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毛遂自薦是一個使用頻率十分高的成語,它出自司馬遷的《史記#8226;平原君虞卿列傳》,司馬光的《資治通鑒》也有類似的記載。
[關鍵詞]毛遂自薦 史記 司馬遷
毛遂自薦的故事發生在戰國,《史記》中對于戰國史實的記述大多源于《戰國策》。然而,毛遂其人其事并未見諸《戰國策》。不知司馬遷有何依據?當然,我們并不能僅因為《戰國策》沒有記載就否定它的存在。然而,作者對毛遂自薦其事卻甚為懷疑。
根據《史記》的記載,公元前258年,秦圍邯鄲,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要求與楚國合縱。平原君準備在門客中挑選文武具備的二十人一同前往,只選到十九人,于是,毛遂自薦,要求前往。此時,平原君對毛遂的才能還不相信,于是有如下的對話:“先生在我門下幾年了?”“三年了?!逼皆f:“一個賢士生活在世上,就像一把錐子裝在袋子里,錐尖立刻會顯露出來。現在先生在我門下已經三年了,我身邊的人沒有稱誦過您什么,我也沒聽到過您什么,可見先生沒有什么值得稱誦的才能。先生不能勝任,先生留下?!泵煺f:“我今天才請求裝在袋子里罷了。如果我早一點能被裝在袋子里,便會連整個錐鋒都脫露出來,不只是露出錐尖而已?!闭媸浅稣Z驚人!毛遂靠自己出眾的口才贏得了平原君的初步信任,平原君終于帶著毛遂同行了。然而,毛遂卻遭到了十九人暗中的嘲笑和輕視(“十九人相與目笑之而未發也”)。到楚國以后毛遂還是靠出色的口才說服了楚王,令平原君刮目相看。事成之后毛遂對其余十九個門客說:“公等碌碌,所謂因人成事者也。”語氣刻薄,報復心極強。可見,毛遂是個有一定才能而又口角鋒芒的人。但是,在平原君門下三年,為何就一直默默無聞呢?連愛說大話好刻薄人的壞印象都沒有留下?這太不近情理了?;蛟S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毛遂平時一直在克制自己,想尋找機會一鳴驚人。逮著了機會就會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一飛沖天。而毛遂投奔平原君的時候,正是當時國際舞臺的多事之秋,也正是毛遂這樣的謀士們施展才華的大好時機,然而毛遂僅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一個毛遂自薦的故事以后就在史書上銷聲匿跡了,這不有點奇怪嗎?
還有一個疑點,就是毛遂去見楚王的時候,《史記》的記載是:“按劍歷階而上”,我認為這太不近情理了。在春秋二百四十二年間,“弒君三十六,亡國五十二?!备螞r戰國的世道比春秋更亂,刺客風行。按照秦國的法律,群臣上殿不允許帶任何武器(見《戰國策#8226;燕策三》),楚國的法律如何我們不得而知,但肯定不會大意到讓一個外國人帶劍上殿見君。試想,如果現在一個外國人腰間帶著一把手槍到中南海見國家最高領導人,有這個可能性嗎?既然毛遂帶劍見楚王不可能,而下面毛遂正是靠著這把寶劍才能脅迫楚王簽定盟約的,因而整個這一事件也就值得懷疑。我認為,如果毛遂真要帶劍上殿至少也該像刺王僚用魚腸劍或刺秦王用地圖裹著匕首一樣偽裝一下吧?太史公也可以算得上是百密一疏吧?
其實,根據錢鐘書先生的說法,歷史與文學作品在寫法上有相通之處,就在于擺脫不掉虛構與代言。錢先生說:“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保ㄒ姟豆苠F編》)不僅有中國文學作品通史的看法,希臘大史學家修昔底德也稱自己書中的記言,并非親耳所聽或他人相告,而是“因人就事”,根據自己的設想揣摩,代為立言。 因而可以斷言,公元前258年,趙國派平原君到楚國求救,這是事實,至于怎樣選中毛遂,怎樣說服楚王,說了哪些話,是司馬遷以自己的揣測和想象附加的血肉,而這些附加的血肉有些是不符合真實情況的。
總之,毛遂自薦是司馬遷留給我們的文學典故,而不一定是歷史事實。它以生動的情節和語言使我們對毛遂其人和這段故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到司馬遷的創造才能 。
(作者單位:江蘇靖江電大職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