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愛的滋潤,有父母親戚的疼愛,有老師朋友的關愛。而教師的關心和熱愛,則玉成學生美好的心靈,讓他們敞開心扉的交流,激勵著他們健康的成長。所以,教師要善于用愛的眼睛發現學生對愛的需求,并用愛的心靈去啟迪改變他們的心靈。
[關鍵詞]愛 發現 改變 學生 教師
目前,“一切為了學生”已成為每一位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座右銘。而德育的核心,應在于學生思想性格的鍛造,如個人品節方面——寬容、大度、謙恭、優雅、頑強;作風方面——儉樸、敬業、進取、奮斗;品德方面——尊師、敬老、愛幼、勤勞、有公德;以及審美觀、生活觀、婚戀觀等等方面,幾乎無所不包。這自然規定了班主任工作主題的豐富多彩。而如今獨生子女量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以家長的文化素質的普遍降低的影響所產生的學生的自私、狹隘、偏激、脆弱等等性格缺陷,越發使班主任工作步履維艱。我認為班主任工作應以“愛”字當頭。
愛學生是愛崗敬業,甚至是愛國的一種職業道德的直接體現。“愛”有著各式各樣的表達方式,不應該是一般意義上的關心、愛護之類所能涵蓋得了。不知我們是否有這樣的感覺:學生享受的“愛”實在太多了。正是這種把他們泡大了的“愛”造成了不少學生的性格或品格缺陷,使得他們越來越自私,越來越脆弱。
教師一腔熱情,兩眼期盼,三番苦口婆心換來一聲長嘆的事屢見不鮮,多少學生油鹽不進,任你家訪、談話、關懷、動情合理的勸告、教誨而仍然我行我素、歪風邪行、依然故我的情況司空見慣。因此工作內容的豐富多彩,學生個性的千差萬別決定著班主任工作方法的多樣性,決定著班主任要有一顆寬容的愛心。
大家都知道學生對作業本上的對錯十分敏感,因此指導學生一旦出現書寫或演算錯誤,不要用橡皮擦而自己用打紅對的方式,是給自己一種警誡,且研究表明其效果確實比用橡皮擦掉的方法而重復出現的錯誤明顯減少,這充分證明了懲戒手段的必要。人們總是喜歡聽善言,即使是批評也以委婉諷喻為易于接受。但是我們也都知道這種批評的不切肌膚。而事實上,人們又贊揚諍友,認為諍友才是真正的朋友,是敢揭短的,批評起來深入腠理的批評才更有效。
學生犯錯誤不外兩種情況:理明知故犯,如逃操、逃值日、打架、偷東西等,早該在智力水平和道德水平上已明是非而故取其非:是思想認識出了問題,如認為學不學一個樣,知識少的大款多,或美丑不分等等。對于第一種情況,可以容忍兩三次,提醒兩三次,督促兩三次,講道理兩三次,還應做耐心細致的工作。對于第二種情況,無疑需要更耐心、更細致。如果道理講通了,他也明白,但仍然我行我素,這就需要直截了當地說,應該在正面引導、說服教育的同時輔之以榜樣示范,使之由不自覺而逐漸成為自覺。對于屢講道理屢聽不進,屢動之情而終不動情的學生,也不妨冷一冷,可能會有另一番效果。但要注意對學生心理、性格的分析研究。
有一個女孩子天資聰穎,知識功底不錯,就是不求上進耍小聰明,學習淺嘗輒止,并曾得意地表白憑自己漂亮的臉蛋找個如意郎君過幸福日子沒問題,簡直是讓人哭笑不得。家訪、談話總也沒有效果。不得已,一頓痛斥,為她惋惜、為她遺憾、為她憂慮,責問她“為什么要糟蹋自己?”經批評教育,她還真的用功了——后來考上了山東大學。一次和她開玩笑:“這陣子怎么肯學了?”她回答:“能不學么?”一笑后又跟一句:“還敢不學么?”
是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主要的是要他們知道應該怎么樣和不該怎么樣,但同時,其中也應該含有讓他們知道不敢怎么樣。
這里要強調的是,要注意研究學生的性格和心理,對于性格十分內向或性格偏激的學生則應另尋途徑,冷遇、訓斥的同時,要能夠讓他感到這也是一種情,使他明白,愛之深而責之切。自然,這樣做的基礎還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
總之,我們沒有一丁點兒要否定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的方法的意思,也決沒有提倡簡單粗暴,我們研究探討各種輔助性的總原則都是剛柔并濟,慈威并施的,大家也都這么做,只是理論上羞答答的罷了。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為什么要故意視而不見呢?正視現實,去研究、分析、尋找規律才是科學的態度和方法。我認為,對小孩子要不要打屁股的問題是不用討論的,要討論的是該怎么打的問題。
再次強調,給學生的冷遇、訓斥等硬性手段,正是建筑在對學生人格的充分尊重基礎之上的,是愛心的另一種表現形式。在日常,你得讓他感受到你和他的親近你的一番赤誠和坦蕩。還須有一點,你得是他較為佩服的人,所以,修煉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這里決不是講什么師道尊嚴,有的只是作為師長的殷切關切和高度責任感。
最后強調,只要班主任心中裝著學生,一切為學生著想,樹立了為學生服務的意識,才能在教育工作中溢滿愛,逐步把學生培養成適應未來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的人。
(作者單位:山東微山縣兩城鄉教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