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討論了在高校《法律基礎》課教學過程中采取的一些利于教學的幾點方法,在教學中注重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的學習素質、創新維、創新能力和思維方法。
[關鍵詞]法律基礎 教學方式 方法探究
一、增強創新意識,突出實效性、時代感
增強創新意識,就是要以創新教育的思想和理念為核心,突破舊的教育模式,探索創新教育的實踐方法,從人的全面發展的視角出發,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注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培養和教育,重視學生綜合素質和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提高,促成學生和諧而全面的發展。具體說就是針對《法律基礎》課的教學特點,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現代教育理論,改革教學方法,在現有教學設施的基礎上,研制完整、科學、適合《法律基礎》課的多媒體教學系統,增加課堂教學的信息量,把某些抽象的法學理論直接給學生感性的認識,提高教學的生動性、實效性和時代感。在教學中注重方法和內容與時俱進,在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充實新內容(國家新頒布和新修訂的法規政策以及我國人世后的相關法規等等),注重理論探索與實踐相結合,講求形式多樣、多項滲透,采用啟發式、互動式教學方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挖掘學生的潛能。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注重學生的學習素質、創新維、創新能力和方法的培養及教育,為培養高素質的新世紀創新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合理運用案例
選擇好案例是第一關鍵,接下來用好案例是第二關鍵。課堂上的案例是為學習理論、掌握理論知識服務的,而不是為講案例而講案例,有些教師可能較多的采用某些電視專欄里播放的典型案例,這些案例一般都特別生動、典型,可是都存在交待案情的時間過長,理論講解時間相對較少的問題,如果用得太多可能會出現本末倒置的現象,畢竟我們課時有限,教學任務繁重,所以一定要用好案例,處理好案例與理論的關系,分清主次。另外還要注意案例與理論的對應度,有些教師可能與筆者有同感,所找的案例是生動、典型,但到底能不能為這堂課的理論點服務呢,這一點一定要把握好,一定要杜絕那種為迎合學生,純粹追求生動性、真實性而盲目地堆積案例,卻不考慮案例與理論的對應程度現象的發生。有些教師一節課放一兩個案例,然后簡單地分析一下,一節課就結束了,長此以往學生認為法律基礎課就是看案例看熱鬧,除此別無所得。這是非常不利于我們這門課的發展的,時間一長將喪失其開設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教師要更加注重學生的感受、學生的需要和學生面臨的問題,而不是主要關注自己,關注自己準備的設計和希望達到的教學效果。
三、認真總結,確保實踐教學“效益”的不斷增強
總結是整個實踐教學過程中一項重要環節,只有認真總結才能發現存在的問題,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為下一次同樣或類似的實踐教學活動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提高實踐教學活動的質量。每次實踐活動結束后,法律基礎課的全體任課教師,要在一起進行總結,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主要是找出不足之處。首先是該項活動的負責老師全面總結,然后再由其他老師談個人的看法,最后在大家取得一致意見的基礎上行成本次實踐教學活動的總結報告。在一學期實踐教學活動全部結束以后,由教研室組織召開由法律基礎課的全體任課教師和各學院的學生代表參加的總結交流會。各學院所委派的學生代表要廣泛地征求同學的意見,把各方同學的意見帶到會上。對學生所提出的意見,我們認為是正確的并有能力辦到的,將盡量滿足學生的要求。
四、努力將法律的品質和價值貫穿于整個法律教學過程中
要培養起學生對法律的積極情感,筆者認為,就必須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理性、深刻地認識到,甚至體會到法律的理性、正義、自由等品質或價值。或者說,教師的整個教學必須緊緊圍繞著凸現法律的理性、正義、自由等品質或價值來展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集中、持久、系統地形成對法的品質、價值的理性認識,才可能對法律產生集中、強烈的體驗。然而,面對知識覆蓋面廣,內容繁多的課程內容,教師應如何進行教學,實現教學目標呢?筆者認為應當注意以下兩方面的問題:首先,精心選擇好課堂教學內容。由于法律基礎課程涉及到的法律知識很多,因此,在極為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是不可能將所有的內容都予以講授的。作為一門以培養學生法律情感為核心任務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如何選擇課堂教學內容?筆者認為,應該選擇那些最能體現法的理性品質、正義、自由、秩序等價值的知識作為課堂講授的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實現教學的任務。比如,在講憲法的時候,我們就應當就憲法的性質、憲法于國家、于個人權利、自由的實現與保障意義予以重點講解;在講行政法的時候,應當就行政法的作用及價值重點予以講解,向學生揭示行政法對防止行政權力濫用的重要意義;在講民法的時候,應當就民法的平等、公平、誠實信用原則等知識進行重點講授;在講經濟法的時候,應當將經濟法對維護國家經濟秩序的重要意義著重予以講解。
五、變單純課堂講解為課堂教學與法庭教學相結合
《法律基礎》課和其他的“兩課”相區別的重要特征就在于其實踐性比較強,法律知識的學習不僅要求大學生形成正確的法制觀念,也要求當代大學生利用所學的法律知識解決實際的法律問題。法律知識可以在法院的審判案件活動中得到具體的運用和體現。因此,法庭教學應該是《法律基礎》課教學的重要方法和必要環節。利用課外時間組織學生參與進行一些模擬法庭,進行一些簡單案件的辯論,使學生在實踐中學法、用法,教學效果很好,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結合已有的錄像資料在課堂上放映一些法庭庭審的案件實況,也讓學生間接感受到法庭氣氛。當然,由于學時有限,學生所學的法律知識也是最簡單和基本的,課堂教學仍將是《法律基礎》課采取的主要教學方式。
六、將多媒體和網絡手段運用于《法律基礎》課的教學
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離不開教學手段的創新。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普及使我們在《法律基礎》課中利用多媒體教學成為可能。多媒體這種新的教學手段以其新穎、現代和信息量大能夠很好地適應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和心理,使他們能夠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識和信息。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進行教學,既擴大了課堂信息,又使教學手段多樣。切忌在《法律基礎》課教學中僅僅把多媒體教學軟件當作教師手中粉筆的替代品,這樣不僅不能從根本上改革教學效果,有時甚至起到相反的作用。因此,在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中關鍵是既要制作出高質量的多媒體課件,又要用好課件,但仍然不能忽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和學生的主體性。
參考文獻:
[1]賀利平.對高校《法律基礎》課的幾點思考[J].滄桑, 2006,(04).
[2]馬秀華.法律基礎教學應以憲法為重點[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03).
[3]孫琦.法律基礎知識課的幾點體會[J].衛生職業教育,2006,(02).
(作者單位: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