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禮儀培養 法律規范 學校教育
基礎教育改革的今天,仍然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校園暴力的出現,家長和教師間的不和諧,以及師生之間的矛盾沖突,往往都因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卻引發出意想不道的甚至人命關天的大事。糾其根源,發人深省。我們不覺得我們的教育缺少點什么嗎?其實,禮儀和法律這兩門課是步入學齡兒童所應該修的必修課,并且應貫穿于整個九年義務教育的始終。因為它能教會孩子怎樣去做一個守法的人,走向社會要成為一個尊法、愛法,守法的好公民。
禮儀培養是家庭教育的一個重要內容,更應該成為學校教育的一個科目。一個現代社會的良好公民,應當是懂得禮儀規范的人。我們講的禮儀是指人的禮貌、儀表方面的一種教養、風度、行為規范,是文明行為的基本要求,它也是一個人的思想、品德在行為方式上的體現。它要求一個人要嚴守社會公德,尊重別人,平等待人,彬彬有禮,落落大方。對老人要尊敬,對幼兒要愛護。待人以禮,講究禮儀,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家長和老師應當自幼對孩子進行禮儀教育,使他們能夠繼承發揚我們民族的這個傳統美德。但這種習慣,特別需要通過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培養,從小養成這種好習慣。可是家長們有的并不重視禮儀的培養,他們所關心的是孩子的分數,孩子的成績。其實思想的偏激,要比一次失敗的成績更可怕。
禮儀的培養,更需要法律的規范。不懂法的人,就如屢薄冰,具有潛在的危險。如今有些家長的法律意識也很淡薄,從生活中的小例子就可以看出:小孩子在外面同小朋友玩耍發生矛盾時,有的家長就會誤導孩子,用不正確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問題也許一時解決了,但孩子卻學會了錯誤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無論在家還是在學校,有的孩子遇到不如意的事就會說:“我給你告老師”“我給你告我媽”等幼稚的語言,我們從中足可以看出,在孩子幼小的心靈里,父母和老師都是神圣的,也是最偉大,是最公正的。但他們不知道還有比父母和老師更公正的,那就是法律和道德對人的約束。所以,法律進課堂是非常必要的。應該讓孩子們像記兒歌一樣,記住它們,并用來約束其自身的行為,讓他們學會自己教育自己。有的時候孩子們自我約束力和管理能力也是很強的。
我國自古素有“禮儀之邦、文明古國”的美稱。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國際地位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重新認識了中國,我們的文字,我們的語言,也成了世界追求的符號,溝通的工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學起了我們的方塊字,我們的語言,也使我們和外國人的接觸越來越頻繁。這便需要告訴我們的孩子,也應該學點國際禮儀,因為它是一個國家的門面。可見,禮儀進課堂是非常必要的。
禮儀和法律的加盟,加之各學科對德育的滲透,會使孩子們言談舉止到品德修養,以及思想意識的形成,成為一個良性的循環。完美教育,和諧社會。為使孩子們將來成為一個良好的社會公民奠定基礎。
由此可見,禮儀的學習,法律的普及,不僅是孩子們所應該學習的,也是我們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必須了解的。不要讓無知,貽誤終生,釀成大錯。社會的和諧,要靠大家的努力。祖國的未來,永遠屬于孩子。
(作者單位:吉林敦化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