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師專業化成長是現代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教師自我生存與發展的內在要求。如何催生教師的專業化成長,這是高等教育大眾化背景下學校管理者需要認真探究的問題,尤其需要從生態學的角度做些思考。
[關鍵詞]生態學 高校教師 專業化發展
高等教育生態學是將高等教育及其生態環境相聯系,并以其相互關系及其機理為研究對象的一門新興學科。在高等教育生態中,高校教師的“生態發展”問題是極為重要的內容。教師專業化的基本含義是把教師視為專業人員,使教師成為專業人員。我國高等教育改革和教師教育發展要求通過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來提高教師素質,改善教師地位,進而促進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依據生態學原理,教師的專業發展也是一種生態現象,是以促進教師專業的、學術的、人格的發展為目的的生態進化過程。
一、擺脫限制因子束縛
生物在生長和發展過程中,總有某一種因素對其新陳代謝起著制約作用,如果這一因素缺乏,就會延緩或限制生物的生長和發展。這就是生態學上的“限制因子定律”。對教師專業發展生態系統而言,所有的生態因子都可能成為限制因子,起到限制性的副作用,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生態困限,制約著教師專業的健康發展。
高等教育是-個生態系統,教師的素質是這個生態系統中的主導因子。因此,催生教師專業化成長,則是擺脫限制因子束縛的重要步驟。美國教育家博比曾經說過:“教育的品質是教師品質的反映,沒有好的教師,不會有好的教育。由于教師專業的品質提高,教育才會有進步。所以說,如果教師素質精湛,即使教育體制不夠理想,教育經費不敷支出,課程編制失當,教材內容欠佳,教育設備不全等缺點,也能因教師的努力克服,而逐一獲得補救。”因而,催生教師專業化成長是歷史的必然,也是自我生存發展的內在要求。
高校管理者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在人類社會步入信息化社會的今天,建設信息化校園,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教育發展的必然選擇。“所謂信息化校園,就是一個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有機結合的新型教育、學習和研究的校園平臺”,“它以高度發達的計算機網絡為其核心技術支撐,以信息和知識資源的充分共享為其手段,以培養善于獲取、加工、處理和利用信息與知識的學生為其主要目標,以校園成為整個社會知識、信息的基本創新與傳播中樞為其主要社會效應”。“信息化校園”是傳統學校生態環境在信息維度上的有益拓展,打破了學校與學校之間、學校與社會之間的封閉半封閉狀態,極大地擴展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空間,靈活了教師專業學習的時間,改變了教師教學和生活的方式。具有交互性、開放性、虛擬性、協同性等特點,為教師的專業發展提供了開放、自主、個性化的信息生態環境。
二、合理利用生態位分化原理
在現實生態位的形成中,與種內種間競爭完全相反的作用也發揮著重要作用。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各種生物所起的作用是明顯不同的,而每一個物種的生態位都同其他物種的生態位明顯分開,這種現象就稱為生態位分離(niche separation)。在生態學中,生態位分化是指由于競爭、競爭個體各自從其部分潛在的生存和發展區退出,從而消除生態位重疊,實現穩定的共存。生態位分化的結果就是產生生態位差異,消除生態位重疊。同理,就教師個體而言也存在著專業發展的生態位分化的問題,表現為教師專業素質的個體差異,包含教師專業素質的結構、品質、量的特征、發展階段等方面。這些差異應該成為教師專業發展評價的基本依據。
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每個教師的角色地位和發揮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也就存在著差異,這使得每個教師都有自己獨特的專業發展生態位,它是在學校教育生態環境中,教師之間相互競爭和協同的結果。教師之間的競爭有良性和惡性之分,良性競爭即高層次的競爭與合作,是在目標、利益一致基礎上,通過彼此合作交流和個人的積極進取而獲得優勢,實現雙贏和多贏;惡性競爭則相反,競爭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彼此敵視、詆毀和排斥,甚至于用不正當渠道和手段去奪取勝利,這是一種非理智、不適當的競爭,極易形成教育生態失衡。
學校怎樣建構發展性教師評價制度來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首先,要實現教師評價功能的轉變。評價為教師發展服務,不是教師發展服務評價的需要;評價關注教師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以及與之相伴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而不是只關注評價的檢察、甄別、選拔、評優功能;發揮評價的激勵導向作用,通過分析指導、提出改進計劃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其次,要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指標體系。注重教師專業素質的綜合考察,尊重教師個體發展的差異和獨特性價值,以適應社會和學校發展對教師的多樣化需求和教師的發展需要。
三、避免花盆效應
花盆效應在生態學上稱為局部生境效應。花盆是一個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境,它在空間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需要人為創造的適宜環境,易于導致生態因于的適應閾值下降。在花盆內的個體或群體若離開此生態環境,就難以維持其生存和發展。同樣,如果在職教師的專業發展局限在傳統封閉半封閉的繼續教育系統中,使教師脫離現實的教學生活與實踐坐而論道,也會使教師產生局部生境效應。
如何發揮教師潛力來實現高素質教育水平,使得教育健康持續發展。第一,給教師一定的“自由度”。教師工作時間和空間的非限制性,決定了教師工作環境的非限制性。學習、提高教育科研等一系列活動,都不是僅在辦公室就能完成的。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的今天,不適宜以傳統的“坐班制”來管理教師。只有在合情合理合法的條件下建立必要而又較為寬松的考勤制度、工作規則,才能使教師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恰如其分的發揮。第二,校本培訓是與教師的專業成長和學校發展密切相關的一種教師在職培訓模式。“按照歐洲教師教育協會的有關界定,校本培訓指的是源于學校發展的需要,由學校發起和規劃的,旨在滿足學校每個教師工作需要的校內培訓活動。”校本培訓的目的直接指向學校的發展,它借助學校內外的各種教育資源,選擇具有較強現實針對性的培訓內容,在探討解決學校和教師實踐中的難題的過程中,提高教師的素質,提升教育教學的質量,促進學校的發展。第三,給教師一種心情舒暢的生態化境。具體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培育敬業精神氛圍。教師群體的工作氛圍和環境,直接決定著教師個體的工作狀態。二是構建寬松和諧環境。只要廣大教師能兢兢業業干事業,你追我趕爭上游,其他方面如工作探索中的失誤、情緒性反應中的不檢點、個人私生活上的偏好等等都應該善意地諒解或幫助,無需過多指責,更不可制定一些紀律加以防范。只有尊重了教師的這種個體差異,才能維護教師的生態主體地位,才能促進學生富有個性的發展和學校特色辦學。
參考文獻:
[1]吳鼎福,諸文蔚.教育生態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0.
[2]吳林富.教育生態管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6.
[3]尚玉昌.普通生態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
[4]鄭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0,(6):12~13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理工大學文法學院高等教育研究所)