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堂應把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到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主要任務;把以教師或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轉變到學生在教學關系上占主體地位;把注重學習的結果,轉變到注重學習的過程;把側重學習的內容,轉變到側重學習的方法;把強調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轉變到強調教與學方法的結合,尤其強調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注重學生識記知識的活動,轉變到注重學生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活動。
[關鍵詞]中學歷史教學 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
人的素質指人在工作、生活及一切社會活動中所具備的自身條件,即個人的內外品質的總和,包括人的思想狀況、知識結構、能力特點、心理因素、身體特征、外在行為等。目前中學所開設的各門課程,都有培養學生素質的責任,但就歷史學科來講,卻有著其他學科所不能替代的特殊作用。立足現實,了解過去,展望未來的學科特點,決定了歷史教學不僅對學生知識的增長和智力的發展起著特殊作用,而且對學生的性格、氣質、思想品德等基本素質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國家教委根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制訂的普通中學歷史學科的教育目標 ,也正體現了歷史學科對培養學生素質的基本要求。
中學歷史教學的指導思想,培養學生的目標和任務與素質教育指向是一致的,應該把素質教育當作首要任務來完成。素質教育的內容和任務表明,歷史課堂以傳授和記憶知識為主要特征的傳統教學模式,已完全不適合社會發展和個人成長的需要,要把以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到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主要任務;把以教師或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轉變到學生在教學關系上占主體地位;把注重學習的結果,轉變到注重學習的過程;把側重學習的內容,轉變到側重學習的方法;把強調教師傳授知識的方法,轉變到強調教與學方法的結合,尤其強調學生學習的方法;把注重學生識記知識的活動,轉變到注重學生創造性的運用知識的活動;從封閉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轉變到開放式教學形式。這是教學觀念的大轉變。
首先,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告訴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要發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即要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主體性進一步發展,把被動接受“要我學”轉化為主動的“我要學”,實施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方法。學生的參與要落實在整個教與學過程,落實在課堂。所謂學習的過程,包括學生主動探究問題動機的培養和探究方法與思路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愛學歷史,這僅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要培養學生主動探究問題的動機,也就是思維的積極性。學生在課堂上如果能不斷爆發思維的火花,置疑、釋疑、并能運用歷史思維解決實際問題,那么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和參與的程度就越高,對學生的潛能開發程度也越高,越有利“要我學”向“我要學”轉化。傳統的教學,以教師傳授、學生接受為特征,勢必導致教師中心論,忽視學生的學習能動性和師生之間的合作關系,學生處在被動接受的地位。把傳統的單一講授方法轉變為師生共同活動的方法,就是要使教學成為師生合作過程。學生智力的技能培養,需要親自參與,才能提高和發展。不接觸具體的材料,并加以觀察和研究,不可能形成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學生思想情感的激發,不但需要教師本人在教學中傾注個人的情感,而且要與學生的情感溝通,建立起情感的雙向交流。學習任何一個歷史事件,了解每一個歷史人物,都決不是單純的陳述和記憶,必須伴之以情感的體驗和交流,才能使學生產生喜怒與愛憎,崇敬和鄙視。離開了學生這個主體,唱獨角戲是不行的。
強化學生當學習主人的自豪感,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充分自由和諧地發展,以充分發揮主體的作用。語文界有個改革家魏書生倡導的教學民主,把自己的思想向學生開放,讓學生知道教師在想什么,做什么,做到師生思維的同步運行,師生合力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這也是歷史教學界教學可以借鑒的典范。
其次,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素質教育的一條重要原則即是整體性原則,有的學者將其概括為三個方面:一是素質教育對象的全體,二是要把素質教育的內容作為一個整體,三是進行多種內容的素質教育必須取向一致,使其協調發展,互相促進。
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的教育,它要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都得到全面的應有的發展,無論是好學生,還是差學生,受教育的機會都是均等的。
根據人的素質培養過程規律看,任何一個智力正常的學生,都具備學好歷史課基礎的潛力,雖然歷史講得是過去的事,但它和現實關系密切,故事性較強,貫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設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學好歷史可以得到觀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強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的能力。改革后的教材,圖文并茂,直觀性強,這些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從理論上說,沒有學不好歷史的學生,雖然學生之間的個別差異是存在的。
當前,社會、學校、部分家長,對教育片面理解,認為歷史課可有可無、可開可不開,可上可不上,形成誤導,造成部分學生也認為歷史課學好學不好一個樣,不下功夫學,相當部分學生也就成了“差生”。而教師用“應試”教育的尺度衡量,用老方法授課、老觀念看學生,難免對他們存在有偏見,或視其為“障礙”,或認為無可救藥,或者漠不關心,長期發展的結果,自然收不到良好的教學成效,極大傷害了學生的自信心、自尊心。這種做法既違背教育規律,又不利于歷史教學改革、不利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
針對發展水平和特點各自不同、但卻有巨大潛力的學生,必須區別對待,因勢利導,用愛心、責任感,開發“差生”的學習潛能,激活學史動機,并使之內化成學史動力。區別對待不僅體現在量的方面,如知識掌握多或少的量關系上,而且體現在知識鉆研的深與淺思維能力的高與低上。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資料,都可以有彈性地增減;以某個歷史事件為例,如果說差生只需掌握時、地、人、事、議,而對較高水平的學生則可要求在背景、影響或作用等問題的分析上多下些功夫。區別對待不是降低對差生的要求,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他們引入正軌后,逐漸對其加碼,促其趕上其他學生,使全體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學習策略的優劣,直接決定著他們的學習效果。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不斷形成和激發動機的過程,學生的學習受其動機的策略的支配。因此,研究“學”是促使差生轉化的關鍵。特別是對初一學生,他們第一次從真正意義上學歷史,糾正盲目死記硬背的思維定勢,強調理解記憶十分重要,養成科學嚴謹的務實態度,把握基本的概念、基本的技能、初步的唯物史觀都是為日后提高建立的基礎。我國目前仍有許多中下水平的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整體水平這是素質教育的大課題,歷史教育工作者要從道義上、行動上關心、探索這個問題,走出一條改革的新路子。
(作者單位:貴州湄潭縣興隆鎮大蘆完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