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場經濟體制促使我國經濟蓬勃發展。但是,越來越多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凸現出來,因此努力消除不公平現象,實現社會公平和經濟可持續發展,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首要條件。
[關鍵詞]社會現象 社會公平 和諧社會
隨著中國經濟近三十年的蓬勃發展,在可預見的未來五年(即“十一五”期間)或將來較長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強勁勢頭和國家整體實力水平的迅速提高,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普遍看好。然而,不管國家形象在國際上是多么令人鼓舞,也不管我們的黨和政府如何大力地宣傳三十年來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更不管我們的媒體用多少篇幅圖文并茂地彰顯人民生活水平極大提高的狀景,但是不可回避的焦點現實是:越來越多的社會不公平現象已經凸現出來。然而在現代社會里,特別是在中國這樣一個有長期社會主義傳統的國家,人們已有強烈的關于社會公平的要求。追求公平,實現和諧已成為我們國家乃至每個人的價值目標。
一、社會的不公平導致社會的不和諧
社會確實存在著不平等。實際上,不平等的存在是絕對的社會現象。關鍵是,這種不平等是否公平才是問題的關鍵。當今社會的不公平現象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一)收入差距不斷擴大,導致社會不和諧
第一,中國富翁人數比起發達國家少。
2005年全球100萬美元富翁人數700萬,其中200多萬在西歐,400萬在美國,剩下的100萬分散在亞洲和澳洲。2006年全球100萬美元富翁人數950萬,3000萬美元超級富翁人數9.5萬人排位:美、日、德、英。所以,許多人抱怨中國的富豪如何,實際上,中國這么一個大國,和其他國家相比,富豪的數目所占比例還是很微小的。所以,國家不應該限制富豪的發展。富豪給社會創造了財富,同時也帶動了經濟、文化和社會的進步。
第二,貧富差距與發達國家發展同期相比并不突兀。
聯合國數據顯示,在中國,占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只占總收入或消費份額的4.7%,占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則高達50%以上。許多人在呼吁,中國的基尼達到0.4,指數已經超過警戒線。其實如果把中國放在發達國家處于中國此時發展階段的可比時刻,中國的財富差別并不為奇。比較三十年代的英國,人們被分為掙工資的和財產擁有者。那時,社會上2/3的財產被1%的人口擁有。一直到了1952年,從1%的人擁有的2/3的社會財產下降到了他們擁有社會財產的一半。在分配上也是不平等的,在三十年代的英國,1.5%人口擁有全部個人收入的23% 。即使在典型的福利國家瑞典,在1920年,最富有的2%人口占有了全部個人財富的60%,占有全國人口95%比例的下層人士只擁有已注冊的凈財富的23%。到了1975年,福利國的鼎盛時期,數字才有所改變,2%的富有人口占有的財富降到了全部財富的28%,底層的95%人口擁有了56%的財富。而在美國,即使在今天,最上層的5%人口仍占有全部人口收入的21%,最底層的五分之一人口只有低于4%全部人口的收入。
所以,在市場經濟發育階段,國民貧富差距的擴大是一個必然過程。今天中國出現的貧富差距的拉大,不是個別現象,不應為奇。只是與中國過去的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下平均主義相比,顯得數字突兀。
第三,中國貧困人口的絕對數字是巨大的。
以上的論述決不是說中國的不公平現象并不嚴峻。問題不是富人不應再富下去,而是窮人不應該再貧困下去。中國貧困人口的絕對高額數字聳人聽聞。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測算,如果按照現行低收入標準,即人均年收入低于822元(相當于全國農民平均收入的1/3),有8517萬人屬于貧困人口。若按聯合國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費不低于1個購買力平價美元(約折合2.5元人民幣,即人均年收入約900元)的國際貧困標準測算,中國貧困人口就增加到1億人,超過農村總人口的10%。同時,也并不是說,不平等可以被接受。當窮人們還沒有基本的收入來保障飲食和住房,入學和就醫時,另外的一群富起來的人卻可以花天酒地、肆無忌憚地揮霍。這時,并不是富豪的多少問題,甚至他們收入的多少也可以接受,而是富豪的奢侈生活造成的人們心理上道德上難以接受的社會差別。
(二)機會不平等,許多人失去了接受教育與醫療的基本保障
當前中國社會出示給每一個人的機會不是一樣的。這個機會指平等地接受福利的機會:如就業的機會、接受教育的機會、醫療的機會和取得社會服務的機會等等。如果沒有平等的機會,就給部分人增加了遭遇危機險境的機率。法律賦予人平等的權利,但是,社會的設置構成或者政策的執行上,還不能把這種平等的意愿表達充分。而且有了權利并不等于有了機會,這個權利需要社會去提供機會才能夠實現。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給予人公平競爭的場所,讓人得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發展。但是,許多人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于是有人把貧困的原因全部歸結為個人。其實,市場經濟體制并沒有給人們提供讓人平等競爭的機會和條件。許多貧困人口在競爭中失敗是因為接受教育程度低,還有些是因為生病致窮,社會沒有給他們提供和其他人一樣的接受教育的機會和醫療保障的機會。當然,每一個人的命運不同,有許多機遇性與偶然性,但是,一個公正的社會應該把這些危機的因素降到最低的限度。僅僅醫療保障這一方面,2005年12月2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社會藍皮書顯示,全國有65.7%的人沒有任何形式的醫療保險,大約1/4的受訪者曾經因為無力支付醫療費用而放棄過醫療。