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各個民族通過自己的民族語言記載文化,反映文化進行文化交流。由于客觀世界有著普遍共同的規律,而人的思維又具有全人類性,所以各民族的文化觀念有許多相同之處。另外,由于各民族在歷史,地理政治,經濟等各方面都有自己的特點,因而產生獨特的民族文化。民族間文化的異同也反映在民族語言之中,特別反映在蘊涵文化意義的諺語中。
[關鍵詞]英漢諺語 熟語 文化差異
諺語是意義相對完整的固定句子,是語言中一種重要的熟語。大部分的諺語是人民經驗的結晶,是語言的花朵,而熟語是詞的組合,但不是自由詞組,其組合是固定的。熟語作為固定的詞的組合,它是獨立運用的單位。如漢語中的“一字千金”,“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言如玉。”等,這些固定的詞組和句子就是熟語。
生產生活、人文思想、地理環境、宗教信仰、歷史文化背景、風俗等各方面的差異,使得我們也可以從英漢諺語中發現兩國的文化差異。
一、從反映生活,生產經驗的諺語看
各族人民在社會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生活斗爭經驗和生產斗爭經驗,這些經驗反映在各該民族語言的諺語之中。中國是農業大國,漢語中的農諺極為豐富,英國是航海強國,英語則有大量關于航海的諺語。中國的農諺其內容涉及農事的方方面面,從耕耘,土壤,肥料,病蟲害到灌溉,收獲無所不有。例如:百業農為本,民以食為天;好母生好子,好田出好米。而英語中相關航海的諺語就很多,從海洋,水手,捕撈,海運,應有盡有。例如: A good sailor may mistake in a dark night (好水手在黑夜航行也會出錯)。同樣,由于地理環境不同,以及隱含在詞語中的國俗語義的影響會顯示出文化的差別。例如英語諺語:When the wind is in the east. it's neither good for man nor beast.(風起東方,人畜不安);When the wind is in the west, the weather's at the best.(風起西方,氣侯最佳)。要了解這兩個諺語的立意,就得先了解諺語的文化背景。
1.英國的東風從歐洲北部吹來的寒風。與中國從東海岸吹來的和煦東風恰好相反,而英國的西風則與中國的東風近似。
2.正是由于地理氣象上的差別,使east wind and west wind 這類詞語具有國俗語義。隱含著民族文化色彩。也就是說,east wind 與漢語的東風,west wind 與漢語的西風,其客體意義:風起何方相同,而國俗語義恰好相反。
語言都是在長期生產、生活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因此有著許多共同點。如農諺中對氣候的認識,漢語中有“朝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在英語中同樣也有:evening red and morning grey help the traveler on his way.
二、從反映人文思想的諺語看
人文主義注意發揚人的光輝,從廣義上來說,凡是關心人的問題,注重人本身發揚光大的學說都屬于人文主義。但由于對人本身的看法不同,人的問題所涉及的面又極為廣泛,所以人文主義在中國的發展和在西方的發展也不盡相同。
西方以自我為核心,唯意志論的人道主義認為,情感意志和本能是唯一的實在。尼采認為,意志是萬物的根源,自我對人來說十分重要。叔本華則認為,利己和自私是人的本性。于是西方人道主義者注重自我,像扔石子到河里那樣,石子是自我,它激起的層層向外擴張的波浪才是其他社會層面,既從自我出發,再惠及到家庭、集體、國家。英語中有不少重視自我,甚至宣揚利己主義的諺語。Self-preservation is the first law of nature(自我保護是自然的第一法則);Every man likes his own thing best(每個人最喜歡自己的東西)。
而統治中國思想界較長的儒學也研究人的學問。孔子語錄中就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的說法。但從一開始就不注重自我,在儒學思想中,個人只是社會這個大棋盤上的一顆棋子,為了維護社會這個大棋盤的秩序,個人必須循規蹈矩,在各種社會關系中盡自己的本分,個人不能享受什么自由意志,一切以社會和集體利益為重。因此,在中國諺語中就有:先人后己,善待別人的思想;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還有強調集體的,一人不成陣,獨木不成林;孤雁難飛,孤掌難鳴。
雖然中國也有反映個人主義的諺語,如: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些也多半用在貶義,不像西方人文主義者那樣標榜自我。
三、從反映道德觀的諺語看
在中國社會道德一直是十分重要的,訓律很多,有時與政治行為統一,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道德概念也有變化,對不同的人,道德的要求也不盡一致。在西方的資本主義發展較早,勢力較強。以前的封建主義道德影響已趨淡薄,又沒有進入社會主義時期,幾乎不受道德觀念上的影響。從總體上說,中國和西方在傳統道德觀念上,有很多共同之處,而現代的道德觀念則有不少差距。這些道德觀念同樣反映在諺語上。
1.中西傳統道德觀都贊頌勤勞,節儉,重視誠實,謙虛,注重名譽反對貪婪等等。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A lazy youth ,a lousy age(少年懶惰,晚年糟糕)。相對應的漢語諺語又有:不勞動者,不得食;勤儉永不窮,坐吃會山空。反映謙虛的有: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滿招損,謙受益。在英語中就有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
2.中國封建道德與西方資本主義道德在諺語上的反映有所不同。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女子受到更多的壓迫,她們的地位低下,不能與男子一起受教育,出入社交場合,反映對女子歧視的諺語有很多:女子無才便是德;女人上屋屋要塌,女人下船船要翻。而在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雖然男人也占統治地位,但婦女地位并不低下。有些強調妻子在家庭中的較高地位,贊美妻子對其丈夫的重要性,與中國形成鮮明的對比,如:He who does not honor his wife,dishonors himself(不尊重妻子的人就是不尊重自己)。
中國封建道德和西方資本主義道德最鮮明的對立恐怕就是愛情觀了。中國傳統禮教嚴重束縛男女的自由戀愛,婚姻憑父母做主,聽媒妁之言,做到明媒正娶,有很多則是買賣婚姻。如,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出門的女兒潑出門的水。在這種情況下婚姻是社會義務,談不上愛情的結晶更無愛情可言。女子還要守婦道,順從丈夫,妻子必須貞節,從一而終,根本沒有談愛情的權利。如,一女不吃兩家飯。而在西方卻提倡自由戀愛,甚至戀愛至上。贊美,歌頌愛情的諺語很多。如,Love is free(愛情是自由的)。
3.觀念是隨著歷史時期不同而不同的,諺語也是隨著整個語言的發展而發展的。中國社會主義道德和西方現代資本主義道德觀念在諺語上的反映也有所不同。仍然以愛情為例,解放后,中國提倡男女平等,鼓勵自由戀愛,廢除包辦婚姻保護婦女權益,在這些情況和道德觀念下出現了新的諺語。愛情的王國不需要媒人;愛情是感情的融洽不是金錢的交易。
而在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萬能,拜金主義下,沒有了錢好象生活就失去了樂趣。如,
No money ,no honey(沒有金錢就沒有甜蜜)。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對不同民族語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諺語進行研究,實際是對不同文化的經驗結晶和智慧閃光進行研究,這種研究不僅讓我們更深入地領會兩種語言的奧秘,而且幫助我們了解兩個民族文化的異同,從而讓我們從新的角度了解中華文化,弘揚中華文化。
參考文獻:
[1]郭建民.《英語諺語研究》.甘肅教育出版社,1992.
[2]王德春主編.《英漢諺語與文化》.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3]賴金編譯.《常用英語諺語》.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作者單位:新疆石河子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