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嘗試將“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行為心理學方法應用于普通大學體育教學中,分析體育教學中大學生的心理行為和心理狀態,提出普通大學體育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體能的訓煉而且要注重學生心理素質和行為心理的培養。
[關鍵詞]大學體育 “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 行為心理
何謂“認知”,從信息加工角度來講,指信息被人接受之后經歷的轉換、簡約、合成、儲存、重建、再現和使用等加工過程。認知是一種心理功能,包括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內容是指認知活動所涉及的事件,形式則指認知活動的內在的結構。生活中的每個人當然對環境中的每件事都會作不同的反映,每個人也會因為外界的刺激,而學會采取各種不同的行為。傳統的行為主義理論則忽視了人類行為的原因和人格心理的來源,而這些被忽視的內容一般與思維和信息加工有著密切的聯系,因而在行為主義人格理論領域中心理學家班杜拉(Albert Bandura)拋棄了激進行為主義認為人類是由外界刺激來塑造的被動的接受者的觀點,并將自己的理論稱為“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 。“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主要包含:相互決定論;認知對行為的影響;觀察學習等基本理論。
本文嘗試將“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行為心理學理論與方法應用于普通大學體育教學,從體育教學心理環境中,分析大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的心理行為和心理狀態,優化體育教學的心理環境,提升和改善體育教學質量,深化體育教學改革,為大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提供有用的借鑒。
一、研究對象
本文研究對象為本校專業學生358人和體育教師20人,分設實踐組和對照組。
二、“相互決定論”的應用
“相互決定論”是指如獎勵和懲罰之類的外因和信念、思維、期望之類的內因都是一個相互作用影響系統中的每一部分,這一影響系統不僅影響行為,也影響系統中的其他部分。簡言之,系統中的每一部分行為、外因和內因彼此相互影響(見圖1)。

圖中的箭頭都是雙向的,表明模型中所有三個變量都可能影響其它變量。既環境會影響行為,行為也可能影響環境。大學體育教學是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也蘊藏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作者在體育教學中將教師、學生心理互動和相互決定的研究結果表述如下(表1)。
表1 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心理互動和相互決定表

表1顯示在教學次數相同的情況下,由于教師行為及心理輔導和鼓勵的外界條件影響,試驗組學生有5人分別獲得省大學生體育競賽獎勵。但在獲得獎的同學中,其中2人在日常訓練中缺乏必勝心理使訓練成績起伏不穩定;3人因學業壓力原因思想波動曾經想放棄;2人因對大學生體育競賽的期望值過高由興奮轉為抑郁的心態;1人因本人基本條件優越無視學校紀律導致處分等等青年人常見的心理障礙。相反,學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可以充分肯定的只有2次,教師對選擇參賽學生心態上的反復卻有3次。另外,教師對名譽的期望值比學生還高,間接反映出教師用心良苦的不良心態。可見,教師與學生之間本質上存在著行為心理上的相互影響和“相互決定”。
三、“認知對行為的影響”的應用
班杜拉強調人格中的認知(內在)方面,必須考慮幾個特點,即人類是用符號和預見來指導自己的行為。當我們面對新問題時,我們并非每次都按照嘗試—錯誤的模式,我們會想像可能的結果、估計可能性、設置目標并想出解決方法。所以這些都是在我們頭腦中進行的,而不是去隨機地行動。體育教學從廣義來看,是師生借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達到教學目的。狹義來講,體育教學是由多個環節組成的教學活動,包括教學設計、教學展開和教學評價等環節。教學中師生應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如英國心理學家格里所說“心理健康是一種持續的心理狀態,并能充分發揮其身心潛能”。正是如此,我們的日常行為是在沒有外部強化或懲罰的情況下發生的,且大部分行為被自我調節機制所控制。人們經常為得到外部獎勵而努力,但也會為了內部獎勵而向著自己制定的目標努力,特別在體育教學與競賽中更是這樣。依據這個原理,我們在教學中進行了如下試驗(表2)。
表2 體育教學中學生心態與自我調節(共40人)

