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現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下,實行“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模式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這一課堂教學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共同創建良好的學習氛圍,并在此氛圍之上進行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體驗式課堂互動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活動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關鍵詞]以學生為主體 課堂教學模式 英語實際應用能力
一、引言
2004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中確定:當前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這一規定與以往的《大學英語教學大綱》相比,新的《課程要求》特別提出了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專項要求,從而使大學英語教學的重點轉向對學生英語實際應用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在培養方式上,新的《課程要求》將以往《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大學英語教學應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掌握良好的語言學習方法”調整為“增強其(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新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同時強調“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帶來的契機,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新的教學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的自我導向、自我監控和自我管理,注重培養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二、如何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在實際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究竟怎樣才能貫徹《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于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指導思想,使教師成為學生學習英語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把學生帶到學習的第一線,使學生能夠在課堂上得到聽說能力的訓練,真正成為課堂學習的參與者、主人公,建構“以學生為主體”的英語教學方式呢?筆者做出了以下一系列思考和嘗試:
1.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教師應引導學生要明確英語學習目的并善于自我激勵學習動機。當今時代是信息時代,英語堪稱時代信息的首要載體,學會英語就等于打開了世界之窗,使自己與世界聯系得更為密切。學生只有把英語學習的目的與自己全部生活的目標聯系起來,才能真正增強自己的主體意識。經調查,我們發現影響大學生英語學習的幾個主要因素是:動機占33%,技能占33%,智力占20%,其它占20%。可見,只有激活學習者學習動機, 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能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明確的學習動機,使其在主觀上產生動力。一個有強烈學習動機的人,才可以有強大的學習動力,也才能主動地投入到英語學習中去。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知識主要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的,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 借助其他人, 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 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 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認為英語不是教會的, 而是學會的。學生必須認識到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方可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2.尊重學生的情感,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學習并不是教師機械地把知識傳授給學生,而首先是教師與學生的關系,學生對知識對學習的態度,在很大程上取決于他對教師的態度。”課堂教學不僅是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是師生情感交融、人際交往、思想共鳴的過程。創設一種和諧的、民主的、愉悅的課堂教學氣氛,一方面能夠促進學生愉快學習英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另一方面,能夠使教師接受到學生良好的信息反饋,繼而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從而形成師生情感交流的良性循環。為激發學生的主體情感, 教師首先要尊重學生的情感, 營造一種愉悅、寬松、平等、合作的課堂氛圍, 讓學生有積極的情感體驗。教師是學生學習情緒的主導者,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首先要求教師在課堂上要情緒飽滿,以良好的情緒影響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充滿信心,多發掘學生的優點。當學生發音、拼讀錯誤時,或者由于膽小、害羞而不敢開口時,教師要給予充分的諒解和適度的寬容, 不要嫌他們“不聰明”、“耽誤時間”, 不要怪他們不能如教師所愿,而要善加引導和鼓勵, 使他們在自己的嘗試中學習, 在成功的體驗中增加信心, 為學生主體性的發展創設良好的氛圍和條件。
3.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推動學習的內在力量,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強大動力。布魯納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推動人去探求新的知識,發展新的能力,使學生獲得持久的興趣, 是促其主體性發展的基礎條件。作為教師,應當盡力把英語課上得生動有趣。英語學習興趣產生之后,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方法逐步改善,繼而產生強烈的參與愿望。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很多, 教師可從采用多種教法入手,在教學中充分運用創設情景教學法,利用電教手段和直觀教具形象地、有層次地將所學內容展現在學生面前,將傳統教學媒體與現代教學媒體相結合,強化學生的視聽感覺,充分發揮多種器官的作用,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引發興趣激發求知欲,使學生在愉快和諧的教學氣氛中滿懷激情地學習,較好地實現教學目標。
4.為學生創造最佳的主體學習情景
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不僅體現在學生各自的個體上,而且也體現在他們的群體上。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間合作互助,集思廣益,依靠集體力量來主動積極獲取知識。教學中從“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為學生規定具體的任務, 這種任務式的活動設計是以學生的課堂活動為中心和主體的。在這種活動中學生獲得的并非是現成的結論或知識點,而是一種探索式和主動的認知體驗,是語言的實踐應用能力。除了聽教師講或跟教師做集體練習外還有更多的獨立閱讀、同桌互相問答、小組討論等多種組織形式。還可介紹閱讀適合學生水平的課外讀物,開展英語角活動,舉辦英語演講、唱英文歌曲等競賽活動,組織學生表演英語話劇,也可根據不同時期教學重、難點辦專題講座,或請學有所成的學生談成功體會。外語教學中只有正確處理好“整體”和“個體”的關系,采用各種方法,給每個學生以均等的學習機會,使學生能在學習中積極合作,在合作中去共同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才能使每個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和提高,最終通過學生個體的發展,實現所有學生的全面發展。
5.提倡“以學生為主體, 教師為中介”的課堂教學模式
美國著名教育心理雪茄布魯納提出教學要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根據這一理論,教師不應該將規則、原理硬灌輸給學生,而應該引導學生通過對所學對象觀察、分析、歸納等邏輯思維活動自己去發現,也就是所謂的“發現學習”。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過程,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其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其獨立的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最終實現對規則的靈活運用。體現在語言學習方面,就是語言的綜合運用能力。大學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實踐課,其語言技能只有通過學生個人的實踐才能獲得。因此學生學習的過程也就是學生積極參與體驗的過程,是將語言技能從理論轉換為自覺應用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再是知識的消極接受者,而成為課堂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探索者;教師的功能應定義為“中介”作用:即幫助學生獲得進步、學會學習、處理問題、適應各種文化情境和社會變化,以及應對各種挑戰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策略。
教師的中介作用使得在“以學生為主”的新型課堂教學結構中,教師不再是一個權威的知識傳授者,而是成為了課堂教學活動的總導演,同時又是不可替代的主要配角。首先,身為總導演的教師應把營造理想的課堂話語環境作為首要任務。以趣味性為前提,對學生將學習的教材主題進行話語情景與活動形式的可行性設想,科學地設計、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和交際機會,為學生的學習提供必要的指導;其次,教師還應該是鼓動者、協調者和促進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積極思考,自覺參與學習;第三,教師還可充當學習資源的提供者和顧問,為學生提供易于發現規則的足夠的材料,幫助學生合理配置各種資源,引導學生從大量的書籍中攝取所需的內容。
三、總結
總之,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交際能力是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課堂教學活動以學生為主體,就要盡可能地給學生多一些思考的時間,多一些活動的余地,多一些表現自我的機會,多一份嘗試成功的愉悅,讓學生自始至終參與到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中。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始終是學生和知識之間的媒介,通過在教學活動中的中介作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創造一切條件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并指導學生去發現學習、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1]Campbell L, Yule G. Focus on the Language Learner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Press, 2000.
[2]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3]張鴻鵬.激發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英語的主動性[J].教育藝術.
[4]劉延征.建構主義理論沖擊下的英語教學[J].山東外語教學,2004(2) : 67-69.
[5]和學新.主體性教學研究.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2001.
[6]秦曉晴.非英語專業大學生學習動機的內在結構[J].外語教學與研究, 2001(3).
[7]劉潤清,胡壯麟.第二語言習得研究[M]. 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作者單位:湖北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