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孩子 禮貌 習慣培養
在歐美一些城市里,不管在路上、商店、還是在電梯里,陌生人互相見面時都會微笑的向對方打招呼。可見,西方人也重視教育孩子從小講禮貌。我國素有“禮儀之邦”之稱,禮貌教育是我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作為一名幼兒教育者,教育教學的經驗告訴我,從小教育孩子學會說“謝謝”、“再見”、“對不起”非常有利于孩子的品德教育。嬰幼兒期的孩子象一張潔白的吸水紙,向上面潑墨就會變黑,向上面點綴顏料,就會變成一幅美妙高雅的圖畫。因此,早教孩子學會禮貌待人比發現孩子粗野時加以校正要容易的多。
我的女兒剛學說話不久,每當有人給她東西時,我讓她說“謝謝××”。后來經過反復練習,她便知道主動說“謝謝”。同樣運用這種方法,可以使孩子學會說“再見”、“對不起”、“你好”等禮貌用語。盡管年幼的孩子此時還不具備感激別人、尊敬別人的高級情感,但學會了和別人打招呼,無疑有利于逐步發展孩子的高尚情操和品德。
六歲的小陽剛接過阿姨送給他的禮物盒,便迫不急待地捏捏盒子,想知道里面裝了什么,母親急忙制止:“小陽別動,你該對阿姨說什么?”小陽的高興勁被潑了涼水,他目不正視的嘟噥了一句“謝謝”,算是敷衍了事。其實母親可以完全不用這種方式教孩子懂禮貌,她可以說:××阿姨“謝謝你”送給孩子這么好的禮物,那么小陽也會跟著說謝謝的。如果他沒說,母親可在隨后同孩子單處時溫和地解決。母親可以說:“小陽,你看阿姨想的多周到,她送給我們禮物,我們該畫一幅畫送給她,說明我們也是禮貌的,她一定會高興的。”當然,這看起來是比責罵費事了些,但更有效,這正是生活微妙的藝術。
禮貌是自然形成的。教孩子說“你好”和“謝謝”不是什么難事,最重要的是要教孩子對人有愛心,如果孩子不愛別人,那么表面的禮貌也難以教會,即使會了也沒有多少意義。比如,三四歲的孩子見陌生人總是羞答答的,這時有些家長強求孩子與別人打招呼,這是不好的。孩子需要有一個逐漸接受陌生人的過程,孩子看見陌生人與父母交談,若感興趣也會插上一句,分享與人交談的快樂。如果這樣的交談持續下去,就會很快學會按常規禮儀友好待人。
我們認為,禮貌教育的環境本身應該是講禮貌的。孩子的家庭成員之間若能相互體諒,孩子就能學會體貼待人,家里人都說“請”、“謝謝”、“對不起”,孩子也會學著說;有禮貌的家長才會搞好禮貌教育。然而,有些家長卻常常當眾罵孩子“別插嘴、小孩子懂什么”等,試想他們的孩子會禮貌待人嗎?相反地,孩子會把這樣的評論接受下來,用粗野作為自己的行為標準,以后也會繼續扮演粗野的角色。
隨著孩子與別的孩子接觸越來越多,他們會逐漸體會到交往的快樂,也會變得慷慨起來。在家里,父母是孩子的榜樣,父母應嚴以律已,以身作則,處處讓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氛圍中成長并形成良好的禮貌習慣。在幼兒園,老師是孩子的標榜,老師應用愛心呵護每一位孩子,幫助他們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尊重、愛護、關心、照顧好每一位幼兒,使他們在愛的陽光下、禮貌的氛圍中健康、茁壯的成長。所以,我要說禮貌教育要從小培養,禮貌教育要禮貌地進行。
(作者單位:陜西定邊縣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