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突出了語文本身所具有的人文意義,突出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強調了尊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獨特體驗。因此,語文教師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引導學生探究,幫助學生建構知識,以適應當前課程改革要求。
[關鍵詞]高中語文 語文教學 新課程
與現行教材相比,新教材的知識呈現方式多樣,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強調思維的多層次、多角度,答案不唯一而有開放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激活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學生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面對這些變化,語文教師要學會創設情境,把教科書里的知識轉化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給學生留下思考的余地,幫助學生自己建構知識。
一、轉變教育觀念,引導學生探究
1.更新觀念。面對語文新課程、新教材的實施,教師要更新觀念,在實施課堂教學時,不能僅僅滿足于將書本上的有限知識傳授給學生,而是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年齡特點來認真研究,探討課堂教學的方式、方法。從學生全面發展的目標出發來組織和實施自已的課堂教學。在傳授多種科學文化知識的同時,對學生時行思想道德教育,實現“以德治校”。同時還要改變對學生的傳統看法,要遵循教育活動的規律,充分注意學生的“差異性”“潛在性”,努力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特長充分得到發揮。
2.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幫助每個學生樹立健康的身心、優良的品質和終身學習的愿望與能力,培養學生的科學和人文素養,使學生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從而實現全體學生的發展,以及學生個體的全面發展。
3.以學生為中心。在傳統的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中心,教師牽著學生走,學生圍繞教師轉。這是不利于學生潛能開發和身心發展的。比如,在常見的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過多地講解、分析和說明常常會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從而喪失了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從教學觀念上來看,教師把自己作為教學的中心,擔心學生讀不懂課文,于是就包辦代替,結果適得其反。從現代教育思想來看,教師不僅要看“教”,而且要看“學”,而且要從學生如何學這個基點上來思考教師如何教這個問題。
4.注重教學過程。教師在傳統教學中,只重視知識的結論,忽略知識的來龍去脈,有意無意壓縮了學生對新知識學習的思維過程,而讓學生去重點背誦“標準答案”。只注重結果的做法導致學生一知半解,似懂非懂,造成思維斷層,降低了教學的質量。如有的教師喜歡直接告訴學生結論,并要求學生馬上應用,甚至讓學生一開始就做變式題,出現嚴重“消化不良”,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重點放在揭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上,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思維得到訓練,既增長了知識,又發展了能力。
5.個性化教學。備課用一種模式,上課用一種方法,考試用一把尺子,評價用一種標準是現行教育中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這種“加工廠”般的學生生產模式不符合學生實際,且壓抑了學生個性和創造力的培養,導致現行課堂教學中的許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這就需要我們的教師去關注、去研究學生的差異,以便找到個性化教學的科學依據。讓學生全面發展,并不是讓每個學生,及其每個方面都要按統一規格平均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關注和鼓勵學生獨特的感受,尊重學生學習的自主選擇,讓學生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在實踐中學會學習,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另外,還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不同的教學內容,采取合適的教育教學策略,注重運用教科書上的種種開放性設計,積極開發課內外的學習資源,溝通課堂內外,溝通平行學科,創造性地開展各種活動,增強學生在一切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6.轉換教師角色。從《課標》提出的基本理論來看,現代語文教師角色不再僅僅是傳統意義上韓愈所說的“傳道、授業、解惑”的人,更為重要的是語文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伙伴,是與學生彼此平等的溝通對象。在傳統教學中,教師處于至高無上的權威地位,學生無條件地接受教師的一切灌輸,師生之間顯然是不平等的,加之激烈的升學競爭,更導致師生矛盾加劇,造成了學生嚴重的逆反心理,甚至形成情感對立,這種狀態下的教學,勢必事倍功半。新課程體系要求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因此,語文教育教學過程的中心不是單純的教師,也不是單純的學生,教師和學生都是教育教學的中心人物。教師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應當通過教育教學的意圖、策略等影響學生,使得學生成為學習的行動者,讓學生享有獨特體驗、持續發展的權利。
二、改變教學行為,幫助建構知識
1.根據高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實際進行教學。高中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的擴大和加深,抽象思維能力及其思維的獨立性和批判性有了顯著發展,已遠遠不滿足于教材上的現成答案,喜歡深入地思考和探討各種問題。所以,在課堂上,教師講的內容要超越高中生的水平,使學生在聽講后產生“原來如此”的感受,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此外,教師還可適當進行深層次的提問,激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能力的目的。
2.根據高中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教學。處于青春期的高中生開始出現“閉鎖心理”,他們已意識到“我”的存在與作用,“我”與外部現實的關系,并開始注意自己的“公眾形象”,非常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尤其在意教師或異性同學對自己的評價。所以,教學中,教師要培養學生敢于在公開場合發言的勇氣,消除學生因為害怕答錯而被人取笑的心理。
3.根據班級授課特點的實際進行教學。班級授課的長處是可使很多人同時受到教育,還可以造成競爭氣氛;短處是容易造成兩極分化,基礎好的越來越積極,基礎差的越來越消極。如課堂提問后思維能力強的搶著說出了答案,思維一般或較差的卻還不知其所以然。這樣,不少學生年復一年的充當陪客,最終對回答問題也就失去了興趣,結果能力得不到應有的發展。所以,教師要根據班級授課特點的實際進行教學,使語文教學處于一種高效狀態。此外,教師還可采用有趣的練習或知識性幽默等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
語文課程改革既對語文教師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與挑戰,又為語文教師提供了機遇。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機遇,關注課程改革、學習、思考、研究新課程,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程改革中,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化教學,靈活地采用各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知欲,鼓勵他們自覺主動地學習,成為學習的主人。
參考文獻:
[1] 秦訓剛,蔣紅森.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教師讀本[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2]魏本亞.高中“新課標”帶來的語文教學范式革命[J].中國教育學刊,2003,(8).
[3]閆景麗.新課標指導下的高中語文教學改革[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5,(6).
(作者單位:重慶市江津第二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