表2表明接受試驗的同學共40人,分試驗和對照兩組。通過試驗觀察學生中存在著自卑、失利、敏感和功利四種不健康心理。我們在試驗中,引導學生正確的認識和理解體育運動的確切含義,提高學生的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能力,糾正學生不良的心態,培養學生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試驗從提高認識到試驗結果作如下敘述。
自卑心理,表現為低估自身的能力,衡量自我能力不足,在心理態勢上出現明顯的弱勢。如藍球項目,身材單薄與身材高大強壯的同學相比,前者顯然弱勢。因此,在試驗中,我們注重此類學生的技術輔導,幫他發現自己的優點和長處,提高他們的自信心,引導他們客觀的認識和欣賞自我,充分發揮自我潛能,試驗收到較為理想的效果。
有些學生在以往的訓練或比賽中,由于心理緊張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技術水平,形成運動或賽前的害怕失利和恐懼感。對此,在試驗中,引導他們淡化運動和競賽的結果,淡薄功利,認識到重在參與和增強體質才是目的,提高對體育的認知理念,在體育運動中學會自我調節和自我控制。
現在的學生多是獨生子,自我意識較強,善于表現自己。在平常訓練或比賽中總想給人們留下美好的印象,特別注重他人的評價與觀感,心態特別敏感,往往造成運動感覺和行為的不自在。對此心態,試驗中首先加強集體主義這一永恒主題的教育,在充分肯定個人技術和能力的基礎上,改善與同學間的人際關系,在集體活動中使其認識到集體就是力量、團結就是力量。
部分學生的名譽、功利思想較重,無論在專業學習或體育競賽中,總想獲得優異的成績,思想上患得患失,心態上背上不應有的包袱。可以推測,如此心態只能導致失敗,在體育競賽中此類事例不乏其人。
因此,試驗中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名利觀,冠軍只有一個,對待輸贏,要學會接受失敗。要理解“心想事成”與“事與愿違”的辨證關系,要懂得“失敗是成功之母”的哲理。只有不懈的努力,往往在不在意時才會有意外的收獲。
試驗表明,無論什么體育運動,都要有較強的自我控制能力、強調認知對自我行為結果的影響,并運用于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具備想象行為的結果、估計行為的可能、設置行為的目標和解決辦法的能力。
四、“觀察學習”的應用
社會認知理論認為,學習不僅發生在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條件反射中,我們也可以通過看、讀或聽說別人怎樣行為來學習。即通過觀察習得而學會某種行為。但通過觀察學會的行為,有些我們表現出來了,而另一些卻沒有?答案在于我們怎樣預測表現出這一行為的后果。眾所周知,普通大學體育不可能也沒必要包攬全部體育項目的學習,但想要了解和熟悉某個體育競技項目,我們應該怎樣行為?社會認知理論為我們提供了可供實踐的方法,即“觀察學習”。例如,我們要參加省高校水球比賽。但我們既缺乏專業教師指導又缺乏實訓經驗。在如此艱難的情況下,如何克服困難,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為此我們借助于“觀察學習”的方法,通過看、聽訓練與比賽錄像、理解錄像中教練員的訓練思想,并進行模擬訓練和模擬比賽。通過“觀察學習”和訓練,訓練態度認真的學生,在短時期內組隊參賽。而另外一些同學則被淘汰(表3)。參賽球隊在省際比賽中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表3表明,“觀察學習”的結果有些學生表現出來了,參加了球隊(獎勵);有些學生則沒有表現出來,被淘汰(懲罰)。從學習和智能的演化心理過程來講,為解決某些特殊問題而演化出來的某些特殊思維和方式,在適應特殊問題并取得成功時就會某些模式。正如班杜拉指出,“父母教育方式一樣而兄弟姐妹的人格大不相同,原因正在這里。孩子們從許多不同人—父母、朋友、電視形象—身上學會了各種示范行為,然后每個孩子再在這些示范行為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的行為反應和期望模式。”
表3 體育教學中的“觀察學習”與結果

總之,班杜拉提出,內部狀態、環境和行為三者是相互作用的。人會調整自己的行為,人的思維是有目的并定向于未來的。人可以通過觀察別人來學習,學習的結果取決于預期的獎勵和懲罰。將行為心理的部分理論,即 “班杜拉社會—認知理論” 應用于體育教學中,是我們初步的嘗試。
參考文獻:
[1]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20.
[2]陳昌會.人格心理學[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7,(6):268.
[3]孫利紅.高校體育教學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湖北教育學院學報,2007,24(1):92.
[4]宋洪濤,馬國震.普通高校體育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河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7,9(1):72.
[5]邵郊.生理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湖北咸寧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