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德育主要指培養幼兒道德性的教育。所謂道德性,又稱為德性或品德,是指“道德主體的品質”,強調主體在道德的狀態和特性。因此,幼兒德育也可視為培養幼兒德性或品德的教育。
[關鍵詞]幼兒德育 現狀 措施
“未成年人犯罪”在世界范圍內已被列為吸毒販毒、環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公害。我國未成年人的犯罪人數呈現逐年增多,并且向低齡化、團伙化、惡性化發展的趨勢,對社會穩定造成了極大的危害。據統計,全國2.2億青少年學生中,平均每分鐘發生一起刑事案件。近年來,青少年犯罪總數已經占到了全國刑事犯罪總數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歲少年犯罪案件又占到了青少年犯罪案件總數的70%以上。造成此種現象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視了對孩子的德育教育。雖然我們國家強調在中小學開展法制教育、道德教育、理想教育,但在目前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情況下,很多學校一味重視知識教育,對法制教育和理想教育實際上是流于形式的。就家庭來講,多數家長關心的也只是孩子的學業,至于孩子怎么為人處世,怎么和人相處,將來怎么成才立業,這些方面家長往往是關心不夠。也就是說,我們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只做到了“授業、解惑”,卻忽視了“傳道”這最為重要的一環。
劉良慧和張先華寫有一篇《素質教育的根本是人》文章。文章這樣說:人不見了,這是現代人的最大悲劇,迎接21世紀,人類偉大的使命是把人找回來,教育人們懂得“人是什么”、“怎么做人”,這就把德育教育提高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良好品德的形成是一個長期、復雜、曲折的發展過程。幼兒期是人一生中的敏感期,是學習做人的奠基期。前蘇聯偉大的教育思想家、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蔑視背叛的種子,應該在孩子敏銳的年齡時期撒下去,這時候正是人的精神各個方面都在塑造深刻自我的時候?!豹?/p>
所以,我們對孩子的培養應該是全方位的。不但要給他們一個強健的身體,還要給他們健康的心靈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英國教育家洛克說:“事實上,一切教育都歸結為養成幼兒的良好習慣,往往自己的幸福都歸結為自己的習慣。”德育教育越來越重要。
一、幼兒德育教育的含義
1981年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綱領》中規定:“幼兒園的品德教育主要是初步的五愛教育,培養幼兒具有良好的品德文明行為和活潑開朗的性格?!?990年頒布的《幼兒園工作規程》把情感教育和良好的行為習慣定為德育的目標和任務。在幼兒品德行為習慣方面增加了“勇敢”、“好問”、“友愛”等具體要求。1995年經修訂的《幼兒園工作規程》中,又增加了“愛科學”的情感要求和培養“自信”的個性品質融入了時代特征,注重了良好個性的培養。更令人關注的是,2001年8月教育部頒布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幼兒園發展總目標的位置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在發展目標中把幼兒情感、態度和能力的培養置于知識、技能的前面。在社會領域的培養目標中,把主動性、自信心排在了第一條款,同時增加了與人交往、互相合作、分享、責任感等新要求。由此,我們可以看到,幼兒德育由以前的目標較籠統,某些要求與幼兒年齡特點和生活經驗不夠匹配,德育工作方法、途徑較單一和刻板;到現在的德育內容更廣泛,目標更豐富、更全面,方法更靈活、更實用,說明我國幼兒德育工作順應了時代發展對人才的要求,做到了與時俱進。我認為德育教育應該是廣義的,它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紀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的教育。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法制教育的基礎,幼兒德育又是中小學德育的基礎,因此幼兒德育主要指培養幼兒德性和品德的教育。
二、幼兒德育教育的現狀
當人類跨入21世紀以后,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使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質文明高速發展,社會日新月異,信息量極大豐富,人民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越來越多,方式越來越快捷,人們的思想越發活躍,加之就業問題、升學壓力,各種各樣的誘惑很容易讓人民喪失了理性的判斷力。傳統的德育教育存在的問題愈發突出。
1.家長過分重視對孩子其他“特殊”才能的培養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情況,一些收入并不高的夫婦會不惜重金送孩子去學音樂、跳舞、畫畫、唱歌,甚至在母語都說不流利時,送孩子去學英語。這樣做的后果是,孩子成天被沉重的負擔壓得喘不過氣來,孩子的天真爛漫被扼殺了,他們的童年失去了色彩,同時他們也失去了學習做人的時間。有位教育學家對當今的孩子作了這樣一個評價:幾個大人用著無盡的愛培育著一個自私的孩子。感情淡漠成為了當今獨生子女時代的時代病。
2.家庭教育過程中父母的教育措施欠妥
在家庭中,由于孩子是獨生子,不少家長對孩子的一切采取包辦代替的辦法,理由是,孩子年紀小,應避免出危險;上學的孩子功課重,不能再增加孩子的負擔。 這樣做,似乎是愛孩子,其實是在剝奪孩子學習獨立生存的能力,使孩子形成懶惰、不愛動腦筋、事事依賴他人的習氣。另外,還使幼兒形成一種觀念,即一切都是現成的,完全可以不費力地得到,使幼兒從小到大毫無競爭意識,如此下去,又如何適應當今和未來的社會?
