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閩江學院2005級化工系、外語系學生為例,通過實證研究揭示高校國防教育對提高大學生責任感人格特質的作用,并對研究結果進行了原因分析。
[關鍵詞]大學生 國防教育 責任感特質 作用分析
國防教育的主要形式是軍事訓練、軍事理論教學、經常性國防教育、國防體育運動等。閩江學院2005級學生軍事技能訓練時間集中安排12天,從2005年9月10日開始至21日結束。主要的軍事理論課程安排在軍事技能訓練期間和9月22、23日完成,其余課程安排在技能訓練結束后第一學期內完成。軍事訓練的主要內容為解放軍條令條例教育與訓練、輕武器射擊、戰術、軍事地形學及綜合拉練等,同時還要進行軍體拳訓練和閱兵式。軍事理論教學的主要內容為中國國防、軍事思想、世界軍事、軍事高科技、高技術戰爭等。
國防教育內容與形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具有實施教育的強制性和教育環境的特殊性。軍事教育要靠強制的力量,達到教育訓練的標準,實現教育訓練的目標,讓受教育者在極其艱苦復雜的環境條件下磨煉,在學習訓練生活的各個方面嚴格按條令紀律規范自己的行動等等。而教育環境的特殊性主要還在于學習環境的艱苦性與實踐性。國防教育特別是軍事訓練是一項實踐活動,教官教,學生練,教官導,學生行。不僅教學環境艱苦特殊,而且學生掌握技術技能、取得訓練實效,須戰勝諸多困難和障礙,為學生意志磨練創造了契機,為學生身心全面發展提供了可能和保證。軍訓的高強度訓練有助于提高學生的承受力、持久力、自制力、自律性和條理性,有助于培養學生吃苦耐勞、頑強拼搏、服從命令、聽從指揮、遵紀守法、堅持原則、公道正直、勇敢果斷、堅定自信、自強自立、沉著冷靜、心理穩定等個性品質,表現出較高的責任感特質。
高校國防教育是大學生身心共同參與的教育活動,主要通過說理教育、榜樣感化、情感陶冶、環境心育、心理順應、動力激發等方式對大學生人格發展產生影響。
一是說理教育:通過擺事實、講道理,循循善誘,以理服人,使大學生心悅誠服地接受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健康的情感,啟發自覺,提高認識,取得進步。如,擺中華民族光輝歷史之事實,講愛國衛國強國之道理,通過啟發、引導、灌輸,激發大學生的主人翁意識,調動大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二是榜樣感化:以先進典型為楷模,用先進人物的先進思想、先進事跡,通過大學生的對照、效仿、趨同來教育、影響大學生。軍人的言傳身教、榜樣示范、形象感染和性格魅力對大學生的人格發展影響往往事半功倍,效果尤佳。軍人的言行、舉止、儀態、作風、為人處世等方面榜樣有助于造就大學生的軍人氣質。
三是情感陶冶:國防教育能利用情感和美的心境在人格發展中的特殊作用,如學習文化歷史、山川地理,參觀名勝古跡、整齊優雅的營區環境,欣賞戰爭片、圖片、軍歌等藝術形式,通過對國家的熱愛,對人民的情感,以情染情,產生情緒體驗,對大學生人格心理產生調節、傳染、感化、遷移、動力、強化效應,進行潛移默化、耳濡目染的熏陶、冶煉,使大學生在人格塑造上逐漸完美化。
四是環境育心:在艱苦、緊張、嚴格、規范、統一、競爭等特殊軍事化的育人環境中,接受嚴格的軍事化管理和高強度的軍事訓練,通過積極自覺的環境體驗,以境育心,有利于大學生理想、信念、毅力、情操、品格、紀律、精神生活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有效地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和人格特質。
五是心理順應:國防教育是國家行為,站在國家、人民、全局利益的高度,符合青年大學生關注祖國生存、發展、強大的心理特點,因而具有較強的導向性,利用大學生對高尚事物的需要和追求,有利于凝聚人心,能有效地引起青年學生的心理共鳴,從而達到較理想的影響效果。
六是動力激發:軍事教育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功能,還體現在它的強烈的激勵性上。人的潛能有的時候要靠“激”,才能“發”出來。軍事活動的競賽性和對抗性有利于培養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激發危機意識和爭先創優動力,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軍事教育由于其有著完全不同于普通教育的顯著特點,更能激發人的潛能,提高人的素質。大學生可塑性大,模仿能力強,運用國防教育的特殊教育優勢,符合大學生的身心特點,有很好的心理基礎,對大學生責任感人格特質的形成和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
值得特別強調的是,人格是在受教育和實踐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深化的。責任感與其他人格特質一樣,不是與身俱來的,也不是短期內能夠形成的,是個體與環境不斷交互作用的結果,要從觀念的改變轉化為穩定的行為,需要一定的過程。
在部隊,要養成軍人良好的行為習慣。
一是簡單重復和有意練習相結合。部隊嚴格的作息制度、日常生活常規都是形成良好習慣的有效措施,經過多次重復和堅持訓練,一絲不茍,自然而然養成習慣。
二是通過集體影響和監督引起積極的從眾行為。軍隊健康的環境和風氣形成一種團體的壓力,對個人產生積極的影響和熏陶,同時及時對軍人練習的結果進行講評和小結,肯定成績,否定缺點,不斷強化軍人產生符合社會意義的從眾行為,不良的性格表現受到約束,不良的行為習慣得以改變。行為習慣的形成是內在態度轉化的過程,態度變化分為服從、同化和內化三個階段,只有達到內化,態度才是穩固、持久的。行為規范只有內化于觀念體系之中,才能形成自覺的行為習慣。
本研究的結論是,國防教育對提高大學生的責任感有效。前后測試相隔不過半個月,筆者分析,這樣的結果很可能只能說明大學生通過短時間的國防教育后發生了觀念的改變,并在指導行為上產生了作用,但不一定形成了穩定的行為習慣,即外部的教育影響和刺激,通過大學生個體內在的心理活動過程變成需要,轉化為思想動機,形成內部的動力,同時對選擇行為方式產生了支配作用。但由于大學生的行為在短期的集中教育訓練過程中交叉和重復的次數還非常有限,因而可能還不足以使他們形成良好的習慣,并轉化為穩定的個性特征。因此,要提高大學生責任感,養成良好的責任感行為習慣,僅僅依靠短期的教育訓練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堅持長期的國防教育,開展經常性的國防體育運動,并與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營造良好的國防教育環境和氛圍,使國防教育的作用在集中軍事教育結束后繼續得到發揮,以鞏固教育成果,避免大學生的責任感水平出現反彈。
尤其在強調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今天,國防教育的作用已經遠遠超出了培養學生國防意識和國防行為能力其本身,而在逐步向教育學、心理學等領域延伸,國防教育應該受到各級教育部門和教育工作者的應有重視。
參考文獻:
[1]張宏如,曹雨平.當代大學生心理學[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4.
[2]王登峰.人格特質研究的大五因素分類[J].心理學動態,1994.
[3]陳國林.論高校國防教育的德育功能[D].浙江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作者單位:福建閩江學院黨政辦公室;福建漳州師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