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閱讀已成為信息時代的一種生存方式。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需要通過閱讀教學來培養,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有賴于閱讀教學來奠定基礎。當前,在新課程背景下應如何實施小學語文閱讀指導,本文通過創設教學情境、規范閱讀方法,對培養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應采取的有效策略做了詳細闡述。
[關鍵詞]新課標 小學語文 閱讀能力 閱讀方法
一、創設教學情境、培養閱讀能力
閱讀的首要問題是理解。閱讀理解的過程和結果主要受讀者的認知能力、語言知識、對閱讀材料的背景知識的掌握等影響,其核心是如何將閱讀材料提供的信息和頭腦中已有的知識經驗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對新知識的理解、記憶和應用。
教學情境,是對教學效果產生直接影響的由特定要素構成的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氛圍與環境。在現代教育科學的視野中,“教學可以被看成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外部事件,這些經過設計的外部事件是為了支持內部的學習過程”。創設教學情境,正是這樣一個安排多種教學“事件”、“情境”與“刺激”,以喚起、維護、推動學生進行意義學習的一種教學實踐活動。其實,課堂本身就是一種教學情境,只是它更多的表現為物質的、外在的客觀條件,有必要根據不同的目的,對一些現場情境因素進行動態的細節設計。
1.置疑問難,主動探求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推崇“問題式學習”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強調把學生引入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并逐步掌握解決問題的策略,形成創新和發展能力。可以引用下面這個案例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帶著問題主動探究。
[例1]《小壁虎借尾巴》教學片斷:
(1)教師導入課題后,設置問題:自由讀課題,讀后,你有什么疑問?
(2)歸納學生的問題,小壁虎為什么借尾巴?向誰借尾巴?它借到了尾巴嗎?結果怎樣?請大家在預習的基礎上帶著這些問題再認真閱讀課文,然后回答。
(3)學生帶著問題朗讀課文,讀完后發表不同見解并引起爭論。
(4)教師相機誘導,讓學生在文中找答案,然后分組展開討論。
2.多向互動,合作交流
新課程強調,教學不只是課程傳遞和執行的過程,更是師生互動交往,積極主動,共同創造與開發課程的過程。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因而必須創建有利于合作交往的互動情境,讓學生有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下面這個案例,體現了多向互動,合作交流的意圖。
[例2]《烏鴉喝水》的教學思路:
(1)先指讀第一自然段,質疑:烏鴉為什么一開始喝不著水?
(2)朗讀指導,讓學生讀后合作學習,探討問題。
(3)質疑:看見一個瓶子,瓶子里有水。可瓶里水不多,瓶口又小,怎么辦呢?
(4)在自讀二、三自然段的基礎上,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動手做實驗。
(5)在實驗中又發現問題,如:水太少,放上石子也喝不到水;旁邊沒有小石子等。
(6)帶著這些問題,學生進一步合作探究、交流,實現多向互動,在體驗中獲得知識、發展能力。
3.優化整合,多維發展
閱讀教學是整合了語文教學多方面要求的綜合性教學,承擔著培養學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賞和評析諸方面綜合能力的任務,因而在設計教學時,就要考慮把聽、說、讀、寫和思維訓練整合起來,在認知的同時,讓學生能力得到發展,思維得到訓練,情感受到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例3]古詩《游園不值》的教學設計:
(1)創設情境,談話激趣,通過復習以前學過的《詠柳》、《春曉》等詩,導入同樣是描寫春天的《游園不值》。
(2)回顧學習古詩的基本方法,再利用工具書和課文注釋自讀古詩,理解詞句和詩意,然后小組交流。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小組間互動,品味字詞,感悟詩意,訓練朗讀。
(3)通過品讀詩句,讓學生體會感情。首先讓學生聽朗讀錄音,然后反復品讀,互相評析,將詩的韻律、節奏、字詞、意境和情感體驗有機融合在一起。
(4)抓住“一枝紅杏出墻來”,讓學生發揮想象,感受“春色滿園”的意境,改寫最后一句詩,由此展開小組合作學習。
(5)總結收束:描寫春天的詩句還很多,由這節課你還想到哪些詩文,請你收集,下一節課共同交流欣賞這些詩文。
二、規范閱讀方法、培養閱讀習慣
教師的教學,就在于帶領學生走進教材,指導學生參與實踐,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讀出形、讀出情。因此,老師要注意以明確的目的、多樣的方法、相機的點撥、及時的調控、鮮明的層次,把學生帶進神奇的語言境界。
1.讀出形:感受語言形象
隨著學生自我生活的豐富,影視接觸的增多,課外閱讀的拓展,學生頭腦中已經貯存了與課文內容相似的形象畫面。閱讀中須以有效的方法激活貯存與課文相匹配的相似塊,引導他們憑借聯想想象,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從而變語言的感知為形象的感知。在這方面,一些老師別具匠心,采取多種靈活有效的手段,培養學生的語言轉化、形象還原能力?;蜃x中聯想,讀后描述;或讀中揣摩,讀中表演;或邊讀邊演,邊演邊讀;或讀中板畫,邊畫邊讀,使語言與形象緊密聯系,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為引導將語言文字還原成語言形象,老師一是要學生借助想象,描述形象。
2.讀出情:感受語言情感
語言是思維的外殼,是表情達意的載體,作者借助語言是為了描述事物,說明事理,表達情感。因此,在讀出語言形象的基礎上,讓學生進入情境,充當角色,以深切體味蘊含于語言文字的情感,這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環節。由于知識基礎,認識能力,生活積累的差別,學生在閱讀中又大多立于文外,難以真切感受和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如何克服學生、作者與文中人物的情感差異,以促使學生與作者或文中人物走到一起,想到一塊,以產生心靈共振、情感共鳴呢?
為了引導體會蘊含于字里行間的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情誼,老師飽含深情地描述送別的動人情景,以激發學生的情感;又以“假如你是志愿軍戰士,你會怎樣向朝鮮老大娘道別?會以怎能樣的感情讀志愿軍說的話?”以引導學生充當角色,設身處地,進入情境,感受其境,體會其情;還注意了語境的提示,語速的指點,語情的誘發,尤其是范讀的引導,使學生與教師、作者和文中人物構成聯系,達到朗讀的理想境界。
閱讀指導是一門藝術,盡管我們正在按照新的課程標準實施教學,但目前仍處于實驗階段,新的教學思想、觀念,特別是教學策略、教學方法和教學藝術的更新,還有一個很長的過程。
(作者單位:廣東廣州市荔灣區教育發展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