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當代教育資源的最大浪費在于通才教育,實施個性化教育才是避免教育資源浪費并取得最大教育成效的途徑,而佛教三世觀念和藏識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人類個性形成的深層原因,即個性是每個人在無數往生中形成的相對穩定的性格特征,其中儲藏著往世的知識和經驗,通過教育的激活、培養、提高和深化,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形成良好的個人知識和技能,培養出各種專門人才。這個理念一旦應用于當代教育,就會引起教育的大變革,帶來巨大的教育效益。
[關鍵詞]三世觀念 個性教育 教育效益
佛教三世觀念和藏識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深入了解人類個性形成的深層原因,為我們實施個性化教育提供有力的理論依據。佛教認為,人從無始以來,由于業力的牽纏,死此生彼,不斷輪回,這已被眾多的記載所證實。在我國,輪回再生的記載也不少。著名的如梁元帝前身為眇目僧(見《南史#8226;梁紀》卷8),郭祥正是大詩人李白的后身(見《宋史》卷444)。宋代大文豪蘇軾到杭州做官時,曾說他前世在寺院里做過僧人。現代國外科學家也證實了輪回再生的實例。最著名的例子是20世紀20年代印度再生女項姬#8226;碧德(譯音),她一出生就會說話,清楚記得前世的事。印度科學家們為了證實是否有再生這件事,組織了調查團,把9歲的項姬帶上火車到她前世生活過的姆特拉城。盡管她9年來從來沒有來過這個城市,但立即認出了到車站迎接的前世的母親和弟弟,并親自指揮車夫將馬車朝自己家里開去。當她見到前世丈夫生活貧困時,還向他說出了她以前埋藏在地下的錢箱及錢的數目,這位丈夫也發現項蒂說話的聲音和神態與死去的妻子十分相似。原來,項蒂10年前在一次難產中死去,后來轉生到現在的家。項蒂后來上了大學并從事哲學研究工作,在印度大學任教的華人教師周祥光博士還跟她談過話。項蒂的故事成為當時轟動世界的新聞。這件事或許可以破除我們的成見:即人死神滅,沒有前世來生的觀點,證明了佛教的三世觀念真實不虛。我們絕大多數人之所以不知道有前世,是因為在住胎期間有隔陰之迷,令人神志昏昧,出生后無法記起前世經歷,這是非常深的問題,不在本文討論之列。既然人非一世,由此引出了一個與教育有關的話題:前世所積累的知識經驗以及所形成的個人興趣愛好——通常說潛意識或潛能,對于教育是否有重要意義。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各種類型的人才,在現代,專業人才尤為社會所必須,而專業人才的培養必須以興趣為基礎。興趣與個人天性密切相關,如果依據各人的天性,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教育,會使教育變得更加個性化與人性化,容易收到預期的效果。
佛教唯識論認為,人有八種意識,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末那識、阿賴耶識,前五識為感受攝取,第六識即意識由前五識引起,活動能力最強,第七識即末那識為分別加工,通常叫做“思量”,第八識阿賴耶識為藏識,把無數世以來所經歷的千萬事情,都藏入其中,它浩如淵海,藏量巨大,有待開發,人們的學習技能或日常工巧,能夠成就,是藏識起的作用。我們現在所說的潛意識,指的就是這個阿賴耶識。這樣看來,三世(往世、今世、來世)觀念,對于現代教育具有重要意義,即人的天性并非完全由今生形成,而是在無數往世的經歷中形成的,它早已經深藏在人的意識中。古人說 “江山易改,本性難移”,因為人的本性乃無數往生積累而成,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在現代,學界一直以為性格是父母遺傳和后天環境影響所致,這種流行的觀點似是而非。實際上父母遺傳給兒女的是身體和形貌,并在行為和觀念上給予影響,而子女的稟性,主要是自己先天養成的。我們可以通過日常觀察來印證這個觀點:在多子女家庭中,兄弟姐妹形貌相似,而性格愛好各別,如果是由父母遺傳,那么同胞兄弟姐妹就應該具有基本相同的稟性,然而情況并非如此。同樣,子女在外表上跟父母相似而心性差別甚遠,這種現象用遺傳學來解釋是解釋不了的。只能說明各人的性格是各人在往生中形成,既不是父母遺傳,也不是今生的環境影響就能決定的。這一點現代教育家都不太注意,因為學者們往往只注意人的今生,而極少有人去注意人是否有多生的情況,其結果是導致教育家及社會忽視個性教育的重要性,導致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教育投入多而回報少,這是當代教育最大的問題。
