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的發展是不斷革命的,一種理論在一定時期內可能上升為科學或者在隨后被斥為偽科學都是可能的,既如此又將如何劃定科學與偽科學之界限,區分科學與偽科學這本身是否就是科學的,相對第一科學與相對第二科學的概念為何,劃分標準為何,其優于科學與偽科學的劃分又因于何,均論及于下。
[關鍵詞]相對第一科學 相對第二科學 科學精神
一、科學與偽科學的定義
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英國著名科學家貝爾納指出:“科學在全部人類歷史中確已如此地改變了它的性質,以致無法下一個適合的定義”,“科學不是個能用定義一勞永逸地固定下來的單一體”。既然科學屬于社會意識形態,那科學的定義就存在爭議了,世界的客觀規律是恒定的,客觀的,人們要做的只是發現和利用這些規律,在這個發現的過程中,任何方法均沒有對與錯之分,而在于是否真正說明了客觀規律,而如何被檢驗是否就是符合規律的,則靠實踐的證實:即可檢驗性??茖W是對已經存在的客觀規律的發現,是對真善美的認識和表達,人們所提出的對世界萬物規律的解釋,這種解釋人不能自己去說是正確與否,而要靠客觀實踐來檢驗。但是恰恰是實踐,由于技術手段、認識程度、實踐工具都可能造成人們對實踐的過程和結果產生差異,這種差異便是庫恩科技革命產生的最終動力。
相對第一科學指在沒有科學與偽科學之分的認識中,在現有的科技條件下,凡是現今被證實為對的理論即為相對第一科學,“相對”說明其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可質疑性,如我們無法想象現今的科學被一千年后的人視為是錯的,就如同一千年前的廣泛論證過的地心說、燃素說被現在的人們視為錯的是一樣的。如果在不久的將來,我們遇到像歷史上的科學革命一樣的科學革命時,現有的一切認識都被重新顛覆,被曾經論證過的對的理論也要成為謬誤?!暗谝弧眲t表明在現在認識水平、科技條件下被論證是正確的理論則得到優先發展和承認,同時亦不粗暴地對待其他的異理論。相對第二科學則是異于相對第一科學,它是指在當前的認識水平、科技發展條件下得不到證實的理論、得不到主流理論認同甚至相反的理論、或與基礎原理相悖的理論。相對第二科學包括反科學和偽科學以及現今被排斥在主流科學之外的科學。
二、科學與偽科學的相對性
現今發展中的科學與偽科學孰是最終意義上的科學,就作為宇宙中的人類而言,自是無法用居高臨下的總結語氣來辨明??茖W是一種對客觀已存在的規律去進行探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沒有一個可以用語言準確表述的最終止境。無論是贊成科學與偽科學有標準或者是沒有界限的科學流派、哲學流派也只能是用一種不明確的標準來劃定,即使硬性的給定一個標準,那這個標準也往往具有滯后性,完全是一種事后劃分。科學的最終發展方向是什么,是達到數碼電子時代,抑或是更高,恐怕是沒有定論的,那科學的發展有方向嗎,怎樣發展才是正確的。這就如怎么到羅馬一樣,羅馬人們不知道在哪里,但人們會制定短時期的判定標準,這類標準有兩個。
1.根據人們以往的經驗事實,就如走一條道路,走的時間長了,對這條道路的一些基本的情況便摸熟了,以后凡遇到和這種基本情況不同的,便是錯的一樣,在科學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往往根據基本的成敗得失經驗(科學的基本原理),如果一種新的理論不同于科學的基本原理,人們便視之為偽科學。
2.道路的最終目的雖然不知道在何處,但走路的一般準則還是有軌可循的,按照這個規則去做判斷則正確,反之則錯誤,如采用正確的實驗方法和邏輯推斷方法的研究是正確的,因為純邏輯推理規則是恒定,是不會錯的,如采用不正確的邏輯、實驗方法的研究則是錯誤的。
這兩個標準如用一個詞來代替,便是可檢驗性??蓹z驗性之所以在一定時期可得到檢驗,就在于以上兩點。邏輯實證主義學派從“任何論斷世界上的某種東西的陳述和假設,都必定是可以用描寫我們能以直接經驗和直接觀察所確立的某物的句子來加以直接或間接檢驗的”這一基本命題出發,提出了劃分科學和非科學的意義標準。邏輯經驗主義的代表卡爾#8226;波普提出了與邏輯實證主義截然相反的劃界標準。在他看來,理論根本不可能被經驗證實,他主張以經驗證偽原則為劃界標準。他寫道:“我建議以理論的可反駁性或可證偽性作為分界標準”,“一個命題只要它是可檢驗的,或是可證偽的,就是科學的;反之,不可檢驗,不能被證偽的,就屬于非科學的、形而上學的”。他同時指出,他所說的“可證偽”是邏輯上的可證偽,而非事實上的可證偽。邏輯實證主義重視經驗和邏輯,而邏輯經驗主義重視邏輯,波普爾不講經驗,就在于經驗事實一方面是落后于理論發展的,如果用經驗事實作為判定依據的話,則許多超前的理論均要被視為偽科學而沒有科學假說一詞,另一方面這些積累的經驗事實也不是不可靠的,一旦遇到科技革命,傳統已有的經驗原理都要被顛覆。
如果說天才的思想家都是超乎其所處時代的,其理論也會因為過于拔高于現實以致被視為偽科學,只有后人才能了解其真偽,同樣,后世也將重復著這一規律。早在公元前270年古希臘天文學家阿里斯托芬就提出了哥白尼太陽和地球理論的日心說,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中心,但托勒密的地心說占據了當時的科學主流。到16世紀,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說,布魯若為堅持日心說而被燒死,這對當時的科學主流而言,日心說是名副其實的“偽科學”。除去宗教意識之外,地心說能解釋很多自然現象而日心說則相對謬誤百出。但隨著人類的進步,先驅者的生命付出,日心說最終得到承認成為科學,如果當時的科學主流能包容所謂的異說,不給予簡單的粗暴對待,而是在不能對日心說驗證可檢的情況下,抱著雖不提倡,也不過分打擊的態度,將日心說視為相對第二科學,不禁止人們去學習和研究,不斥為偽科學一棍子打死,則科學或能更快發展也尤為可知,當然這是沒有考慮宗教的極力抹殺科學種子的心態的前提下分析的。
科學理論的發展高于現實,而科學理論被認可必須經歷被檢驗的過程,這是否就意味著沒有經過實踐驗證而又能自洽的理論不能被承認呢,如果這個自洽可以用基本原理得到,當然它可以成為科學假說,如果是與基本原理相異,卻能自洽的理論,又將如何自處。未知的世界對人類來說還有很多,人類目前同樣存在著無法解釋的現象,允許不同的視角,科學與偽科學齊頭并進發展則可以對科學的發展有幫助,拋棄名分上的科學與非科學,從不同的途徑和視角去探尋或猜測客觀規律。
根據上述的分析,將符合基本科學原理的理論稱為科學,反之則視為偽科學(當然這里所指的偽科學是從廣義角度而言)這一劃分顯然是不科學的。我們應該正視科學與偽科學。
參考文獻:
[1]劉戟鋒.自然辯證法概論[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年7月.
[2]劉戟鋒.自然科學與軍事技術史[M].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湖南長沙國防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