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增加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筆者從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等幾個方面探討了讓“綜合性學習”真正進入課堂的問題。
[關鍵詞]語文教學 綜合性學習 語文素養
教育部制訂的《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以下簡稱《課標》)的頒布,標志著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新語文課程將在全國范圍內分步實施。《課標》較之于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顯著特點是:強調了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在原先四大版塊的基礎上新增加了語文綜合性學習的內容。而語文綜合性學習有利于學生在感興趣的自主活動中全面提高語文素養。從教育的時代性、社會性來看,語文綜合性學習方式必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語文課程中占主導地位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實施綜合性學習呢?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提出以下幾點看法。
一、語文綜合性學習首先應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教師作為引導學生進行綜合性學習的組織者,對如何搞好綜合性學習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應努力做到:
1.熱情參與,提供支持。在綜合性學習的初始階段,指導學生對綜合性學習活動進行設計,做出選擇。語文綜合性學習是由學生自行組織的活動,教師不能取而代之,但是教師對學生的設計和活動的組織有必要給予指導,提供支持,比如,可以提一些框架性的學習主題和建議,讓學生討論、研究,形成具體的實施計劃和方案;可以提供相關的背景材料;啟發思路、補充知識、推薦方法和線索,提煉出值得開展綜合性學習的課題;還可以指導學生對教師或教科書提供的范例進行選擇、修正和補充等。這樣,才有利于活動的開展。但提供支持切忌將學生的活動蒙上教師的個人色彩,將學生的研究印上自己既定的結論。熱情參與、提供支持,是教師指導綜合性學習的基本原則。
2.熱情幫助,加強指導。在開展綜合性學習的過程中,要及時了解學生在開展活動時的困難,適時的給以鼓勵和指導、熱情幫助他們建立自信。教師的指導主要表現在引導學生按照既定的教學目標和要求進行運作和操作,尤其是引導學生在實現學習目標的過程中,應注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他們的良好學習習慣,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所謂的最終結果。
3.熱情鼓勵,多元評價。在開展綜合性學習后期,教師應指導學生搞好綜合性學習評價,找出經驗教訓更好地推動下一步的綜合性學習。教師對學生評價的指導主要從以下幾方面進行:一是學生是否積極參與;二是是否注意合作;三是否能根據占有的資料,形成自己的觀點;四是能否圍繞主題搜集整理資料;五是能否將語文知識和其他學科知識結合起來解決實際問題。另外,還要注意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當然也可請家長參與評價活動,在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使每個學生都能得以健康發展。
二、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有機滲透綜合性學習
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教材的選文應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中心,更多地考慮學生聯系實際,聯系社會,拓寬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語文,使學生的知識、能力、態度、價值觀得到協調發展。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學習活動,不僅可以拓寬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受到經典文化的熏陶,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及主動探究、自學自育的能力。
教《絲綢之路》之前,我組織了關于西游記的課外專題性閱讀,首先以多媒體顯示絲路風光并配上《西游記》的主題歌讓同學們欣賞,在學生的興奮與好奇中,導出主題——絲綢之路。由于在教這篇課文時有機地滲透了相關知識,因而教得得心應手,學生學完《絲綢之路》后仍意猶未盡,我又以本篇課文為生發點設計并上了一堂語文綜合活動課。具體內容如下:
A、交流反饋,體驗成功。根據學生反饋的問題,讓小組選出代表上臺講解,老師和同學們給出評價與激勵,讓學生感受成功與喜悅。針對學生探索過程中有代有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討論,通過自學和實踐,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B、才華展示,親身體會。通過講故事、朗讀、表演等形式各施其才。
C、課后延伸,拓展思維。討論:古老的絲綢之路在今天的價值。學生從發展旅游業角度討論──絲路旅游方興未艾。設計意圖:將知識向課外延伸,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
D、課后作業,挑戰自我。泉州某中學要組織高二學生去西部領略絲路風光,請替他們設計一條旅游線路和沿途景點介紹,看誰的方案最佳。
由于課前的準備充分,學生的組織策劃能力、搜集資料的能力得到了提高,創造潛能得到了發揮,互助合作精神得到了發揚。本節課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樣有趣,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越學越想學,越學越愛學。通過課堂活動的實施,學生的知識積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朗讀能力、表演能力、評判能力和音樂鑒賞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強化課外專題性閱讀,開展綜合性學習
綜合性學習需要突破課時的局限,對如何安排活動教師要進行科學規劃。我們采取的辦法是:1.圍繞一個主題確定閱讀內容,如科普讀物、文學名著、科學家的故事等,一段時間安排一個專題,營造良好的讀書氛圍。2.摘記或評析所讀內容,并列出自己不理解的問題。3.通過交流討論或查閱相關資料,試著自己解決活動中遇到的問題。4.寫出自己的心靈感受,總結活動的收獲。暑假期間,電視臺每年都熱播“西游記”,幾乎所有的小孩子都喜歡看。我們便順水推舟,開展了關于這個專題的綜合性閱讀學習活動。這個活動我們是這樣設計的:
1.仔細閱讀少兒讀本《西游記》或有關《西游記》的資料。
2.記錄閱讀時遇到了哪些問題,自己解決了什么問題,是怎樣解決的,還存在哪些疑問?并將這些一一記下來。師生共同商討解決的辦法。
3.選取西游記中的某一小節,進行扮演活動。由學生自己主持,教師協助多媒體播放,以檢查學生的閱讀效果。
4.讓學生對西游記里面的人物進行評價,了解什么是正義,什么是邪惡。
5.總結一下自己參與活動的體會,教師應該著重引導學生體會西天取經路上的艱辛并讓學生認識到世上無難事只要有心人的道理。
這樣的專題性課外閱讀綜合性活動,不僅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而且使學生受到了經典文化的熏陶。
四、利用自然資源,激發學生綜合性學習的興趣
學習興趣是推動學生學習的直接動力。在興趣的驅動下,學生會積極主動地認識事物,觀察力顯得敏銳,思維顯得活躍,記憶力增強,想象力豐富,克服困難的意志力隨之增強。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宇宙萬象是語文綜合性學習取之不竭的源泉。自然蘊含著無窮的魅力和深刻的哲理。人們在大自然中勞作,繁衍生息,流連徜徉,沉思冥想,領略大自然的恩澤,感悟著大自然的真諦。同時,人類的活動也為大自然增添了豐富的文化意蘊。因此,我們便在上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課時,開展了綜合性學習——“感受自然”活動,我組織學生到錦斗著名的旅游景點烏髻巖進行“秋游”。這次綜合性學習的教育目標可分解為三個層面:(1)情感態度培養方面:讓學生回到大自然的懷抱,沉浸于大自然中,圍繞大自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開展活動,獲得對大自然的親近而美好的感情,借此潛移默化學生的關愛自然、與自然友好相處的心靈。(2)思維能力培養方面:在活動中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聯想能力和想象能力。(3)語文能力訓練方面:能說出和寫出觀察的景物特征以及內心的感受和體驗。
總之,“綜合性學習”的內容和形式是多樣的,它沒有現成的教材、案例,靠的是執教者創造性地理解和發揮,積極開發課程資源,為學生拓寬學習的空間、時間,引導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寬語文學習的內容、形式和渠道,使他們在廣闊的時空里學語文,用語文。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3]崔巒.《〈語文課程標準〉關注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小學語文教學》,2001年6期.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錦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