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從激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注重觀察與積累,正確看待模仿和鼓勵學生創新等方面闡述了作者對作文教學的幾點看法。
[關鍵詞]興趣 觀察 積累 模仿 創新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寫作最能體現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它不僅能發展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創新能力,還能培養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獨立性和深刻性。但在教學中,很多學生對作文并不感興趣,有的學生甚至對寫作反感、厭倦乃至產生恐懼情緒。他們為什么會出現這些情緒,應該說與作文教學不得法有關。如何改變這種狀況,關鍵是要更新教學理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此問題 ,我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談幾點看法。
一、點燃學生的興趣之火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喚起興趣,是提高學習積極性的先導。”首先,在命題上要把握學生的心理,貼近學生生活。教育心理學認為,興趣是以需要為基礎的。青少年雖然稚氣未脫,但并不是不能“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生活”,他們“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他們渴望被尊重、被理解。教師在命題時如能做到貼近學生的生活經歷、情感活動、思維特點,體現他們的喜怒哀樂,就能為他們創造出積極為文的良好氛圍。命題的原則是要有時代感,時代感要和學生的情感相聯系,只要能深刻觸動學生的情感,他們是會有感而發的。命題的形式要力求具體多樣,如回憶式的作文命題“品嘗拼搏的甜頭”;矛盾式的作文命題“真實的謊言”;場景式的作文命題“社區里的笑聲”等。命題只有符合學生心理需要,才能引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另外教師還可以把命題的主動權“轉讓”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命題,這也不失為一個激發學生練習作文興趣的好辦法。
其次,運用多種手段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我們可以采用續寫或縮寫文章、讀后感交流、辯論會、即興演講等形式,激發學生的熱情,利用各種場合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舞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一旦得到強化,他們的興趣之火就會被點燃,作文的熱情就會被激發出來,長此以往,就能克服寫作的畏難情緒,激發其寫作興趣。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所以,老師必須認真培養學生對作文的興趣,只有這樣,才能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二、引導學生注重觀察與積累
觀察是對生活的汲取,是獲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句話說:“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觀察就是在平時的生活中要自覺地多看,看周圍事物的發展變化,發現他們的細微之處。古代的王冕,就是對池塘中的荷花觀察了千百次,才把荷花畫得栩栩如生的。觀察要伴隨著思索。教師要引導學生邊看邊想,以寫日記的形式,把自己看到的內容記錄下來,成為生活的有心人,主動地去發現真善美與假丑惡。人有其貌,景有其姿,物有其態,全面、細致、反復、持久地觀察生活,通過觀察,抓住事物的特征,思索出其本質,才能寫出好的文章來。
古語道:“不積蛙步,無以致千里。”積累是解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最好辦法。教師要帶領學生走進生活,鳥獸蟲魚、鮮花野草、風土人情、社會百態,這些都會給人觸動和感悟,都是入文的材料。學生要以細膩的心思去積累生活,才會有所收獲。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博物使人深沉,倫理使人莊重,邏輯與修辭使人善辯”。生活是寫作的源頭活水,要使學生提高寫作水平,必須深入生活。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教師應該在使學生深入生活的基礎上,培養學生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應注意摘抄名言警句、動人的場景、精彩的片段,記錄字詞、文學常識或寫下自己對所讀書籍的感受,并把這些融入記憶里。這樣的積累會讓人一生受益。我們還可以通過組織讀書沙龍、講故事、辯論、辦校園文學報等形式幫助學生積累材料。只有積累豐富準確的材料,寫作時才能得心應手。通過觀察和積累,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其思維越來越活躍,以后作文就不至于再望題興嘆,“言之無物”了。
三、正確看待模仿,鼓勵學生創新
孩子在模仿中成長,寫作也是在模仿中成熟起來的。模仿是學習寫作的必經階段。十六七歲的學生思維正在走向成熟,但經驗不足,理論知識不深,模仿他人創作的形象或用他人的一些寫作方法來表情達意,這是很合乎常理的。但模仿不是抄襲。模仿的是范文的結構和表現手法,并將其中好的語句融匯進自己的文章中,形成自己的東西。模仿是寫作的起點,教師應該讓學生學會模仿。但學生的作文如果總是人云亦云,缺少新鮮的角度和獨到的見解也不行,應鼓勵學生在模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
創新就是創造,“也就是作為主體的人綜合各方面的信息,形成一定目標,進而控制和調節作為研究對象的客體,產生出從未有過的有社會或個人價值的產品的活動過程”。作文的創新包括立意、材料、構思、語言等方面。單就立意而而言,它是文章的主題,是統帥文章的“綱”。立意的創新要以正確、深刻、集中為基礎。因此,教師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創造性地思考、多角度思考地習慣,并給學生營造出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鼓勵學生打破思維定勢,突破常規,進行發散思維。如對愚公這一人物,我們可以跳出贊揚他同大自然作斗爭的偉大氣魄和堅強毅力的圈子,而提出以下觀點:愚公的行為值得肯定,但他得不償失,效率不高,不如挖條隧道或者把家搬走;也可認為他沒有環保意識等。通過這樣的練習,鍛煉學生“見人所未見,發人所未發”,在文中寫出自己的感受和獨到的發現。事實上,古今中外,許多文學大家的思維都有其獨特之處,正因為其思維獨到,其作品才立意新,文章膾炙人口。如唐代大詩人劉禹錫的詠秋名作《秋詞》:“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宵”,就一反古人悲秋嘆秋之情。在教學中也有學生寫出了“書山有路巧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班門弄斧又何妨”,“言多未必失”等立意新穎巧妙,很有生活感悟的文章來。“千古文章意為高”,立意創新在作文教學中尤為重要。
創新的能力是高層次的能力,它是21世紀人才的核心品質。寫作作為一種創造性的精神勞動,更應該具有一定的創新性。
作文教學的內容很廣泛,每個語文教師的教學方法與技巧也不盡相同,我所談的幾點看法,比較粗淺,還請各位同行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張德熙.《語文教學之友》培養學生攝取生活的能力.
[2]彭澤青.《巧立意——讓你的作文思想深刻,感情真摯 》.
[3]《高中作文教學中的模仿與創新》.
[4]唐軍文.《作文如何創新》.
(作者單位:遼寧沈陽市裝備制造工程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