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專業實務性很強,必須堅持以實踐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機制,將課堂內的理論與現實傳播的實踐有機聯系起來,激發學生運用理論的能力,這已經成為國內外新聞教育界的共識。本文認為,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媒體對評報的重視和評報的創新為新聞專業學生提供了一種可操作性較強的另類實習方式。
[關鍵詞]評報 新聞專業 實習方式
“有兩年以上媒體工作經驗”“有媒體工作經驗者優先”……在今天各式各樣的傳媒人才招聘條件中,“工作經驗”是一個高頻詞。新聞業是一個實務性很強的行業,媒體自然希望學生一上崗就能上手,能派上用場。“工作經驗”無法直接來自書本和課堂,畢竟,新聞的采集傳播是一個過程、一個系統,其中的變量很多,理論中理想化的新聞和現實“潛網”中的新聞不可避免地存在種種差異。于是,實習成為連接理論與實務,形成“經驗”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問題是,在新聞教育規模增長極為迅速的當下,實習機會的稀缺性和實習時間的短暫性是新聞專業學生繞不開的現實制約。本文認為,評報為新聞專業學生提供了一種可廣泛、長期參與,可操作性較強的另類實習方式。
一、學生參與評報的可行性分析
目前,國內高校新聞院系常規的實踐方式主要有:第一,學生利用寒暑假進入各大新聞媒體,在記者、編輯等新聞從業者指導下開展的校外傳媒實習;第二,利用校(系)報刊、學生自辦報刊、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校園新聞網等各種校內傳媒進行的校內傳媒實習;第三,以清華大學新聞學院“現代大篷車學堂”式西行遠征活動為代表的各種主題實習(2000年暑假,李希光老師帶著6個學生,攜帶著帳篷、睡袋、手提電腦、數碼相機、衛星定位儀、衛星電話和1部軍用電臺,坐著3輛沙漠車,走向羅布泊和樓蘭,他們每天發回遠征手記,發表于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網站和《北京青年報》網站等)。因此,在常規實習之外如何拓展出一些補充式的新模式成為當前新聞教育必須直面的問題。在這樣的背景下,評報開始走入我們的視野。
什么是評報?評報是采編人員圍繞版面的有關內容進行的業務評析,幾乎所有日報社都實行了評報制度。評報是對報紙傳播的一種重要反饋,目的是對新聞報道的優劣進行分析,以確定改進的目標和方式,是報社質量管理的重要環節。評報本來是一種報社內部的業務學習和研究形式,但在激烈的新聞競爭中,評報出現了不少創新和改進,正是這些變動為新聞專業學生介入評報提供了可行性:1.評報人員的社會化。近年來,隨著報業競爭的日益激烈,媒體的讀者意識和報紙質量意識越來越強。由于內部評報一來無法反映出社會和市場的意向,二來因關涉利益和情面導致評好不評壞、避重就輕等現象比較突出,社會評報逐漸受到重視。但是,一般讀者缺乏審視媒介的專業眼光,往往有批評無建議,有表揚無分析,其讀后感式、直覺式的評報對于一線新聞人的參考價值和指導意義并不大。而新聞專業學生兼具普通讀者和準新聞人的雙重身份,他們的評報也因此有了雙重價值:既是市場的反饋,也是更具專業性的分析,這樣的評報正是媒體最需要的。2.評報方式的便捷化。目前,我國有2000多種報紙已開通了網上評報,并對有見地的評報擇優給予獎勵。2006年3月,《南方周末》又首開短信評報先河,全國各地的讀者通過手機短信的方式便可輕松參與評報。在報紙電子版普及的前提下,上網或短信評報等便捷方式使學生廣泛、長期參與評報在實際操作上獲得了可能。
二、評報式實習的操作方式
評報是新聞專業學生將理論和實踐相融合的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其基本模式是:讀報——撰寫報評——媒體反饋。
1.讀報:這種“讀”和一般的報紙閱讀不太一樣:應一次多看幾份報紙,或多登陸幾份報紙的電子版,對比著讀。從橫向的角度,看不同報紙同一天或同一時期所選擇題材的異同;看不同報紙對同一事件的報道在標題、角度、內容選擇和表述、版面編排等方面有何不同,跟電視報道相比優劣何在。從縱向的角度,看同一報紙在不同時期的報道風格、報道內容的變化。
2.撰寫報評:結合所學的新聞、傳播理論,評價新聞作品、分析媒介現象、反思報道得失。報評寫作的范圍很廣:既可以評報道內容、版面編排,也可以評報紙定位、報道的社會影響;既可以評當日的報紙,也可以評一段時間的報紙;既可以評一家報紙,也可以對多家報紙、報紙與電視進行比較分析。
3.媒體反饋。報社收到報評,一般經篩選后會擇優發表在報紙、報社內部論壇、內刊上,并根據質量給予相應的獎勵。這一環節是對評報者媒介分析能力的直接評判,評報者可據此對自己的理論積累和傳媒認知形成更清晰的評判。
比如,2004年11月27日,成都有兩家媒體都在做同樣的報道——為市民牽線搭橋免費鑒定個人收藏品。其中,《成都商報》的標題是《今天 且看徐悲鴻<馬>是真是假》,《天府早報》的標題是《快走 專家幫你免費鑒古玩》。如果你僅讀了其中一份報紙,如果你僅僅以普通讀者的眼光來讀這一內容,讀完也就完了。但是,如果你把自己放在“準新聞人”的位置上,將這兩份報紙對照起來讀,就可能發現一些問題:兩家報紙為什么都在關注同樣的題材?另外,《成都商報》推出的已是第二屆“周末鑒寶”,而《天府早報》“溫情提示”市民“每周六下午”都會提供鑒定服務。顯然,它們都打算把“鑒寶”長期地做下去。媒體意圖何在?讀出了問題,書本上的媒體差異、受眾分析等理論就能派上用場了:很明顯,成都媒體在學央視的《鑒寶》欄目。該欄目2003年年底在央視經濟頻道亮相,突出觀眾參與、全面互動,通過現場鑒定方式帶給觀眾驚喜、詫異和刺激,節目形式活潑,從第一期起就創下了很高的收視率。據說全國現有收藏愛好者七八千萬人,還不包括那些因意外獲得寶物的人,看見電視做得紅紅火火,紙質媒體也想來打片江山。但是,央視的《鑒寶》是靠“現場感”取勝,報紙要“鑒寶”,有它先天的媒介缺陷:現場感不強、互動性弱。報紙適合“鑒寶”嗎?如果要做,應采用怎樣的表現方式才能吸引讀者關注?又怎樣讓讀者體驗參與感呢?在分析這些問題的時候,評報者就開始真正走近媒體實務,開始拉近理論和實踐的距離了。
抱著尋找問題的目的讀報,帶著問題、從考察大眾傳播效果而不是局限于個人興趣的角度去評報,從媒體反饋中思考理論與實踐的差異,以這樣的特殊方式一次次介入媒體實務,學生也能獲得常規實習希望獲取的兩個層面的新聞經驗:一是采、寫、編、評、播的基本技能,二是傳媒思維——在兼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雙重身份的復雜的傳播背境中,不懂得新聞和政治、新聞和經濟、新聞和文化、新聞和社會的關系,不太可能勝任今天的新聞工作。因此,本文把評報定義為一種可以長期參與、簡便易行的“另類”新聞實習。當然,這種另類實習的范圍完全可以合理延伸至“評電視”“評廣播”等。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市西南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