3.在市場經濟的影響下,不少家長的價值觀、人生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反映在對孩子的教育上, 出現了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如,不加選擇地濫用獎罰手段,不恰當地使用物質獎勵等等。一些家長還把金錢觀念直接用在了孩子的身上,如讓孩子完成作業給多少錢,幫父母干一件家務給多少錢,考第幾名給多少錢等等。這樣做的結果是完全混淆了孩子的道德認識,使孩子錯誤地認為金錢就是一切。
4.在幼兒園,教師對幼兒主體性的認識不夠,或認識不深刻
雖然理論上教師都懂得,在教育中要尊重幼兒主體性,但是,具體到實際當中,有不少教師仍然把自己高高地凌駕于幼兒之上,動輒對孩子發號施令 ,長此以往,不但不可能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性,反而會使幼兒唯唯諾諾,唯命是從,膽小怕事,無一點闖的精神。這樣的性格怎么可能適應當今及未來社會的競爭呢?
5.幼兒園教師的素質有待提高
在中國,受過專門訓練的幼兒園的教師的比率還很低。特別是在廣大的農村,幼兒園的教師基本上都沒有受過專門的培訓。
6.傳統的以說教為主的教育模式已跟不上時代的步伐
總之,德育一度被忽視,流于形式,走走過場,心理上的不重視,形式上的不生動,內容單調、方法死板,極大地破壞了德育教育的效果。如果這些現象不及時糾正,必將后患無窮。
三、增進幼兒德育工作的措施
中國有句俗語:子不教,父之過。要加強幼兒的德育教育我認為主要做到以下幾點。
1.家長要增強對孩子德育教育的意識
著名文學家老舍曾說:“從私塾到小學到中學,我經過起碼有百位老師吧,其中有給我很大影響的,也有毫無影響的。但是我的真正老師把性格傳給我的是我母親。母親并不識字,她給我的是生命的教育?!备改甘呛⒆拥膯⒚衫蠋?。父母不但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身體,還要給孩子一個健康的心靈,讓他們學會做人,學習與人相處。針對孩子的認知特點,有以下方法供參考。
(1)抓住生活中的小事,隨機進行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把德育教育滲透到幼兒的衣食住行、言談舉止等生活的各個方面,將德育教育與生活實踐相結合。通過生活中幼兒親身經歷的小事,幼兒很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是所有教育途徑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且效果也是最顯而易見的。
(2)創設良好的家庭環境
家庭是孩子接觸的第一環境,是幼兒人格成長的搖籃,家庭環境會給孩子人格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父母的言行、生活中的謙讓、尊重等溫暖和諧的家庭氛圍是孩子模仿的榜樣。
2.幼兒園要擔當好德育教育的責任
幼兒園是孩子成長的另一個重要的環境,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幼兒園在承擔孩子的德育教育過程中應做到以下幾點。
(1)幼兒園環境創設是培養孩子道德情操、道德認識的重要手段
注重環境美是我們幼兒園環境布置的一個重要原則。良好的教育環境有助于幼兒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發展。幼兒園通過環境的創設與美化、設計來創造適合兒童成長的教育環境、利用環境與兒童相互關系,來誘發和調整改變兒童的行為。幼兒園不但要注意園內大環境的設計,而且活動室的布置也應該體現德育教育的內容。
(2)德育教育滲透于各領域教學中
教師要不失時機的利用各教學領域教學和游戲進行德育教育。教師采用“寓教于樂”的方式,把道德素質教育的內容納入各教學領域中進行,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主動性及興趣,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同時,幼兒園教師也要不斷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教師的示范作用在幼兒德育教育過程中不容忽視。所謂身教重于言教。
(3)幼兒園注意德育教育方法的科學性
長期以來,在幼兒園經常使用的德育方法不外乎說服、榜樣、行為練習、獎懲法。這些方法已經滿足不了變化多端的社會需要。我們必須吸取國外先進的德育教育方法。如,移情訓練法;社會認知沖突訓練法;角色扮演法等。只有方法正確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幼兒園要提供教師繼續學習和培訓的機會
中國的發展、進步靠人才,人才靠教育,教育關鍵在于教師。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所以,只有培養出更多、更合格的幼教老師,我國的發展才有出路。
我國古代有孟母三遷的故事,說明社會環境對孩子的成長也很重要。我們全社會都要為下一代的成長來凈化我們的生存環境,建立和諧社會,充分調動社會人員參與幼兒園德育教育,真正做到家庭、幼兒園、社會之間的相互聯系,做到一致性。
梁啟超先生說過:“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富則國富,少年強則國強,少年獨立則國獨立,少年自由則國自由,少年進步則國進步,少年勝于歐洲,則國勝于歐洲,少年雄于地球,則國雄于地球?!币龅竭@一點我們必須加強幼兒的德育教育。
參考文獻:
[1]孔子.《論語#8226;為政》.
[2]梁啟超.《中國少年說》.
[3]《中國大百科全書#8226;教育卷》.
[4]朱毓琴.《貫徹〈幼兒教育指導綱要〉,優化幼兒德育策略》.
(作者單位:四川成都大學學前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