如何以較少的教育成本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回答是:順之以性,引之以趣,導之以理。即順應學生的天性,除了基本的知識教育之外,多設各種專門學科,隨學生的興趣愛好去學,引導他們去探討,以形成各種專門人才,盡可能避免讓學生去學習他們不喜歡的專業或課程。
我國現代教育最大的問題是一刀切。比如不看興趣,不問能否,個個學英語,人人考大學,將來恐怕是人人讀研究生。看那些多次復讀的中學生,本來他們都可以憑自己的興趣愛好去學習,起碼可以學得一門手藝,養家糊口,但懵懂的家長們卻一門心思只要他們去考大學,結果幾年沒考上,謀生的手藝卻一樣沒有,成了混混兒,這無疑是教育的失敗。我從事教育30多年,仔細觀察過成千上萬的學生,發現其中的個性與愛好千差萬別,而我們卻用同樣的教材,實施一樣的教育,多數學生往往通過犧牲個人愛好去完成他們為了得到畢業證書而必須完成的功課。有些學生根本就不愛某些科目,為了文憑被逼著去學習這些課程,所以往往作弊。
教育的成功靠實施個性化教育,而不是通才教育。應該順其天性,因勢利導,以最少的時間、人力和財力,獲得最大的教育效益。這一點,國外教育特別是美國、德國的教育比較成功。學生中有各種不同類型,其實已表現出他們固有的天性,只要因勢利導,給他們集中學習相關的知識,將來都可望成為專門人才。個性與教育關系很大,我們經常提倡的因材施教,指的就是根據各人的稟性來實施教育。個性化教育投資少,收效快,它順應了“愛好為成功之母”這個道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與生俱來,如莫扎特從小喜歡音樂,張衡自幼愛觀天象,愛因斯坦喜歡默想等。人只要喜歡某一領域或某種技藝,就會廢寢忘食,自覺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而不必父母師長耳提面命。老師易教,學生愛學,你想不出人才,人才也會自己冒出來。但由于我們對于個性的形成的了解十分膚淺,加上我國從隋朝科舉誕生以來形成的應試教育制度,沒有對個性教育引起足夠的重視。深入了解了個性的形成,對一慣以來的教育進行反省,就會發現由于我們的疏忽而造成教育的重大失誤和浪費。我們在學校和家庭教育中常常看到這樣的情形:一個孩子,無論如何也接受不了老師或家長要他改掉某種“愛好”,盡管威脅說要處罰,但依然故我,最后是家長與子女,老師與學生發生對抗。
因此,我要鄭重提出我的觀點:學生應該而且有權利學習他們天性喜歡的專業(頑劣嗜好除外)。這也許是他們在過去的多生中形成的專長,它潛藏在他們意識深處,已經有很好的基礎,現在只是喚醒它和強化它。
愛好是成功之母,愛好早已經潛藏在人的意識深處,它好比是種子,收藏在各人的心靈倉庫中,后天的發現和培養不過是將它喚醒,給它溫度、濕度和陽光,使它再一次的發育成長。兒童的愛好從周歲抓取玩具這一測試可以觀察得到,有趣的是這一測試世界許多民族都有,說明人類對于孩子天性的重視。按照成長發育的規律,周歲以內的嬰兒不可能形成他的愛好,所以這種測試通常被認為是任意的,然而了解宗教特別是佛教的人,卻知道其中的意義。由于人是輪回的,肉體的死亡并不意味著神識的消滅。由于業力的存在,使神識這個有情生命的“主人”在六道中不斷輪回,因此新一期的生命通常帶著往生的潛意識,即無數“往生”形成的個性。這一點,科學界并沒有加以注意,因為現在大多數科學家并不重視人類稱之為“靈魂”或“神識”的東西,由于它到目前為止仍然不能夠加以測定,而科學是重實證的,這也是科學對精神研究的局限所在。因為科學界難于證實,所以教育界也就認為教育的對像是今生的人,與過去世毫無關系,因此教育家所研究的不是如何發掘和利用每個受教育者往生形成的知識和經驗,以獲得教育的最大效益,而認定受教育者生來就是一張白紙,一個毫無知識和經驗的孩童,因此往往憑大人的主觀意志,把成人認為“應學的知識”都教給他們,這些“應學的知識”就是教育部門所制定的各個學習階段的“教學大綱”,要求學生必須達到才能獲得相應的畢業證書。為了得到畢業證書,學生們必須用大量的精力去學習他們不愿學習并且學習起來感到困難的內容。
