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研究很多,本文從高職德育教育與職業精神的聯系,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影響。
[關鍵詞]高職德育教育 職業精神 影響
目前對于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研究很多,大多是從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和職業道德建設的角度出發展開的。而職業精神作為職業道德的最高境界,高職院校往往忽視了它的作用,使我們對學生進行職業精神的培養不僅失掉了很多有利、有效的教育環境和教育機會,同時也難以達到教育的實效性。因此全面的研究和探索德育教育對高職院校學生的職業精神影響,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十分重要。
一、高職德育教育與職業精神的聯系
職業精神是與人們從事的職業及其活動緊密聯系,具有自身職業特征的精神。這是從業者所必須具備的內在素質。職業精神從內容上講,它總是鮮明地表達職業根本利益、職業責任和職業行為上的精神要求,表現為某一職業特有的精神傳統和從業者特定的心理和素質;從形式上講,各種不同職業對從業者的精神要求總是從本職業的活動及其交往的內容和方式出發的,以適應于具體職業活動的客觀環境和具體條件;在調節范圍和功效上,職業精神一方面調整著同一職業內部和同一職業內部的人同其所接觸的對象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又使社會的精神原則“職業化”,使個人的精神“成熟化”。
事實上,社會各種職業集團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為了維護自己的職業信譽和職業尊嚴,不但要設法制定和鞏固體現職業精神的各種規范,以調整本職業內部的相互關系,而且注意滿足社會各個方面對于該職業的要求,調整該職業與社會各方面的關系。由此我們可以想象,一個對其所從事的職業沒有認知和認同的人,怎么會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在職業崗位上盡職盡責;一個不能切實維護職業根本利益,不愿履行職業責任,沒有職業規范自覺的人,怎么能夠從事和勝任所賦予的工作。
高職德育教育是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高職學生自我發展的需要,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我發展需要是相輔相成的。高職學生成長于改革開放的新環境下,他們思維活躍,自我意識普遍增強,注重個人奮斗,有強烈的實現自我價值和自我發展的需要。他們有著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和對將來所從事的職業的初步設計,他們希望憑借個人奮斗和努力向社會證明自我,實現自我價值。但是一部分學生并不真正了解自己的專業,尤其是所學專業的存在價值和社會作用,他們對自己在職業生活中的地位、權利、義務沒有一個明確的認識,不知道如何正確處理個體利益與行業利益和與服務對象利益以及個體與同行之間利益的關系問題。而且面對社會他們表現出了一種關心與冷漠并存的心態。
針對高職學生的希望與困惑并存,進取與彷徨同在,認識與失落交錯的職業觀現狀,高職德育教育應適時加以引導,加強學生的德育教育,并通過系統的行業知識教育,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概況及其在國民經濟中地位與作用、發展歷史與前景、性質和特點等有一個初步全面的了解,自覺認識所學專業的社會價值,明確自己在職業生涯中的地位、權利和義務,樹立他們對社會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通過基本的職業精神培養,為他們從業后具備良好的職業道德修養提供理論知識、情感前提,引導他們正確處理個人與行業、個人與社會的關系。
二、高職德育教育是職業精神培養的理論前提
在目前高等學校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育輕德育的現象。學校注重對大學生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的培養,而對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卻沒有給予極大的關注。使得他們的畢業生不能真正滿足社會與用人單位的要求。我們比較了24所院校的專業教學計劃,其德育課與專業課開設的情況:德育課及占比為10%,專業課和專業實訓課及占比89%,可以看出,各院校德育課的開設僅僅限于國家教育部頒布的“05方案”上要求開設的課程,各院校并沒有開設開發德育校本課程;而部分院校為了給專業課擠出更多的時間,采取壓縮德育課課時或將德育課排在“垃圾時間”,給學生造成了德育不重要的印象,正是一些院校忽視德育教育,使學生更難重視它。此外在排課時由于多媒體教室有限,德育課能夠全部使用多媒體授課的院校僅占16.7%,這進一步降低了德育教育教學效果。這樣以來,學生對在校培養職業精神、提高職業道德素質缺乏正確的理論認識,多數學生在校期間無法形成職業精神的初期培養,繼而職業道德的教育和自我職業道德的養成則成了無水之源。
三、高職德育教育是職業精神培養的重要環節
德育教育先是從課堂理論教學入手,再逐步向養成教育和實踐教學過渡,這三個階段的教學內容各自獨立,側重點互不相同:第一階段是以公共職業道德的基礎理論教學為主,同時輔之于與專業相關的行業職業道德的啟蒙教育,主要是對學生“知”、“情”、“信”的培養,重點是對“知”的培養,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職業精神的初步認識。第二階段是以行業職業道德內容為基本出發點,進行以個案教學為主的階段,主要是對學生“情”、“信”、“意”的培養,重點是對“信”的培養,它可以幫助學生養成職業精神的意識。第三階段是以企業親身體驗和結合實習實訓為主的職業道德實踐教學,主要是對學生“信”、“意”、“行”的培養,重點是對“行”的培養,它可以激勵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追求。這種把形成職業道德品質的五個過程有機地銜接起來的教學非常符合職業精神培養的要求,所以德育教育為職業精神培養提供了重要的解決途徑。
四、高職德育教育可以防止職業精神培養向邊緣化趨勢發展
在很多高職院校,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內容都是由學生職業道德教育、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理想教育、道德觀教育以及學生優良道德品質的培養教育共同構成的,但他們的德育教育往往不注重與其他學科的整合與滲透,作為職業素質的重要內容,職業精神與各行各業的專業業務緊密聯系在一起,因此注重在各種學科中滲透職業精神教育,挖掘和提煉各門學科中的德育因素,對培養學生的職業精神具有重大意義和作用。西方發達國家比較注重基礎課程和專門課程對學生的塑造功能,他們的學校教育中少有專設的德育課程,而往往將德育滲透在其他各科教學當中,同時重視通過組織學生參加課外活動和社會服務,讓學生在實踐中培養職業道德情操。而目前我國高職院校的職業精神培養多是通過專門的職業道德課進行,很少在基礎課程和專業課程中滲透德育教育內容,造成了職業精神與專業教學相分離,造成職業精神培養邊緣化。因此加強高職德育教育的滲透性可以有效防止這一問題的矛盾擴大化。
經驗證明,堅持高職德育教育的“職業性”、堅持高職德育教育的“教學統一性”,摒棄“坐而論道”,讓學生在德育教育與職業實踐中提高對職業精神的培養,增強德育的選擇能力,是高職教育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王前新.高等職業教育管理學.紅旗出版社,2003:198.
[2]戚萬學.沖突與整合——20世紀西方道德教育理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河南三門峽市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