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由于歷史傳統,社會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育兒方式存在巨大差異。本文通過對中西方育兒方式的比較,探討了這些差異存在的根源,即中西方在價值取向、倫理道德、家庭觀念上的不同。通過比較和探討不同育兒方式的優劣,我們能融貫中西,從中取長補短,培養出更符合未來發展的下一代。
[關鍵詞]育兒 文化差異 價值取向道德觀念家庭觀念
隨著全球化不斷加快,能否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關系到國家的命運和前途。育兒是典型的民俗傳承事項之一,它銜接著人類的過去、現在與未來。通過對中西方育兒方式及其文化根源的比較,我們可以結合體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對于民族的振興與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好孩子”的標準不同——中西方價值取向的差異
在中國,“乖”和“聽話”是好孩子的標準。孩子們從小就被灌輸了要服從長輩的思想,而在西方,孩子們“自由散漫,沒大沒小”,敢于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敢于挑戰長輩的權威性。這種現象的根源在于中西方心理積淀的價值觀念的差異。
中西方的兒童從出生起,就在受到各自文化價值取向的影響和洗禮。中國文化中價值取向是以群體為核心 ,崇尚謙虛、內斂,因此大多學生們從小不敢張揚個性,表現創意。教師和家長是權威和專家,“學什么,怎樣學”的決定權和選擇權都在教師乃至領導手里。甚至在提到學習目的時,中國學生常常會說“為振興祖國而學”,或是“為了不辜負老師和父母親的希望而學習”,很少會說“為自己的興趣而學”。而西方則強調以個人為主體,強調個性的張揚,人本位的思想根植于他們心中。人們崇尚獨立思考,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實現個人利益,并且認為個人利益至高無上。在對待學習上,強調創新、開拓、求異、求變。
那這兩種價值觀到底孰優孰劣呢?我們知道價值體系不能脫離具體的文化而存在,每種文化在自己的文化體系內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可簡單理解為這種價值標準先進,而那種價值標準落后。但是有一點很確定,那就是受中國傳統價值取向影響的教育方式不利于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發展能力、發現知識、創造知識的能力。我國自古即崇尚變易的哲學理念,認為只有依情境之需要調整、變通,方能達到穩定發展。在這個經濟全球化的年代,了解中西方價值取向的差異,彼此借鑒,不斷變通,對于我們培養下一代有益無害。
二、對孩子的尊重不同——中西方倫理道德觀念的差異
電影《刮痧》中有這樣一幕:當兒子與美國老板的兒子起了爭執時,主人公許大同不問緣由就當眾打了自己兒子。這樣的情景在中國很普遍,是典型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父為子綱”的表現。中國的父母大都存在這樣的一種觀念:“因為我是你的父母,你必須聽我的”。很少有父母愿意與自己的孩子平起平坐,“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家長制遺風彌久。西方人在處理人際關系時以公正為道德原則,凡符合公正的即是道德的。比如兩個小孩打架,他們的父母不會為了照顧對方父母的面子而一味責怪自己的孩子。西方的父母還習慣于放縱孩子,讓他們自己去尋找自己的興趣,他們常常鼓勵孩子去做他們認為對的事。
造成以上現象的原因可歸結為中西方倫理道德觀念的差異。中國傳統倫理思想的主流和總體是一種主靜、內求倫理道德體系。于國不可輕易變法,于家不可改了規矩。人們普遍重視血緣關系,社會體制等級森嚴。在交往的過程中,人們時時受到各自地位和角色的制約,形成了“謙以待人、虛以接物”的信條,通過“讓己受損,使人獲益”的方式來表示最大的禮貌和尊敬。
與中國的倫理道德相對應,西方社會突顯個人價值至上,個人主義倫理道德和市場自由競爭經濟觀念成為指導民眾的基本信條。西方文化中等級和身份觀念淡薄,西方家長普遍認為孩子從出生那天起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無論是家長、老師還是親友,都沒有特權去支配和限制他的行為,在大多數情況下都不能替孩子做選擇,而是要使孩子感到他是自己的主人。
三、是否采用隔代教育——中西方家庭觀念不同
在中國,新生兒降臨到一個家庭以后,基本上都是由祖輩們在撫養孩子。老人們非常注重“幾代同堂”的家庭形式和氛圍,大都向往含飴弄孫,享受天倫之樂。而在西方,父母一方或者辭去工作全職在家帶孩子,或者將孩子交給專門的機構來照顧,很少完全托付給老人照顧。對多數西方老人而言,退休后的歲月是用來享受、放松的時光,帶孩子不合適。他們也往往不愿去剝奪孩子父母養育幼兒的樂趣,不想干涉自己的子女的生活。西方的核心家庭(一對夫妻+子女)占主導地位,主干家庭(一個家庭中有兩代以上的家庭)數量很少。兒女成年以后,不論成家與否,一般都離開父母,單獨居住。
中國人對家庭的重視源自古代,他們把子女看作自己的延續和財產,往往拼將一生的辛勞,奉獻所有的金錢、精力。因此,當家庭中的第三代出生以后,老人們理所當然認為撫養孫輩是自己刻不容緩的責任。作為回報,子女在索取了如此沉重寄托和投入后,要盡“孝”,要付出聽從家長、關心家庭成員、丟棄自我意識的代價。
以宗法制度和血緣關系為基礎的中國社會模式在西方早就被以財產關系為基礎的社會契約制的城邦組織所取代,這種社會制度的轉變導致了西方家庭觀的差異。西方人認為子女就是上帝托付、寄養在他們家里的孩子,父母要盡到撫養責任。等到孩子到了十多歲成人后,父母的責任就結束了。愛怎么生活是孩子自己的事,撫養第三代絕非是一種責任和義務。
在我國,隔代教育是一個頗令人無奈的話題。孩子由祖輩教養,年輕父母得以解除后顧之憂,專心于事業。隔代教育也可以緩解老年人的孤寂,使其從孫輩的成長中獲得生命力,對老人保持健康的心態大有裨益。然而,由于祖輩在生理和心理上必然帶有老年人的特點,他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知識結構、教育方式等與現代社會或多或少有差別,所以隔代教育對幼兒個性發展難免會有一些負面影響。這種教育模式的成敗在某種程度上關系著未來中國人口的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我們發現,中國傳統育兒習俗以家長為尊的親子關系準則以及與此相關的一系列育兒模式,已不能夠適應當今的發展趨勢,應予以調整。但是傳統育兒習俗所提倡的倫理道德教育及其它的一些合理因素是我國傳統的美德,也是育兒習俗的精華所在,應該予以承繼、發揚。在養育兒女方面,中西方各有各的傳統,各有各的方式,并且有時候很難去評判其優劣?;蛟S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就是結合兩種文化,取各自精華,去各自缺點。最好的,不一定是純中國的,也不一定是純外國的,應該是融合的。
參考文獻:
[1]吉國秀.當代育兒習俗流變[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2]李雪梅,張郁.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文化差異探究[J].理論導刊,2006,(6).
[3]關世杰.跨文化交流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肖德林.中西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問題的探討[J].山東社會科學,2005,(8).
[5]王昭.家庭觀的文化差異模式[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1,(6).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