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中數學 學習習慣 數學語言
不少數學成績比較好的初中生升入高中后,總感覺數學學習比較困難,成績不理想,在數學上栽跟頭,屢受挫折,我想造成這一結果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同學不了解高中數學的特點,學不得法,從而造成學習滑坡。
一、 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特點的變化。
1.數學語言在抽象程度上突變。不少學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難以理解,覺得離生活很遠。確實,初、高中的數學語言有著顯著的區別。初中的數學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語言方式進行表達。而高一數學一下子就觸及抽象的集合語言、邏輯運算語言以及以后要學習到的函數語言、空間立體幾何等。
2.思維方法向理性層次躍遷。高一學生產生數學學習障礙的另一個原因是高中數學思維方法與初中階段大不相同。初中階段,很多老師為學生將各種題建立了統一的思維模式,因此,初中學習中習慣于這種機械的、便于操作的定勢方式,而高中數學在思維形式上產生了很大的變化,數學語言的抽象化對思維能力提出了高要求。
3.知識內容的整體數量劇增。高中數學與初中數學又一個明顯的不同是知識內容的“量”上急劇增加了,單位時間內接受知識信息的量與初中相比增加了許多,輔助練習、消化的課時相應地減少了。這就要求:第一,要做好課后的復習工作,記牢大量的知識;第二,要理解掌握好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新知識順利地同化于原有知識結構之中;第三,因知識教學多以零星積累的方式進行的,當知識信息量過大時,其記憶效果不會很好。第四,要多做總結、歸類,建立知識結構網絡。
二、科學地聽課
1.做好課前預習做好課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新授課和作業課。對于新授課,預習工作至少要和老師的講課速度同步。因為高中的課堂容量大,知識點多。如果不預習,不去發現問題,聽課沒有明確方向,缺乏目標。通過預習,了解內容梗概,做到心中有數,以便于掌握聽課的主動權。
2.課堂用心領教師的講課思路,解題方法對培養自己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新課,要弄清概念的形成和知識的前后聯系、來龍去脈、基本方法,重點、難點、關鍵。對于作業課,要重點聽清教師的分析過程。不僅要用耳聽,還要用心領會,這樣做是為什么,那樣做又是為什么,自己當初沒想出來或沒做對的原因在哪里。思考教師怎樣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特別要從中學習數學思維的方法,如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歸納、演繹、一般化、特殊化等,如何運用公式、定理,了解其中隱含著的思想方法和技巧。
3.課后的工作。主要是對知識的及時鞏固,克服遺忘,使知識持久保持。這是積累知識的前提。對于新課,課后要及時進行相關作業,以便消化新課知識,鞏固相關知識點,檢查聽課效果及對知識的理解和應用、遷移能力,同時也是課本知識的擴充。對于作業課,下來更要去進行消化,往往作業課的課堂容量要大些,由于各種原因,上課時不一定每一個地方都聽得很明白和透徹。對于一些較為復雜的題要理清思路,整理歸類。對于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老師在上課時有可能沒講,有可能只是提了思路,沒有具體進行計算。對與這些題,不管自己到底感覺會做或不會做,都要一步不漏的算到位。要精益求精,把這些“小事”做細。
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1.要養成良好的審題習慣,提高閱讀能力。
審題是解題的關鍵,數學題是由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和圖形語言構成的,拿到題目要“寧停三分”,“不搶一秒”,要在已有知識和解題經驗基礎上,逐字逐句仔細審題,細心推敲,切忌題意不清,倉促上陣,審數學題有時須對題意逐句“翻譯”,將隱含條件轉化為明顯條件;有時需聯系題設與結論,前后呼應挖掘構建題設與目標的橋梁,尋找突破點,從而形成解題思路。加強課外學習,課外學習包括閱讀課外書籍與報刊,參加學科競賽與講座,走訪高年級同學或老師交流學習心得等。課外學習是課內學習的補充和繼續,它不僅能豐富學生的文化科學知識,加深和鞏固課內所學的知識,而且能滿足和發展他們的興趣愛好,培養獨立學習和工作能力,激發求知欲與學習熱情.
2.要養成良好的解題習慣,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數學是思維的體操,是一門邏輯性強、思維嚴謹的學科。而訓練并規范解題習慣是提高用文字、符號和圖形三種數學語言表達的有效途徑,而數學語言又是發展思維能力的基礎。因此,只有以本為本,夯實基礎,才能逐步提高自己的思維能力。
3.要養成寫數學學習心得的習慣,提高探究能力。寫數學學習心得,就是記載參與數學活動的思考、認識和經驗教訓,領悟數學的思維結果。把所見、所思、所悟表達出來,能促使自己數學經驗、數學意識的形成,以及對數學概念、知識結構、方法原理進行系統分類、概括、推廣和延伸,從而使自己對數學的理解從低水平上升到高水平,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
總之,同學們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勤奮的學習態度,科學的學習方法,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不僅學會,而且會學,只有這樣,才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作者單位:河北冀州市冀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