綜合試題的一個特點:入手容易,得分難,得高分更難。
最后是答案的開放性。如談啟示,提建議等類試題要求答案多角度、多元化去組織歸納。
三、學科的遷移性
政治學科主要培養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這種思維方法和能力滲透在各科教學中并對各種學科的學習都有指導作用,如歷史學科在評價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采用矛盾分析法,是與非、功與過體現了一分為二的觀點。語文課中對議論文的靈魂和主旨的把握,物理和化學中公析問題角度的選取等都離不開辯證思維的指導。這種特性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意識的培養學生學會多角度、多思維的思考問題,并且努力促使學生的思維方式由封閉性轉向開放性、由平面型向立體型、由靜止型向動態型轉變,不僅橫向的全面的看問題,而且縱向的發展的看問題。
近幾年高考試題中的選擇題連續出現了美學知識與哲學知識交融的試題,去年高考政治試題對學生了解和掌握我國古代詩詞歌賦等文學修養又提出了較高要求。如果學生不懂得相關詩詞的內涵,就無法作出正確的選擇。如第29題就引用“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芳林新葉催陳葉,流水前波讓后波”等詩句,考查學生對新事物代替舊事物的理解能力。這就要求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引導學生拓展閱讀范圍,提升人文素質,有意識的對一些文化現象加以了解和掌握,特別是對文學藝術創作中有規律性的東西引起高度重視。把政治課的思想遷移到日常的學習中去,做到融會貫通。
四、學科的思想性
政治學科在學生思想覺悟,培養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關和塑造學生靈魂方面具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2006年高考第31題選取了著名歌手叢飛,資助失學兒童和殘疾人,死后捐獻角膜,奉獻出最后的愛心,叢飛在無私奉獻中實現自我價值。叢飛的事跡深深的感動著國人,在幫助他人的同時肯定了自我,實現其社會價值。用這種素材,能夠把叢飛的美好品德播撒在學生的心田,在震撼心靈的同時,實現德育目標。因此在政治課教學中我們要改變簡單照本宣科的做法,要貼近學生實際,選取學生關注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生活,分析問題。正確定位,明確責任,知榮辱,辯是非。提高思想覺悟和道德水平,樹立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培養合格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五、學科的實用性
高中政治課立足于學生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構建學科知識與生活現象的有機結合,因此政治課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實用性,比如學到的經濟知識,我們可以用價值規律的道理來解釋早中晚菜市場的價格變化,用改革開放的重要性來解釋外資存在的必要性……用哲學道理來解釋生活中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遷”“拔苗助長”等,講述政治常識時可聯系的問題也較多,“審計風暴”“十一五規劃”“新農村建設”“朝核問題”等。因此通過與學生的已有知識、能力實際和社會生活相聯系,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學生走出課堂后自覺運用所學理論去關注周圍的人與社會。做到學以致用,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以新課程改革為契機,不斷探索,大膽創新,與時俱進,始終站在學科前沿,把握高考動脈,挖掘政治課的價值,注重政治課的時效。關注學生的生活世界,提高其生活本領和能力,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作者單位:河北遷安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