2005年春,衛生部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國有約48.9%的居民有病不就醫,29.6%應住院而不住院。有70%以上的農村人口是在家死亡的。還有養老保險、工傷保險等,不是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地得到。南非白人作家納丁戈迪默說過,如果我不是一個白人,我就進不了圖書館,我就不可能讀書和寫作,于是就不可能拿諾貝爾文學獎。這種機會的不平等造成的后果更為惡劣,它比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更加難以讓人接受。馬歇爾說,公民的社會權利即享受福利的權利,由社會資源給他們提供經濟保障、健康和教育,而這些是他們的基本權利,與他們在市場經濟上的地位無關。根據這個理論,國家公共管理應該在政策設置上,為保障全體公民在接受教育、醫療和其他服務上被平等地對待。福利的權利和社會公正的理想有密切的關系。
(三)社會分工不同,導致地位不平等,出現尊貴和卑賤
不僅僅有些人比其他人更富更有勢力,由于不平等的地位和其象征,他們更加被人尊敬。陶尼說,統治階層不應該有權利讓自己的行為和地位作為獲得利益的自然儲蓄室。陶尼分析英國說,雖然它在政治上是民主的,在它的經濟生活里,還是被階級的優越和階級的從屬這樣一個陳舊傳統的有害幽靈影響和折磨著。本來社會分工有不同,因此收入也會不同,經濟狀況不同,這是合情合理的。而且因為工作性質的因素,決定了某些人的工作身份更加顯赫或者尊貴。但是,這決不是說,人因為社會分工的不同造成地位的不平等,造成人本身有高低貴賤之分。如果說,過去,干部和工人的身份造成了人們的不平等,國營企業的身份高于集體;工人身份高于農民。今天的表現更多地集中在經濟的地位的不平等。這種高低尊貴之分已經不是羨慕厭惡,仰視鄙夷的問題,今天在中國導致了貧富的對立的程度是仇富和反社會的現象。在社會生活中,收入的不平等可以經受,而對人的羞辱造成的道德的倒退卻讓人難以接受。這個生命的尊嚴為物質所衡量的時代,有錢人看不起窮人,有車組看不起步行的,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腦力勞動者看不起體力勞動者。這樣造成的社會對立,造成被蔑視的群體的反社會的現象,將導致不堪的后果。人是平等的,人的尊嚴不可踐踏。不可因分工不同排列出不平等的地位。在平等的國家福利面前,因為每個人不分高低貴賤,都有基本的一份,這對于弱勢群體來說,國家福利可以消除公民羞辱的感覺,消除了個人被挫敗的感覺;對于富有者,國家福利強調了他們的提供者和納稅人的地位,他們被表現了作為一個國家理想的公民的高尚的道德。所以,國家福利不僅表現了公平,還體現了道德和理想。在這種社會體制下,人們享受到基本的保障,感覺到的是仁慈與關愛,這才是一個和諧的社會。
以上的分析足以表明社會不公平就這樣在我們的社會存在著。當一部分人在奢侈地浪費的時候,另一部分人的溫飽問題還沒有解決,兩極分化在擴大,富人和窮人的矛盾因以上的種種不公正會被激化。中國存在著不公平,而靠市場經濟不能縮小這個不平等,反而會擴大。馬歇爾說,社會階級的不平等特征可以被具有平等性質的公民權來改造。羅爾斯說,公平是政治或者國家體制的美德。所以,國家管理機制是消滅不公正的機構。國家需要一個福利法規,通過稅收和二次分配把浪費的資源分配給那些還沒有滿足生存基本需求的人。不是全部的不平等都是不公正的,但是不公平的不平等應該被降低,而且盡可能地消除。這只能是制定社會政策,依靠國家福利作為公正機制來發揮調節作用。
二、努力消除不公平現象,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中國目前出現的不公平現象是產生社會矛盾的根源。如果不分析這些現象并制定相應社會公正機制,就不可能建設一個安全穩定的社會,更談不到構建和諧社會。因此解決社會中存在的不公平是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
我國政府以前雖已注意到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社會不公這樣的復雜問題,并出臺了相關政策和措施,部分政策和措施雖力度較大,針對性也較強,但執行并不到位,成效并不明顯,我認為政府應該繼續做出以下努力:
第一,堅持協調發展,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社會要和諧,首先要發展。社會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取決于發展的協調性。必須堅持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大力發展生產力,不斷為社會和諧創造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更加注重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更加注重發展社會事業。
第二,加強制度建設,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基本保證。必須加強保證社會公平正義的制度建設,保證人民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權利和利益,引導公民依法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
第三,調整公共政策,加大調節收入分配機制的力度,調整和制定新的資源配置政策及相關機制。
第四,創造更多社會就業機會,加強社會保障和福利力度。
第五,強化對不公現象的監管,及時糾正社會不公現象,完善法制,加強監管,懲治腐敗。
第六,建設和諧文化,鞏固社會和諧的思想道德基礎。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方面。加強思想道德修養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基。
參考文獻:
[1]馬歇爾.《公民權》.
[2]蒂特姆斯.《社會政策》.
[3]參考消息2007年.
[4]《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