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的嶄新前景意味著大學的角色不僅僅是傳授正規科學知識和讓人們接受高等教育。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我們應該注意德育、體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美育,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深化改革,銳意進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做出新的貢獻。
[關鍵詞]思想政治工作 與時俱進 素質教育 人文教育
江澤民同志在北京師范大學百年校慶上的講話提出了“教育創新”的思想,其根本目的是要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質量。要改革教學的內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養模式,充分吸納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的最新成果,形成相互激勵、教學相長的師生關系,努力創造有利于創新人才成長的良好教育環境和社會環境,使每一個受教育者都能充分發揮自身潛能,激發學習成長的主動性,實現全面發展。
那么如何深入徹底地推行素質教育,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以挖掘每一個學生身上的潛能,讓他們正確全面地認識自己,用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實現自己的價值等就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與時俱進的集中體現。
一、與時俱進的實質、內涵
與時俱進,是一個具有鮮明時代特征和現實針對性的命題;它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格和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品格的新概括,是對黨的思想路線的豐富與發展;始終保持與時俱進的精神狀態,是我們黨永葆先進性和增強創造力的決定性因素。
與時俱進,主要是指人們的思想觀念、意識形態、行為方式隨著社會的發展、時代的變化而不斷發展變化,與時代的前進步伐保持同步。十六大報告中有這樣一段表述“與時俱進,就是黨的全部理論和工作要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于創造性”。這里講的“兩全”——全部理論和全部工作,“三性”——時代性、規律性和創造性,就是與時俱進的科學內涵。其本質在于“進”而不是“退”,在于發展而不是停止,在于改革創新而不是墨守成規,在于實干而不是空談。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與時俱進
大學應是教學生學會“怎樣學習”、“怎樣研究”、“怎樣共處”、“怎樣生存”的地方。在現實中我們經常看到某些掌握了高技術、生活在高技術環境中的人因為反常發展和缺少道德教育,他們變成了精神空虛、道德墮落、人際關系冷漠、對人冷淡的人。如果社會不再注意,高技術與低素質教育之間的沖突會變得更劇烈。
經驗證明,諸如學生社團工作,或校際辯論賽等社會活動對學生很有好處。這些活動有益于提高組織能力,與他人合作的能力以及對社會的關心。
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與時俱進還體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培養目標
什么樣的人才是高級人才?這是教育的標準,一個永恒的話題。在高等教育中,除了專業教育,我們還應該注意德育、體育、集體主義教育和美育。也就是說,人才的培養不僅要使之具備專業工作的能力,而且應具有高尚的道德、健康的體魄、集體主義的觀念和審美情趣。
(二)怎樣處理知識與能力之間的關系
傳授知識是必需的。沒有知識意味著沒有能力。然而,如果學生只掌握了知識,缺乏很強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們就不能解決畢業后所遇到的問題。我們不能僅僅向學生提供餅干以供養他們。最重要的是給他們獵槍,教其使用,讓他們學會打獵,自己得到食物。
(三)推行素質教育
教育包括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專業素質的教育。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和發揮學生工作的特點來進一步做好培養人的工作,同時也更好地向社會培養高素質的人才。
1.促進大學生心理道德素質的提高。工作中始終要深入了解廣大學生的內在心理,把握學生的思想動態,結合時代需要,緊跟時代步伐,時刻讓學生明白應該追求什么,弘揚什么,消除思想上的盲目性及對社會的茫然性,不斷完善其思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
2.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與專業素質的提高。通過積極組織、參與建設校園文化活動來實現促進大學生文化素質提高。大量的社會實踐活動,使學生在實踐中深感知識的重要性,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增強運用專業知識投身社會實踐的信心和能力,鞏固專業思想,勤奮學習,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3.在全面推進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方面,還要把握以下幾方面:一是先進性。寓教于樂、寓教于活動之中。堅持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武裝青年,幫助他們樹立遠大理想,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不斷提高他們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質。二是自主自律性。校園文化活動的重要性是非強制性。學生多是從個人的興趣、愛好、志向出發,自覺自愿地參與各類活動。讓學生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突出學生的自主性,有利于他們的個性發展,充分發揮自身才能,同時又注意調整自己,增強人際交往能力,促進個人和集體的共同發展。三是創造性。一方面為了適應不同時期學生成長的不同需求,我們在工作內容和形式上不斷進行創新。另一方面,廣大學生在參與集體活動中,青年人爭強好勝求新求異的本能在同等群體氛圍的刺激下,較容易轉化為求新的欲望,進而在一次又一次的創新實踐中不斷地發展自己的創新能力。
三、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與時俱進的重要意義
江澤民同志曾在講話中指出: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各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教育是培養人才和增強民族創新能力的基礎,必須放在現代化建設的全局性戰略性重要位置。我們要繼續堅定不移地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不斷培養大批合格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者,不斷造就大批具有豐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不斷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歷史任務。
要完成這一歷史任務,必須不斷推進教育創新。教育創新,與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和科技創新一樣,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還要為各方面的創新工作提供知識和人才基礎。只有按照“三個代表”要求,大力推進教育創新,才能不斷發展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才能不斷為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建設者、管理者和領導者。
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推進教育創新,培養大批高素質人才,離不開教師的辛勤工作。我們作為青少年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要率先垂范,做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弘揚者和推動者,我們要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深化改革,銳意進取,為建設有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做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外國教育研究》.2002年6月第27卷第三期.
[2](日)筑波大學教育學研究會編,鐘啟泉,譯.《現代教育學基礎》.2002.
[3]李劍萍,魏薇主編.《教育學導論》.人民出版社,2003.
[4]陳桂生著.《教育學的建構》.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5]儲陪均,等著.《德育論》.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
[6]班華主編.《現代教育論》.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沈陽藥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