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詩中說:“今生謬詞客,前身應畫師。”這其中道出了一個真理。王維在詩歌、音樂、繪畫三方面都有天賦,這不是偶然的,是多生的愛好和積累的結果。王維熟悉佛理,他認為他今生的一些特長,與自己前世的職業和愛好有關。王維的詩雖然帶有點開玩笑的味道,但他講的卻是一個值得教育界重視的道理:遵循天性會使教育變得容易,違背天性,教育會變得困難。關于這方面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是我國學校的外語學習,如果依照三世因果觀念,一個人在他許多過去世中也許大都在某一個區域內輪回,他們熟悉的是這個地區的語言系統,因此學習這一被稱之為母語的語言系統是比較容易的,因為在他們的潛意識中,這種語言信息早已經存在,只要重新接觸,就可以輕松愉快地進行學習,但是要他們學習不同系統的語言,因為其潛意識中可能沒有這種語言信息的儲存,學習起來就特別困難,這也許就是我國很多大中學生用功學習外語而成績卻不理想的原因。我觀察過許多大學生,他們把課內和課外大部分時間用來學習外語,結果專業沒有學好,外語考試也沒有過關,四年大學多半被外語耗費掉了。如果全國有一半這樣的大學生,他們學習的浪費,就值得一個有著十三億人口的大國的教育部門高度重視了。中國人民大學周孝正教授在鳳凰衛視做節目時曾說,“現在的大學生只相當于過去初中畢業”,我深有同感。一般說來,每個大學生四年的平均費用(家庭投入和國家投入)通常要花掉10萬元以上,最后沒有學到應該掌握的專業知識,他們中的大多數,還是個“半成品”。如果在加上小學、中學的投入,這不是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么?難道不需要國家教育部門和整個社會認真思考么?
我提出的這個關于多生所形成個性與教育的關系的話題,盡管是個容易引起爭議的問題,但事實俱在,并不是意識形態的爭論。佛教的輪回觀念在有些人看來是荒謬的,在一個強調唯物論的國度里,要教育界接受我的觀點,確實很困難。我自己也是經過很多年才了解這一點。多年來我將許多被認為是唯心的東西加以研究之后,當我認真閱讀和分析了各大宗教的許多典籍之后,并用來參照人類生命現象之后,逐漸明白我們在認識人類自身這個重要問題上發生了偏離,我們把人最重要最有價值的也最核心的部分——靈魂或神識——給忽視了,因此我們的教育跟著也發生了偏離。人類和動物界的確是在不斷的生死輪回之中,當一期生命終了的時候,其精神生命又由于自身的業力,進入新的生命體,開始新一期的生命,其天性卻不會因此泯滅,因而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精神核心。作為一個努力探索教育規律的教師,應該思考教育的理性。我們教育中有許多非理性的做法,特別是一些家長往往強迫他們的子女去學習他們不感興趣的東西,由此造成父母與子女的對立,甚至釀成以死抗爭的人生悲劇,而我們做教師的只是按照學校的要求去講授某些課程,而不問學生是否愿意接受,這不僅是教育資源的浪費,而且也是對受教育者個性的戕害。我們強調科學,教育科學的最大課題之一是如何實施個性化教育,使受教育者的合理的、值得鼓勵的、對個人和社會都有益的天性、愛好和特長得到發現、培養和完善,最大限度地發揮其長處,這樣,我們的社會才會是各盡所能,各安其居,各樂其業,既豐富多彩,又獲得最大快樂的社會,才是真正的人性化的和諧社會。
從教育成才的需要來看,要培養和形成一個人的專長,需要8至10年左右的基礎教育和3到5年左右的專業教育就可以了。如果想要在理論上得到提高,大約再需要2至3年時間,其它的可以在實踐中逐步提高和深化。古人說:“大匠能與人規矩,不能使人巧。”這樣看來,培養一個有專長的人大約需要15-16年,或許更短的時間。我們之所以培養了20年(如研究生)還培養不出真正有專長的人才,是因為我們把大量的時間花在學生不喜歡的功課上,所以,個性化教育有其深層的理由。教育的成功與失敗,就看是否真正了解了人的個性并實施了個性化教育。這方面國內外有許多成功經驗,而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早就利用它培養了許多具有專長的人才。如何借助古代的智慧和外國經驗辦好我國當代的教育,獲得教育的成功與避免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值得當今教育界認真研究。
(作者單位:廣西民族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